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的相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3 11:2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的相遇
2013-11-23
   来源: 晶报    作者: 施宏俊   

最近,学者易中天在上海国际书籍设计家论坛开幕演讲上说:“我忠贞不渝地、至死都不会改变地拥护纸质图书。”这话听起来好悲壮好沉重,仿佛是在抚慰台下一个个纸质图书设计的“遗老遗少”,在给他们打气加油呢。
事情真是这样吗?纸书和纸书设计真的到了需要“苦守”、“死守”的地步吗?
论坛第二天,轮到设计师陆智昌发言。阿智在秀了若干幅他设计的纸书封面后,忽然虚晃一枪,用他那很不标准的香港普通话自言自语道:“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接下去的整整30分钟,他展示了一个跟图书设计似乎浑身不搭界的项目:他和赵广超的团队开展的故宫项目。他们从一张二维的故宫地图出发,通过实地勘察、场景还原、创意设计,让故宫的一景一物栩栩如生地鲜活起来,再把人放到场景中,于是,原本沉睡的故宫一下子变得人声喧哗了。这个“我的家在故宫”项目现在变成了普及传统文化的一项课堂教育活动。
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这种跳出事情本身发问的方式,是陆智昌的设计思考方式,也是这些年来他跟世纪文景合作时最常有的设计状态。
十年前,我找到陆智昌,邀请他为大型学术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作总体设计。记得当时阿智的第一个问题:“既然是这么重要这么多的经典,那封面是白的也没关系啊。内容文字的可阅读性更加重要吧。”这种自我遮蔽的提问方式一下子吸引了我。于是,我们脱开封面设计,讨论各种排版软件,跑到一家家排版公司看实际的录入排版流程,设计了不下20稿的版式样张,研究胶版纸的纹路与松厚度、手感……
今天,我们必须承认,出版的未来不在纸质图书,Pad阅读、数字化阅读是无法阻挡的潮流。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不妨也先遮蔽一下自己。问一问:未来,还需要阅读吗,还需要书吗,需要怎样的书?未来,阅读的边界改变了吗,出版需要重新定义吗?这番提问之后,我们会发现,传统出版失去了它的部分固有领地,但是,数字化背景下的出版和阅读囊括了比它们失去的部分多得多的版图。阅读跟人的生活方式连接得更紧了,出版成了一种解决方案:阅读解决方案、学习解决方案、研究解决方案。并且,越小众、越专业的出版领域,它的价值溢价越高。
今天纸质出版和图书设计毫无疑问地必须考虑数字化对于阅读、对于购买习惯,甚至对于图书陈列的影响。记得有一次跟陆智昌聊天时,我谈到了学术图书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的新设计,分手后,收到了阿智的一条短信:“关于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的讨论,是否可多一个角度:人是否有重构书架的可能?若有,那需要怎么样的书?”
他说参观过书评人止庵的书房了,这给了他数字化时代的读书人需要怎样的书架的启发。在学者、读书人有了各种数字阅读终端,有了超链接数据库和跨文本检索工具后,他们未来的书架和书架上书的模样是怎样的呢?他希望文景的编辑帮他摆一个书架,他要看看摆上各种书的感觉,然后再来谈将来的学术图书的设计……
那天的论坛之后,我们一行来到上海外滩罗斯福中心的顶楼露台,在午后的阳光下,陆智昌沾沾自得孩子气十足地掏出他的“土豪金”手机,上午的演示内容全部装在这个手机里呢。他演讲的题目是:“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的相遇——作为书籍设计者的尝试和体验”。
嗯,数字化时代,阅读空间跟生活空间更成了某种互相嵌入的关系,没有生活,无以阅读,离开了生活空间,策划、创意、设计,更无从谈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7:19 , Processed in 0.1073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