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李良荣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新媒体让“个人私领域问题可以瞬间转换为公领域问题”
|
| 日期:[2013年8月5日] 版次:[AA10] 版名:[城事] 稿源:[ 南方都市报] | |
南都讯 记者陈竹沁 “网络舆论有鲜明的指向性,90%指向政府和政府官员。”上周六,68岁的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李良荣走上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指点当前新媒体传播变革对政府管理者的挑战。
公民成为信息生产主体
刚一开讲,李良荣便历数“占领华尔街”等2011年国际重大事件,移动终端、社交网络便捷迅猛的社会动员能力,正改变世界格局、国家治理,还有每一个人的生活。被行政与资本垄断的技术限制不再,每个公民成为了信息生产的主体,“个人私领域问题可以瞬间转换为公领域问题;一个人的怀疑可以变成全球人的怀疑。”
“过去政府说一不二,现在公民说三道四;过去政府吆五喝六,现在公众七嘴八舌。”李良荣认为,网络舆论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使政府官员对公众产生敬畏感,全民监督官员,改善国家治理。他表示,面对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政府要获得传播主导权,必须重塑“实践的”、而非靠宣传“抽象的”主流价值观,使主旋律与多元思潮和鸣。
李良荣将网络比作“排气阀”,对于网络舆情,宁要高频度、低烈度的地震,不要低频度、高烈度的地震,“将老百姓的怨气通过网络这个洞口排泄出来,社会还能保持平稳。”
“权力、金钱、女人、血和眼泪”
“权力、金钱、女人、血和眼泪”,李良荣如此归纳网络舆情事件的四大要素,其特点就在于娱乐化的传播和故事性的情节。
他分析,网络舆情90%指向政府和政府官员,其中40%直接指向政府,最终目的多为利益诉求而非价值诉求,“网上造舆论,网下采取行动,推波助澜、相互刺激”,是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共同特点。网络、传统媒体与政府三者时常存在博弈,出现2:1的局面———政府和传统媒体结合,可以澄清事实,平息如钱云会事件等网络舆论质疑;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PK政府更显常态化,如郭美美事件,对政府信息公开提出挑战;除此,政府和新媒体联手P K传统媒体的案例却几乎没有,李良荣开玩笑,要向在座听众“高价收购”。
李良荣认为,当今社会利益越发多元,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聚合了教育水平、年龄、收入相近的熟人群体,分享基本相同的价值观,从微博时代“每一个个人以数量取胜”,到微信“以群体的共同取向作为发言基本依据”,未来社会舆论走向将受此影响,或在微博上表现为群体间矛盾的扩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