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客不能承受之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2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客不能承受之轻

在国内,当前最火的互联网应用非微博莫属,微博(micro blog),原意微小的博客,用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意为“微博客”的微博跟博客关系并不密切。
最近,随着tumblr的日渐火爆,一种叫做“轻博客(light blog)”的互联网业务开始快速流行,至于轻博客究竟轻在何处,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有这样一个排序:博客(blog)、轻博客(light blog)、微博(Micro blog),简单地理解就是博客变得原来越轻便,所谓轻便,是相对传播而言的,更小巧的信息更容易传播出去。
博客出现的时候,刮起了一场web2.0风暴,blog、rss、tag、digg、wiki…许多概念不断推出,一些概念甚至还来不及翻译出大家一致认同的名称,如果要寻找这些业务一个公共特征,可以用“用户制造内容”(UGC,User Generate Content)来归纳,用户平等地参与到互联网信息的制造之中。
博客激发了人们想像力,当时一个说法,博客开启了一个“人人是编辑、个个是记者”的时代,想像力确实促成了一波博客流行,但想像力还不足够,后来的服务越来越多、更加有趣,让人目不暇接。
为什么博客没有成为最终网络应用的引领者?今天来看,博客解决了网络表达问题,却没有很好的地解决信息的传递问题。尽管博客推出的时候有两项信息交互的功能:博客链接(blogroll)和引用跟踪(trackback),但却完全需要博客作者自行掌握,跨站点的支持也不好,信息交互传递性很弱。
微博则不然,微博看上去是微缩版的博客,从2007年发展到2009年,已经从简单信息表达进化成信息传播工具,以个人为单位的单向跟踪方式,通过转发极大地释放了信息在网络的扩散能力。不过,人们很快发现,如果微博的信息得不到控制,玩上几个月,就会陷入碎片信息的泡沫之中。
如果说博客释放了人们表达的欲望,那么微博就让你的笑容能够灿烂到别人面前,看上去,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不过,微博与博客并不是直接关联的,微博为所有的信息源服务,却不为任何一个信息源的传播负责,最终,博客等信息源全部淹没在微博的信息河泡沫中。换句话说,微博加快了信息传播效率,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甄别接收的困难。
何以解决微博带来的困难?“轻微博”(light blog)是候选者吗?
说是轻博客,主要是从内容发布的角度来看的,一次发布只需一段文字、一个图片甚至一个链接都可独自成文,相比博客的一篇文章,轻也便源于此。不过,如果你要是从传播的角度讲,轻博客相比博客并不轻,它比博客增加了用户之间的关联性,并以此形成信息的整合视图,即便单就一篇发布而言,轻博客也可以发出任何一篇由博客发出的复杂形态文章。
单就一篇文章看到的轻,从整个传播结构上看其实是重。轻博客以关系来实现快速的传播,以文章分类与内容的重实现信息价值的沉淀,从而避免轻博客的关系链上像微博一样快速泡沫化。这个出发点显然是好的,就像问答网站通过问题来沉淀信息避免泡沫化一样,采取比微博更重的信息表达形式可以减少泡沫产生。
如果仔细考虑一下,我们发现,这种避免泡沫的方法有点讳疾忌医的成分,通过加重信息方式来限制泡沫是通过放弃或压缩碎片信息量来实现的,而且也没有解决信息在关系上传递需要考虑选择性的问题。
Google plus貌似拿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不仅轻、重信息有别,还有不同关系区别的圈子来支持信息的不同传播,即便它不能成为一个运营成功的产品,也会对混乱关系推向明晰化给出重要启示。当然,不要高兴过早,正如许多社会网络研究者所言:“你永远不知道人类到底有多懒”,这是重要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懒,绝大多数人也缺乏足够的能力与精力,如果,以复杂应对复杂,出发点很好,结果却堪忧。
从博客、微博到轻博客的进化,博客不能承受之轻。(文/醒客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2:29:03 | 只看该作者
互联网依然年轻
转载


    CNNIC一年两度的互联网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4岁以下网民的数量比例为51.2%,相比于第19次报告的52.4%,虽然下降1.2个百分点,但依然超过一半,互联网依然年轻。

    有些不解的是CNNIC关于网民年龄结构的描述“目前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以年轻网民居多。1.62亿网民中,25岁以下比例已经超出半数(51.2%),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甚至达到了70.6%”,分明这两个数字要比上次(第19次报告)要低(第19次报告中30岁以下网民的比例72.1%),却用了“25岁以下比例已经超出半数”和“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甚至达到了70.6%”的字眼,不知道这算不算勇涛说的糊涂账

    24岁或者30岁以下网民比例略有减少,正好说明互联网更偏爱年轻人,要知道24岁或者30岁以上的网民中,有一部分是随着年龄增长改变了阵营,根据CNNIC的数据,接触过互联网的人99%会继续上网。

    无线上网的比例占到了34.3%,而第19次报告时为12.4%,宽带上网比例75.6%较第19次报告的75.9%的比例虽略有降低,但宽带上网人数从9070万上升到12,247.2万,涨幅大于35%,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大量的无线上网用户增加冲淡了比例。

    宽带和无线的发展加强了青年人的娱乐基础,网络音乐、影视、游戏的比例达到68.5%、61.1%、47.0%,而商务类的求职、教育、购物、网络银行等均在25%以下,娱乐致死的精神依然强劲。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娱乐类的应用与生活助手(商务类)类应用刚好相反,看来中国互联网应用还不老练,过于年轻。

    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从第19次报告的38%(很信任加比较信任的人数)下降到只有35.1%,再次表现出网络服务过于年轻而不成熟。

    青年、学生在网民中较大的比例,加强了中国互联网的娱乐倾向,也导致互联网的应用过于肤浅,中国互联网还处在年轻的状态,增长快速但价值挖掘却有待提高,这也正是网络的中国机会所在。

    中国互联网依然年轻,以此共勉。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2:32:05 | 只看该作者
博客的历史性
转载




    关于博客的争论实在太多了,任何一个问题都能招来一番唇齿,这得益于博客本身,用博客来争论博客,正在上演一场网络版的“煮豆燃豆箕”。

    就事论事的口水战,很多源于对问题不同角度的认识,关公战秦琼,你说谁本事大?而有一些又是未来的事情,争得不出高低。从历史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博客,或许有助于人们的认识。

    1) 背景

    记得小时候看露天电影,刚开始有一段新闻简报,虽说叫新闻,常常是一两年以前的事情,要论内容,应该和今天的垃圾广告一样,不过照样看得津津有味儿,究其原因,看并不是为内容,而是看电影本身,一两个月才能等到的事情,我们不敢奢望把他当成其他事情的工具,电影本身就是目的。

    若干年前,上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和日常的生活没有关系,更不可能成为大众的工具,第一次上网我是和朋友沟通快一个月才成行的,那种感觉和小时候等一场露天电影无异。

    博客的产生于互联网走向普及的时候,人们正在重新审视互联网,作为工具的互联网和作为稀缺品的互联网有巨大的不同。

    在人们的印象中,互联网应该是技术推进的产物,雅虎、微软、google等都是技术推进的典范,当然,国内的情况有点特殊,很多企业对技术很不重视,这也是人们对互联网诟病的地方,不在本次的话题之中。

    其实互联网更是一个用户使用推进的过程,即时通信工具技术上并不是非要上了宽带才能使用,不过几年前对你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你一个星期都上不了一次网,即时通信和收邮件有什么区别呢?象是得了奖学金买了个sim卡,却要到处借手机。

    互联网开始成为公众产品,变成日常工具,人们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用户需求正在为互联网推波助澜。

    2) 起步

    博客源于记者们记事写文章,相互交流,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但是随着应用的推广,已经日渐成为个人的综合表达窗口。从形式上看,不仅是文字,而逐渐有图片、动画、视频等;从使用人群看,不仅是记者,而逐渐有IT人士、学生、公务员等;从使用目的上看,不仅是记事或者写文章,而逐渐有情感宣泄、沟通、共享知识等。

    博客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限制,人们可以对博客有无限的期望,从目前看,只要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发布方式,几乎都被人们当作潜在的对象。

    从最近一次的互联网统计数据看,博客影响面仅占用户的10%,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应用模式如何发展,还处在摸索阶段,其业务模式和盈利方法不很清晰,片面的强调博客的某一方面属性并不明智,需要以一个发展和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博客。

   博客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介入只是博客普及化的开始,没有什么不可能,无论我们想象力如何丰富,一切都还会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3) 影响

    人们常说网络生活,网络生活并不是一种新的生活,而是穿着马甲的传统生活,或者说网络进入生活。逐渐普及化的博客,作为网络生活的一部分,将对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

    当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发布源的时候,信息量将会猛涨,尽管第一代门户们总是喊海量信息,与大众化的信息制造相比,那时的海量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单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与海量信息随之而来的便是信息过滤,如何筛选过滤成为信息处理的新问题,“首页是否需要”的争论源于此。

    人群的多样性和人的需求复杂性,将会对网络带来新的要求,众口难调,博客托管商如何同时满足日益增大的人群,以及个人日益增加的胃口。

    博客的发展不仅带来很多新问题,也会对一些传统的业务带来影响,对于一些专栏作家来说,博客可能会成为新的阵地,不仅仅是写心得,甚至会成为正式出版的窗口;对于商务人员来说,博客可能会取代名片和产品介绍,成为展示信息的平台;酒吧的生意也可能会下降,情人们要把一部分泡吧的时间用来欣赏心上人的博客浪漫。

    对新事物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会为博客属于草根还是精英而喋喋不休。

    博客是一个宽容的平台,一张空白的纸,我们可以尽情挥洒,不用置疑博客和web2.0现象是否真实,同样也无需画地为牢,被经验和想象力束缚了我们视野。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2:33:06 | 只看该作者
也说博客“首页依赖症”(上)
转载




    刚刚探讨了 博客的阶级属性 接下来我想针对keso的 BSP的首页 和keepwalking的 首页依赖症 两篇文章作些探讨,我是keso博客读者,keso文章带给我很多思路,收益良多。

    为了区别,文章中有色字体为引用keso的文字。行文采用对照方式。

    Keso:新浪新闻可以利用它的编辑,从几百个传统媒体网站中筛选新闻,因为传统媒体的总数是有限的,而blog是趋向于无限的,怎么监控?如何筛选?需要多大的成本去监控和筛选?
    如果新浪blog发展到MSN Spaces这样的规模(假设),有将近2000万注册用户,那么它需要多少编辑来对每天产生的海量内容进行筛选?这样的筛选真的是值得信任的吗?新浪blog的首页,有一天会成为第二个新闻中心吗?

    Thinker:博客趋于无限是一个事实,但这不一定会增加太多的筛选和监控工作量,因为:首先,博客针对公众的并不是很多,不是针对公众的内容无需编辑们的筛选;其次,博客作者的写作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便同是面向公众的写作,编辑也不必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他们;第三,编辑筛选和keso提到的用户推荐并不矛盾,新浪论坛的斑竹大部分来源于非新浪编辑,在博客用户变大之后,也可以采取用户推荐的方式,更有效的方式是用户推荐和编辑相结合,既能体现民意,又能把关质量。
    筛选的内容是否值得大家信任,这是市场选择的问题,如果新浪的编辑失去越来越多的信任,那么新浪的用户就会转投其他网站,互联网早期的一些知名公司如今找不到踪影,正是用户淘汰或者说市场淘汰的结果。
    新浪的博客首页确实会成为第二个“新闻中心”,但这个中心会有别于编辑们维护的新闻中心,按照目前内容情况看,这个中心将会以评论和分析为主,而且可以和新浪传统的门户互动。不用怀疑博客首页的“中心”作用,只有面向公众的所谓“精品”才会上首页,小众的圈子文章不会也没有必要上首页,这是两种不同的作用。

    Keso:keepwalking曾经提过“首页依赖症”这个问题。以Donews Blog为例,与新浪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的模式不同,Donews专注于IT和传媒,并不希望用户无限制地膨胀。利用用户推荐机制,让有质量的blog呈现在首页。这种收敛的首页,对有目的的访问者是有一定价值的。一个无所不包完全没有重心的首页,除了会成为大量广告的一个新的堆放地,它要吸引什么样的访问者呢?

    Thinker:正如keso说的新浪和donews互联网用户的模式不同,donews专注于IT和传媒圈子,不希望无限膨胀,而新浪是面向公众的网络传媒,这就决定了新浪首页需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首页中心的缺失应该有要照顾到大多数的原因,从目前来看,与新浪面向大众化的定位比较适配,首页不能偏废。当然,目前首页广告扰民、内容杂等问题也说明需要改进首页的定位,这个问题可以再行探讨。
    广告问题实在有些无奈,现阶段不放广告,编辑同志就要喝西北风,用户用看广告的代价读免费新闻是目前的主要形式,这不单是新浪的问题,是所有以信息发布为特征的网站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探讨办法。

    Keso:我的blog的几千个固定订户,要比任何首页的展示更有价值。这是因为,信息不再只是孤立的信息,它跟具体的人产生了关联。信息爆炸的现实,让传统的编辑模式越来越失去价值,因为没有一个编辑队伍可以遍历所有信息,被他们遗漏的有价值的信息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就变得非常重要。

    Thinker: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提高出现的信息与具体人产生关联,是一个新的形式,但是这并不和传统的公众信息模式产生过多的矛盾,因为和个人相关联的信息更多的是个人信息和圈子信息,这是与公众信息不同的内容,当然一些以前依靠公众传播方式的圈子信息可能会转而更适合博客来传播,比如以前的是专栏作家的keso,现在变成了知名的博客。
    如果属于公众的信息,编辑们越来越忙不过来,这依赖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比如机器智能协助,当然也可以借助用户推荐这种模式。仅仅基于人际关系传播的信息并不能解决海量信息问题,这是以放弃一部分信息为前提的,先不说质量,我不太相信松散的个人传递会比紧张的编辑精英更有效率。
    当然,如果是圈子话题,就另当别论,编辑不深入圈子研究,是无从替圈子把脉的,这也是把信息的模式分成公众和小众的原因。
    Keso每天订阅了600多位博客作者的信息,这已经很多了,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每天关注这么大量的作者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网友关注keso昨日新闻的原因,keso为大家免费做了编辑,省去了挨个看的麻烦。如果是公众信息,通过每个新闻作者去看新闻,我真要晕了。

   Keso:某个用户的某篇文章,借新浪编辑之手,访问量节节上升。可是然后呢?有多少读者会留下来,成为订户?门户模式的弊端之一,可能就是把信息跟人完全割裂了,读者只关心信息,却并不关心产生该信息的人。

    Thinker:订户和文章读者,具有不同的属性,前者关注人后者关注文章内容。完全关注人的情况非常少,除了非常好的朋友和亲人,别人一般不会是完全关注一个自然的人,我现在每天关注keso,说到底是关注keso的思想,介于一篇文章和一个完整人之间,或者叫做圈子比较合适。笨狸 说keso如果改成写诗的话,他将不愿为看keso的日志付钱,说明笨狸也不是完全关注keso这个具体人。
    有些时候我们关注文章内容而一点不关心作者是谁,因为只需要信息,读新浪的新闻就如此,记不住几个作者,更不用说关注,看keso提供的昨日新闻,很多作者的博客我也没有定制,虽然有些作者写得很好,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关注他们,我选择继续看keso的昨日新闻,好好利用一把这个优秀的免费编辑

    Keso:金磊说:“你是要相信信息的无政府主义。”信息真的需要一个政府来替我包办吗?

    Thinker:我替金磊回答你一下,信息不能由政府或者门户中心包办,但是政府可以在公众信息方面省去你很多时间,能够给你提供很多的选择。尽管和自己选择相比不能让你百分百满意,但是百分之十的损失换来大块时间不是很合适吗?如果碰上我这样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甄别能力稍差些的读者,我更愿意让政府包办一部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2:33:50 | 只看该作者
也说博客“首页依赖症”(下)

    接着说首页依赖症问题,keepwalking曾经写过 首页依赖症 ,下面的探讨中,有色字体是引用的keepwalking的文字。
    Keepwalking: 在donews blog首页“改版”之前,我的确很少光顾,365key的首页即便去看、也看得比较粗。原因并不是没需求,而是觉得首页内容过于庞杂,看着费劲,耽误时间。用rss订阅的方式,我有自己涵盖面更大、却也更趣味专一的“首页”。
    Thinker:首页看着费劲,应该更多的是编辑力量不足的原因,首页的任务是帮助用户找到更好的信息,如果仅仅是堆砌,大量信息像个杂货铺,首页确实没有太多价值了,此时应该改进的是首页,让它能够承担起首页的责任。
    Keepwalking:刘韧说“重要目的之一是:推荐优秀Blogger”(“Blog首页改版成功 希望Blogger配合”),“DoNews一定要做好优秀Blog的推广”,“DoNews致力于用程序和制度将高质量的Blog选择出来”(“陋室铭”)。
Thinker:刘韧希望提高首页质量我特别赞成,作为首页是一种公众性导向窗口(如果把donews看成圈子的话,就应该是大圈子的导向窗口,接近于公众化了)。不过我还要补充一点,推博客和博客文章的时候,不仅仅是看文章质量,还要看是否具有公众性的才可以,比如:比较深入的SNS技术化讨论,写得再好都不适合推到首页,浏览首页的人对此感兴趣的比例表较少;情书写得好,尽管大家感兴趣,也不能贸然推到首页,还需要作者同意,否则侵犯隐私。
    用程序将内容选择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不过近期不太适合,因为技术手段还不能满足要求,就像90年代流行的自动翻译程序,翻译的结果一般只能当作幽默大全来看。
    在圈子和公众之间是逐渐过渡的,而不是一刀切,因此按照话题和圈子再组织主页之外的圈子主页(或者叫做二级主页),可以把内容的进一步分类,适合圈子阅读,这也有点类似于门户网站的频道,新浪的科技频道,搜狐的it频道等等。
    Keepwalking:我不再那么单纯依赖这些信息源。我还可以经由其他的渠道和方式,整合出自己的阅读线索。
     Thinker:很赞同Keepwalking的做法,我现在是通过三种方式来获取信息,一个是新浪之类的网络传媒,另一个是自己订阅一些博客作者,第三个就是通过类似Keso的圈子权威。来自于三种情况的信息是不同的,第一种是公众信息,第二、三种是圈子话题。
    Keepwalking:至少在目前,从表面上看并不是特别重要的——读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首页”不再那么单极化地极端重要了。但是,它依然是多极中必要的一极。
  Thinker:面向公众的信息中,至少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首页是必要的一级,尤其当博客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广泛传播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文字传播出去,集中人气的首页很重要,进一步还包括上面提到的二级首页。
   虽然Keso说有那么多定制用户就够了,那针对圈子更合理,对于面向公众化来说,首页推荐并不会减少定制用户,从最终结果上看是增加了浏览用户。当然增加用户这是否有好处,就要看你是否希望针对大众来传播。
   对于keepwalking的其它观点,我没有太多需要说的,大家自己去看原文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37 , Processed in 0.0677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