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身体主体:教学变革亟待关注的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2 19:0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身体主体:教学变革亟待关注的议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30日第495期 作者:严奕峰
【核心提示】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身体之于教学的理论议题亟待关注,若传统贬抑身体的教学思维仍然存在,那么所谓的教学方式变革就会流于“非此即彼”的形式。

学习者身体天然嵌入在教学场域之中,但由于对理性主义的过度崇拜,教学被简化成对规则和符号习得的纯心智活动。心智活动以获得普遍、确定的知识为旨趣,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上,只要大脑参与即可,并不依赖身体及其感官经验,身体的地位被贬低。当下,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身体之于教学的理论议题亟待关注,若传统贬抑身体的教学思维仍然存在,那么所谓的教学方式变革就会流于“非此即彼”的形式。
教学世界身体缺场源于“身心二元论”
自学校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以教室空间为例,学习者以高矮座次排列,面朝讲台方向正襟危坐,排列于座位之中的学生,只能看到同学的后背,却可以遭遇讲台上老师的直接凝视。通常,为维持教学顺畅,坐姿也需严格规训,听讲保持“小臂合拢,平放在课桌前沿靠近胸口的地方”;举手发言保持“肘关节紧贴课桌,小臂竖直与桌面成90度夹角”;更有甚者要求“双手背放在身体后面”。令人熟悉的教学场景,折射出传统教学的内在隐喻——“大脑进课堂,身体留外面”。
源自教室空间的现象,反映出身体被排除在教学活动之外,造成身体在教学世界的缺场。究其原因,与传统理性主义“身心二元论”思想不无关系。早在柏拉图时期,柏氏就用“洞穴隐喻”传递了灵魂对身体的古老敌意,由于身体的欲望和需求会搅乱灵魂的纯粹探究,灵魂必须固执地撇开身体,摆脱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一切身体感觉。后来,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式沉思,建立了一个逻辑推论命题,由于该命题是建立在理性而不是感性基础之上,因而理性就成为主导内容,从而将身体划归为物质性、广延性的东西。而当“在思考的我”成为一个知识出发点时,人就成为主体,世界也变成与主体相对的客体了,形成了清楚分明的二元论思想。此后,在黑格尔那里,理性已经成为超脱肉体之外,能够自主运动、自主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体系中是没有身体地位的。
二元论主张有两种完全不同且无法统合的存在,如心—身、认知—情感、理性—感觉等。在二分的框架下,经制度化学校建制,知识理性占据绝对优势,形成教室空间的“微观权力”机制。由此,教学世界中的身体逐渐沦为学科知识、意识形态符号控制的对象,在身体沦陷之后也导致教学的异化。因为心比身重要,知识就被视为心的领域,属典型的大脑意识活动,学习者就变成没有任何情感、直觉、顿悟等的纯粹之物;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知识就可以切成碎片,忽略知识产生的历史脉络,以去情境化的方式,按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填鸭、灌输;通过鼓励服从、呆板的姿势,使身体缺少了变动,课堂生机与灵气尽失,学习者的兴趣、好奇、灵感及创造力也被埋没。
具身认知为“身体主体”提供证据
为突破理性主体对超验终极实体的追求,批判主客二分所导致的客观身体观,现代哲学思想家们已从各自立场发出挑战,奠定了“身体主体”的思想认识。
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指出,身体是“本能与冲动的集合,是力的集合”。身体不仅是美德的起源,也是一切知识和真理的起源,思想只不过是内驱力的一种功能,人类追求知识,是因为有“征服欲”。这样,对知识的追求就从理性活动转变成人的生命活动。但由于尼采的矫枉过正,使得本能和非理性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未从根本上扭转传统“二元论”认识。
继胡塞尔之后,现象学代表人物梅洛-庞蒂通过“知觉现象学”研究,从现象学纯描述立场出发,把知觉置于首要地位,并认为知觉不是“在作为人们可以用因果关系范畴来解释的世界中的一个事件”,它是前意识的,是在世界未加区分之前对世界的一种整体观照。当我作为“主体”看某物时,身体不是“接受”某物,也不是“表象”某物,而是使某物“形成”。在我“意识到”我的目光可以作为一种认识手段之前,我已经无可置疑地看到了世界,意义已经伴随着我的行为而发生了。显然,现象学的“知觉”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意识”,它是一种“非思”或“前思”。也就是说,身体通过介入到世界之中的方式已经原发地生成了意义,身体是先于反思的。这样,以身体作为逻辑起点,梅洛-庞蒂提出颠覆性的“身体主体”概念。身体主体决定着主客双方是融合贯通的,消除了意识哲学中主客二分的格局。
认知科学也涌现出了“具身认知”的研究思潮。具身理论并不认为认知是大脑内部的抽象符号加工,而是大脑、身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身体并非心智的容器,环境也非心智的活动场所,而是心智嵌入大脑,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之中。因此,认知不仅仅是一种内部过程,也同呈现的背景环境紧密联系,体现着大脑、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教学中确定身体的主体性,就是在批判传统“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倡导教学与身体匹配关系的建立。首先,将身体作为教学的“坐标原点”,能够化解心智意识符号系统的困境,在确立身心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有望破解教学传统中对理性主义追求的“超常惯性”,真正实现教学变革的理念诉求。其次,突出身体主体性的教学,意味着教学活动总是嵌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涉及学习者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表明理性对身体体验的依赖。再次,身体回归教学的要义,意味着一种具身性的求知方式,学习者的身体经验总是镶嵌在知识学习之中,这种交互性决定着教学不仅是认识论的,也是存在论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BHA120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12 , Processed in 0.0773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