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开颜一笑]:我对《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悟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3:2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对《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悟读之一
开颜一笑



写在前面:
           从2012年开始,我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者,我想将自己的心得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例结合起来,总结得失,同时解答自己在工作中的困惑,提出新的疑惑。
          我一边读一边理解,一边思考,一边总结,并希望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
    §1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见,霍老(笔者注:我私下里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称呼)把如何对待学生放在首位。他认为:没有抽象的学生。
       “抽象”是什么意思?从本质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与具体的、个别的相对。那也就是说学生是具体的、个别的、活生生的人,是不一样的生命个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句话我们喊了好多年,可是在此我想问一问:老师,你真正做到了吗?你真正做到了理解并尊重每一位学生了吗?我很汗颜,在我22年的教育生涯里,很多时候我做得不够,做得不好。
      不仅是我,据我观察,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一些教育教学思想相对滞后的农村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我们非常痛心地发现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厌学辍学的学生队伍越来越大。诚然有经济浪潮的冲击,但不可排除我们的教育吸引不了学生,我们的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就被告知:这孩子学习不行,这孩子学习很成问题。于是留校辅导,培训班补课,请家教……我们的孩子不堪重负,他们“罢学”——我不读了!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有着急功近利的弊端,我们的老师有着操之过急的毛病。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聪明,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这愿望是好的,但是不现实。
      诚如霍老所说的:“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霍老先生告诉我们,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现成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对每一位学生适用。那种想一劳永逸套用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而让所有学生都快速成才的捷径是不存在的。那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厢情愿;那是浮夸,是鼓吹。
      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上见到种种介绍什么学习金点子,快速成功学习模块等,说什么学习之后,孩子就能够考上清华北大,让孩子一夜成名;还有某某高考补习班高调承诺:让孩子补习一年,高考就能提升300多分。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真有家长花费三万多把孩子送到这样的补习点学习,可惜等高考孩子没有考出满意的分数,家长要求索赔未果,然后是媒体介入,象征性退还了部分金额。
     还有在教育改革的号召之下,许多学校掀起了改革浪潮,出现了诸多新型的教育方式方法。
     我校就曾经对杜朗口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很可惜失败了。我想每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都有它自己存在的环境和土壤。不可照搬,不可生搬硬套。
这些都证明:教育只有大的方向,没有现成的模式;教育只有应该遵循的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因而,我们要从学生入手,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他们的上进心,提升他们的成就感。
     是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孩子学习总是慢一些。他们接受新知识没有一般孩子快,做作业也很困难。记得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王义贞边远的山村彭畈教小学二年级语文。那时候,我满怀热情,学生也很欢迎我。我们关系亲密,周末也常常有学生来学校找我借书看,或是找我玩。可是一个月过去了,检测考试,我发现有三十几人过了90分,也有二十多个学生不及格。这一结果让我震惊又焦虑:一是优秀的学生超过了其他平行班;二是不及格的人数几乎半数,也是远远超过了其他班。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他们告诉我说是因为我没有注意到后进生。现在,我也在霍老的文字中找到了依据:“为什么总有一些孩子落后?这是很正常的。孩子各有差别,每个人能力有大小。有些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读到这段文字,我也笑了,就好像又回到了刚刚毕业参加工作那时。也为自己能有与霍老一致的想法感到欣慰。可是接下来,我们的做法却与霍老有很大区别。
      遇到落伍的学生,我们一般的做法是:给这些孩子补课,譬喻把学习的内容跟他们再讲一遍,再布置几道题让他们做,他们当中的一些慢慢跟上来了,可是仍旧有一些学生跟不上来,于是我着急,我责备他们不努力不认真,慢慢就怠慢了他们,随他们“自生自灭”。这样做的结果是,我所带的班级孩子们落伍的人数虽说减少了,但是孩子们跟我的关系渐渐疏远了;有几个还敌对起来。也有一些学生成绩越来越差了,他们渐渐厌倦了学习,厌倦了上学。我记得当时有个小男孩数学成绩很好,但不爱学语文,有时候不做语文作业。我就把他留下来批评他,强逼他补上来。他昂着头不理我,说:“我不做,我不喜欢做!”我在批评他几次之后,失去了耐心,严厉地训责他,有一次还失控打了他,结果这孩子再也不上学了。虽说在我走访干预之下他来了,但是他再也跟我不亲了,自始至终他都不爱学语文,也多次不完成作业。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的失败在于: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行地教育这个学生,让他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我不行”、“我太差”、“我有很多缺陷”……那么这样的学生能够快乐吗?
     如何真正做到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认为首先教师先要从内心里接纳学生,理解学生,明白学生是有差异的,心静下来,语言软下来,行动慢下来。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学生,他聪明乖巧,口算能力特强,每周回家跟着他妈妈买小鸡,收钱找钱从不用计算器,他妈妈也很为他骄傲,可是他的数学却学得一塌糊涂。这是怎么回事?他本来对数字特别敏感的呀,他本来是喜欢算术的呀。原来,他的数学老师要求他按照书本上的步骤一步步来算,他总是只写结果,老师大为光火,批评他不听话,不听老师教导。结果他再也不愿意学习数学了。
      这个事例中的老师就没有真正做到理解并尊重这个学生的个性。教师按照所有学生一致的步调要求这个学生“一定要这么做”,这种“机械的”“统一”的要求,挫伤了学生的自尊,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那位老师,让孩子先这样计算着,表扬他算得快,算得准。过些时候再要求他把步骤补上来,或者以做游戏的方式,让这个孩子填写步骤,不久之后,这孩子也许就会了呢。
       我的孩子在三岁的时候,我教她学认汉字。她开始有些兴趣,可是后来不愿意了,一看到你拿出小本头的书就跑开了。一天我切萝卜做菜,一时心血来潮,我就用萝卜条拼汉字给孩子看,她高兴得叫起来,也要拼汉字。那一天她学会了二十多个字。最让我兴奋的是,那晚,她一个人端坐在桌前,拿一支笔在报纸上勾勾划划,我凑上前去看,她把刚刚认出来的字从报纸上勾划出来标上圆圈圈呢。我高兴地表扬了她。从此,她喜欢学汉字,也喜欢看报(彩图的拼音版少儿报)。
       再次,老师要理解教学和教育还是一门艺术。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上也应着力于教育教学智慧和艺术。没有教育的艺术和机智,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理解。“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把学生留在学校,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堂和乐园而不是监狱和坟地。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穷尽一生孜孜追求的。
          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仅仅需要爱,还要有高于爱的教育教学艺术。譬喻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艺术;精彩的授课艺术;还有就是对课堂偶发事件的艺术处理。
          有涵养的老师上课不用发脾气。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尤为老师上《故宫》,导入时,问同学们:“故宫并列的三大著名宫殿是什么?”
       有个调皮的孩子说有“子宫”。在公开课上说出此类答案,显然有些“出轨”。可是这位老师没有生气,她微笑着说:“这位同学说得好,子宫很可贵,它是构建我们生命的宫殿。不过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这类的宫殿,而是人类建筑学上的宫殿。大家说是吗?”
       对这类又聪明又调皮的学生如何尊重和理解?这位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理解他们好出风头的个性,宽容他们无聊无知,毕竟他们还是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优秀的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教育智慧不着痕迹地把他们引领到教学主体上来。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体现在对教学效果,包括作业、考试的处理上。如何客观地评价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学生的成绩?这关系到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霍老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满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及格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一定时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们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段话对我太有帮助了。当我为我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而心烦气躁的时候,我在此处找到了原因。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大小,我应该对他们提出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要求。是的,孩子暂时落伍,记住,是暂时落伍。这很正常。教育的本质在于我们在依据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尽可能地进步,而不说人人都成为拿分强手。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30:00 | 只看该作者
§悟读2:教师为何会累

       如果你去学校问问当老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绝大部分老师都会说:累。
       教师的工作为什么累?因为一开学,老师就被限制了,困在了学校里,在备课、作业、考试和辅导学生中忙碌。日出进校门,月落了才回家门(寄宿制学校)。
       老师的哀叹是真实的,也是令人同情。霍老作为老师作为校长,他明白教师的疾苦的。“当教师的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我在此再加上一点,就是教师还要充电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更需要属于自己的时间。
       霍老说许多大学生不愿当教师的原因是:当教师没有空闲时间。要我说实话,现在要改改了:当老师是忙碌而薪水少,每天忙忙碌碌,没有空闲时间,薪水总是拖欠,档案工资写在纸上,实际总拿工资的60%左右。老师们把这种写在纸上的高工资戏谑为:“教师涨工资——空调。”看,中华语言词库中因为教师的工资就多了条歇后语。
          回过头,我们来谈谈,是什么侵占了我们的时间?在外人看来,教师的工作,无非就是上课、改作业;加上双休日和两个月带薪休假,实在叫人欣羡。其实,教师的工作,与清闲无缘。要上好课,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也有称其为进行教学设计:准备或查找教学资源,包括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多媒体设计,文字表达,教学环节的设置,导入的优化处理等等。就说带薪休假,也有不少的继续教育学习、各类培训、考察在等着你,当然还有提前半个月的暑期培训,杂七杂八就占用了教师假期的一半以上。
       此外,辅导学生,也是费时较多的一项基本工作。我曾经见过毕业班课间十分钟盛况:一位老师周围围满了拿着作业本的学生,据说,这些学生都是有望升重点高中的,老师找他们来是为了当面给他们指出作业中的问题。结果十分钟结束了,受训后离开的同学还不到二分之一,在其他老师的催促声中被赦免的同学跑回教室去了。这位仁兄接着埋头备课,或是备制试卷,或是匆匆走进其他教室。下一个课间十分钟时间他的周围仍有十几个学生围着,老师不停地讲解着,终于结束,我听到他的哀叹:“唉,终于可以喝口茶了!”就是这样吧,教师辛苦可见一斑。
      有则笑话很形象地道出了语文教师的辛苦与悲哀,说是批改作文让语文老师苦不堪言。据说教语文的张老师受屈而亡,去世后阴魂不散,常常在办公室里闹鬼。大家不堪其扰,有位聪明的同事,在得知张老师最讨厌批改作文后,抱起一摞作文本砸向他的办公桌,说:“改作文去吧。”从此天下太平,那里再也没有闹过鬼。做鬼也怕改作文啊。呵呵,改作文为什么这么痛苦吗?因为在许多学校对批改作文做了太多的硬性规定:尾批、眉批,还有错字、病句、美句……这样一一做来一篇作文少说得15分钟左右,以每班65人计算,共计975分钟,约莫17个小时。按照每天批改2小时,需要三周半的时间。恐怕还没有改出来,第二次的作文又要开始了!更何况还有那让人不忍目睹,思维混乱,文句不通的文章呢?
      工作繁琐,捆住了老师的身体,逃脱不出;某些个条条框框又锁住了老师的心灵,没有自由。我非常不认同某学校规定的辅导作业、辅导记录,说是辅导记录要三位一体:作业批改错误记录、学生辅导作业、教师辅导记录要同步,就是说,先是学生要在作业本上保留错误痕迹,再是教师要有辅导学生的记录,接着学生要在辅导本重做有错误的习题,说教学月检查时,要一一对照。我笑谈说,还不如搞个掌上宝,来个录音,看老师辅导了这个学生没有,那不更真实有效?
      特别是现今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认定大多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分数上去了,一美遮百丑,什么都好了。为了提高眼前的分数,不可避免的搞题海战,累着改作业,累着辅导分数偏低的(落后)的学生……辅导学生累,批改作业累,周而复始。备课、改作业、批阅试卷、辅导学生……如此循环往复,这些事务性的劳作,让教师的劳动不仅成为一项脑力劳动,也成为一项体力劳动了。这就无怪乎我们的老师退休前后身体透支厉害,十有八九成了病汉子,捧起了药罐子了。
       老师该如何从这些苦累中解脱出来呢?
      首先,是心态的问题。幸福是什么?其实就是内心的感受。同样一件事情,我的另一位同事,教语文,别人最烦的改作文,他却自得其乐。据说2009年他曾经带着作文本回家过年,别人在麻将桌上忙碌,他躲在斗室里圈圈画画。我问批改作文的感受,他说:痛并幸福着。是啊,长期伏案工作让他的颈椎严重畸形;遇到语句不通,中心不明的作文是令人不爽的;可是,每每读到思想开阔、层次明晰、文从字顺的好文章的时候,那种愉悦畅快让人激动,让人拍案叫绝,让人忍不住要吟哦高颂。他的不抱怨的态度,对教育教学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使他把别人眼中痛苦的事情看得风轻云淡,在繁琐的劳动中品出了幸福的滋味。   
       正视教师劳动中的辛苦,并将这种辛苦升华为幸福,这是部分老师的幸福。心态好,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有的,但数量有限。教师毕竟是一项职业,对于求职者,我们不能苛求人人都热爱这项工作,就跟我们不能苛求人人都成为善者、贤人一样。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平凡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工作之外的娱乐休闲,都有自己的家庭,也是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孩子的。我们需要有些时间是属于自己的,特别是属于自己心灵自由的时间。
      那么,老师该如何赢得时间呢?
      只有一种办法,练好内功,提升自我。而热爱读书,从书中汲取养料,是教师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霍老也说:“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样,教师才能从教育的本质入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或者科学的方法,能够用智慧开启学生心智,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应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快速掌握,做到举一反三。
      这样,教师才能解放学生的同时,解放自己。他可以轻松地驾驭教材,轻松地调控课堂,轻松地盘活学生。  
      我记得我初读这一节的时候,觉得霍老所写的有些脱离话题了。不是谈“时间问题”吗?怎么一直在谈“读书”的问题呢?
      再多读几遍,有点眉目了。霍老的意思是说:教师要从补充知识的角度,让自己丰盈起来,熟练地驾驭教材,让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量,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学好学扎实,就不会把时间都花在课外辅导上了。为自己赢得了课外辅差的时间。时间相对就“多”了。老师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就不再感到那么累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8:59 , Processed in 0.0728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