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邱振中:可能会写一本论天才的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0 16:4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邱振中:可能会写一本论天才的书
文:韩见 图:菲戈
66岁的邱振中有很多头衔,他是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中央美院教授,也画水墨画、写现代诗。他最愿意分享他具体的读书经验,也最喜欢推荐看过的好书。

66 岁的邱振中有很多头衔,他是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中央美院教授,也画水墨画、写现代诗。为了安置三万多册的藏书,他的家每个房间都是“书房”。
在我们迄今为止以“书房”为由采访过的所有人中,邱振中最愿意分享他具体的读书经验,也最喜欢推荐看过的好书。听他把如此难以把握、如此个人化的事情描述得那么精确,就知道他常挂在嘴边的“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天”不是随口说说的漂亮话,而是一个自我要求严苛、一路自己摸索过来的读书人真正的肺腑之言。
为了三万多册书,这位中央美院的教授住得离学校很远,在颇为“荒凉”的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附近,因为那里的房价仅为美院周边的一半。“大一倍的面积,诱惑太大了。”他的书架也为此做了精确的计算,一层仅比一本书高一点点,“但是现在的书越做越大,有好些就放不进去了”。二楼工作室和走道里也都有书架,感觉每个房间都是“书房”。
客厅茶几上放着他正在读的德勒兹的《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摊开的书页上,空白处有铅笔写的眉批,但他并不知道南京艺术学院很快就会有一个大型的培根个展。“这么重要的画家,我当然很关心,倒不是因为喜欢他的风格,关键是这么出色的艺术家,他感觉的深处一定是和生活、和时代关联纠结在一起的,而且他反映它们的方式很特殊。我也希望做这样一个人,一个人有这样的信念的话,一定会关心陌生甚至截然不同的东西。”无论读书还是创作,他的自我要求都是:“如果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培根达到了这么高的水准,你去看他的一幅画,你也必须达到这个水准,因为你只是学习,没有创造。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创作者,要做到他后面的一点,那个才难。”
66 岁的邱振中有很多头衔,他是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中央美院教授,也画水墨画、写现代诗。这些头衔之中,只有“诗人”符合他儿时的理想,但在涉猎的每一个领域,他的成就都不小。“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对我来说最主要是书。因为我们不是成长在最核心的文化环境,父母都是普通人,就算是艺术世家出身,还未必是世界一流艺术家,都有局限性。比如一个二流艺术家的家庭,你的家长对艺术的看法可能不怎么高明,你就可能永远不知道一流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是读书挽救了一切,改变了一切。”
“现在想起来,高中时期我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理想,就是做作家、写诗歌。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虽然我是很自信,但是这么大的事儿,你怎么敢相信自己有天才?有真正伟大的文学才能?不敢相信。所以最后读的还是工科。不过我有信念,相信自己如果有才能,一定会转行。”邱振中现在的读书习惯,也是高中时养成的。“高中每一本课本,我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包括编者说明。每个词我都想,为什么这么用?结论是高中课本写得很好,没有一句废话。”“文革”时期,邱振中搞到一本武汉大学中文系自印教材,里面有一些世界文学选段,他也是这么细读。比如《高老头》里的四行字,“读了不下 100 遍”,一句句分析句号怎么用,第二句怎么接上,中间有多大的跳跃,什么时候要很紧凑,什么时候又要省略……“看完我就知道叙事是怎么回事了”。80 年代欧美“新批评”传入中国,邱振中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为我准备的嘛!我早就在这么看书了。”
邱振中藏有大量的线装书。
B=《外滩画报》 Q=邱振中
B:你说你高中时确立了以后要当诗人的志愿,听说此前你想过做京剧演员?
Q:这个说来话长。小时候,最早的梦想是当骑兵,后来想当运动健将,听说书、看武打小说之后,又想当侠客。但还算明智,不像很多小孩偷偷跑到峨眉山去了。接着兴趣转向京剧,1958 年南昌京剧团招生,我偷偷把考初中准考证上的照片撕下来,户口本偷出来,去报名,报名费两三毛钱,大概是早点钱。招 20 名,200 人报考。那个考试是一轮轮放榜的,最后录取不是放榜,直接寄通知书。我没收到,就去问。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个楼的楼梯怎么样,老师怎么翻档案给我查,然后告诉我:取了,把被子拿来就行了,吃饭不要钱。回去我跟妈妈说,我取了,妈妈面沉似水,说取了什么?我说取了京剧团,吃饭不要钱,你收到通知了没?没收到。我一点办法也没有,知道家里不让去。后来就逆反,不上学,天天背着包在京剧院门口晃,早上那里一个人没有,晃了大概一个月,觉得无聊了,想上课了,才回去上课。
B:那时候算是坏学生。
Q:对。京剧的梦也破灭了,又整天想学武术。到了初三,一个偶然机会,可以学武术。应该是 1962 年上半年,我 14 岁,进步非常快。武术套路里有空翻,老的武学不会空翻,老师就建议我去南昌市体校体操班学体操,又考上了(笑)。练了几个月,就去参加省里比赛,一年以后,参加全国少年比赛,所以我整个高中就像个体育明星。当然这给了我自信,更重要的是让我的身体特别好,高中到大学,基本就不知道生病是怎么回事,学习效率是原来的十倍。你们没有训练的经历,根本不知道那种精力饱满是什么样。高中的课程其实挺难的,挺多的,但是用不上我三分之一的精力。
B:从书架上的书看,你读书的种类很杂,会有某个阶段重点研究某个门类吗?
Q:客观上讲是会的。我从研究生开始记读书笔记,记了 20 本不到,还有读书书目记,书目记很有用,帮我找笔记的内容,有些笔记我做了索引。现在读书比较随意,那时候都是从头到尾读,一年读 40-65 本,十多年读下来,每年对自己重要的书大概有四五本,感觉有几十本书对我的成长、进步、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比如《现象学的观念》,当然我比不上学哲学的人更了解,但可以说,我读懂的那两页,我可以和所有人讨论,而且这两页就可以改变我的一生。那本书真厉害,包括导言,写得太好了,是对现象学最简洁的叙述。原先你都是这样看世界的,那两页书你看懂了之后你就那样看了,整个都改变了。这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我说一个词,你们不要笑,我觉得我还在“成长”。
专门收藏古典音乐唱片的柜子。
B:应该有很多人问过你,你同时做严格的书法理论,又做艺术创作、写现代诗,三方面是怎么兼容、怎么切换的?
Q:我是反思过的,应该是不能兼容的。我读小说的时候,还是和中学时读书习惯有关,比如一个作者,一行诗歌写成这样,我就想,他写这行诗的时候,感情状态是怎么样的?不是指平静、激动这类表层能看到的,而是他心底深处的感觉的结构是什么,那很微妙的,说不清的,你去猜测也一定会错,因为他自己也说不清。但是这给我带来一个好处,我看到文字的时候,自己的感觉就在那里动了,所以每次阅读都是训练我自己深层感觉的过程。虽然我自己的感觉我也说不好,但是我知道那个东西在那儿,在动。我明白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调整那个东西,把那个结构调整了,我的风格就变了,而且会源源不断地出来。不是这首诗改成那样,而是我下面的结构是那样。这是我年轻时候的经验,现在我觉得它太好了。我很清楚地知道做一个严格的论文时要怎么样,写诗歌要怎么样,我清晰地感觉到它们的差异,就像感觉深处有开关,我可以拨。当然不是一下子就拨好了,可能一周,可能一个月。有很多现代心理学,说实话我只读了精神分析一种,但它使我对自己的认识加深了 5 倍、10 倍。
B:你之前写了很多本书法理论的书,现在不怎么写理论了,是想有意识地投入创作吗?
Q:书法理论我写得已经够多了,2005 年开始我给朗朗书房做论文集,在这以前我已经感觉到,我读研究生时的宏愿基本做到了,就是再用当代理论把书法重新说一遍。现在我关心的已经不是那个了,我关心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的机制,当然这很大,也有很具体的层面,比如形和神的关系,这是从书法引申的,我觉得是中国文化中排在前五位的重要问题,我有把握把它推进一步。要写书的话要一两年,现在抽不出时间来。第二个问题,是才能问题。我当然从小就很关心自己的才能发展,天才和普通人才能的区别、他们之间的过渡的可能性、深入分析天才的机制。我和所有人谈这个问题,他们都说这怎么谈?我已经做了不少笔记,可能会写这么一本书,叫《可能的世界》或《不可能的世界》。意思是,也许我们都有一定的才能,但都不是公认的天才,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我关心的是,我这种水平的才能有没有向天才靠拢甚至无限接近的可能性?我和他的差异是什么?
最近正在读的书,其中德国作家海尔曼的《夏屋,以后》让他读得很激动。
B:有可能性吗?
Q:当然有!这毫无疑问。你是不是想听?真的是很激动人心。举个例子,博士后导师带博士后去敦煌看东西,收获很大。回来以后,大家都不愿意做报告,因为都不是研究这个的,讲不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想讲,我讲的是,敦煌离我们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才能发展的问题,我们去看了一下,你很激动,这和你的才能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它应该成为我们成长的伟大的节点之一,关键是怎么利用,有的人过一阵就忘了,这是所有人都会有的经历,再伟大的展览,对你都没什么用处。我想说的是,一个天才如果去看的话,他会怎么样?这是很具体的事情,必须从具体的事情着手。
再讲一个例子,有一本小说《夏屋,以后》,作者是德国作家海尔曼,1971 年生的,完成这本书的时候不到 30 岁。这个女的做过很多工作,是个漂在柏林的文艺青年。一个女作家建议她写小说,她不到一年写了 9 个短篇,就是这本书,写得真是好,都是杰作。我就想,她一个没有学历的人,没有写小说的经验,连记者培训班都毕业不了,为什么能写出杰作?一写就是杰作?天才吧!有些事情是很清楚的。假设她读过最好的现代小说,她心里有感悟,每个人都有感悟,我们的感悟的是这样的,比如这个杯子是小说真正要命的核心,我们感悟在这里,或者在那里,或者搭一点边。而她的感悟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个杯子,别的没有。好了,就朝这个写。我们是文学爱好者,哎呀读了激动啊,结果还在那里(离杯子很远),多么努力写,偶尔接近它了,又退回去。因为你的感觉没有碰到这个东西,那种激动就没有用。我们要做的就是赶快朝那个东西扑过去。
B:问题是,能找到这个东西的,不就是天才了?
Q:方法非常简单,我现在只能说基本原则。比如培根的伟大绘画在这里,你很激动,你画出来不是那么回事,表面有点像,实际不是那么回事,这就说明你看他的感觉是不对的,你要调整你的感觉,调整潜意识,直到与他贴合。换句话说,就是你看画没看懂,小说没读好。看伟大的小说就要这么具体。
B:可能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能力看懂好的作品。
Q:当然。会读书的人太少了。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6:28 , Processed in 0.0726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