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校歌都在唱啥?
“校歌歌词太高端,背起来实在痛苦啊!”“能直接读懂马一浮先生所写浙大校歌的,给个念文学博士的机会都应该。”9月,浙大校歌遭遇新生吐槽,其大量使用文言文的歌词难住不少新生,直呼校歌历史虽悠久,但是真的看不懂。
图文/揭春雁 一股风气
文言文的歌词是老校歌最具标志性的特点,若没泡过几年国学的人还真得靠死记硬背了。但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学就像刚抱来的小洋人,传统文化是营养丰富的奶水。而校歌体现的正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理念。
创作于1916年前后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今南京大学校歌)就推崇儒家学说:“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日知、日仁、日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而国立清华大学校歌(1923年)中则有“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东西”的表述,其中“立德立言”正是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号召青年学生要成为“有德之人”、“有功之人”。
当然,还有咏唱思想自由的校歌。《复旦大学校歌》(1925年)就高歌:“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而前言中被同学吐槽拗口的浙江大学校歌中也唱道:“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可见,当时的大学在鼓励青年要求是、求真方面不遗余力。
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了呈报校歌校训的训令:“音乐一科,为陶冶青年儿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为六艺之一。现在各级学校教授音乐,取材虽未尽趋一致,但多自编校歌,以代表各校之特点,而于新生入学之始,则教之歌咏,以启发爱校之心,影响至为重大。兹为考察起见,各级学校应将所编校歌,呈送本部,以备查核。仍未编制校歌的学校,必须抓紧编制,并限期呈报。”自此,校歌便在全国普及起来。
一个乐派
所谓时局造牛人,在20世纪初,以“反帝”、“强兵”、“御侮”为主题的学堂乐歌独领风骚,涌现出了如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等热心学堂乐歌创作的音乐人才或群体。用今天的话说,学堂乐歌就是校园歌曲,而校歌自是其典型代表。早期的学堂乐歌多采用日本或欧美的曲调,由中国人重新填词完成。清朝末期无锡城南公学堂的《学校唱歌集》中就这样的记载:“讵料郑卫淫声杂,古音失传至今荒,幸有欧西新歌来,学界改良增荣光。”
沈心工率先将西方的简谱引入中国,是中国校歌创作的鼻祖。他在交通大学(此指1952年前的交通大学)工作30余年,先后参与了交通大学6首校歌的编撰与谱曲工作,其中包括了中国近代高校历史上最早的校歌——《警醒歌》(1897年),还有现在我们听到的两岸三地交通大学传唱的《为世界之光》(1940年)。
一个传统
民国时期,校训、校徽、校歌的制定和创作被许多学校看作“立校之基”。尤其是校歌被视为“校魂”,可内召师生情感,外鼓师生士气。然而,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却是一所没有校歌的高校。我们所熟知的《燕园情》也是创作于1952年,但只是在学子中代代相传,未被正名。
1917年12月17日,北大20周年纪念演说会在法科大讲堂举行,会上演唱了文科教授吴梅(瞿安)所作的北大20周年纪念歌。这本是北大校歌的最有力的竞争者。但却因校歌内一句歌词“喜此时幸遇先生蔡”,恐不为德高望重又虚怀若谷的蔡元培校长所允,于是就这么与校歌擦肩而过。
1921年11月9日,北大召开第一次评议会,会后在11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校长布告》:
一、 校歌案
议决:
(一) 本校二十周年纪念会歌,不能作为本校校歌。
(二) 本校暂不制定校歌。
二、 ……此后,北大再没有议制作校歌之事,因而北大也一直没有唱校歌的传统。
一宗悬案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满江红》是中国近代校歌历史上的一株奇葩,它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寄托了中国大批知识分子西迁后“壮怀难折”、同心同德的情怀,也融合了三所顶尖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办学理念。但在其作者归属上却是一宗历史悬案。
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核定《满江红》为联大校歌。但在此后的60余年间,关于《满江红》歌词作者的争论一直喧嚣不止。在1980年代冯友兰公开承认自己是校歌的作者之前,在档案馆和个人保存校歌歌片上,歌词署名大致有四种情况:无署名,罗庸作词,罗庸、冯友兰作词,以及罗庸等作词。于是,“挺罗派”和“挺冯派”轮番出招,以证真实。
且不管历史的结论如何,这首韵味绵长、意境深远的《满江红》还是引起了各个时代青年学子的共鸣,并且一直吟唱至今。“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如今,当事人早已故去,或许他们当初只是有感而发,凭词寄意,而这些后人加诸其身的名衔利益倒是给他们抹黑了。
今天的学子认为文辞古奥的老校歌费解,这与他们不懂文言,不谙古典有关。在戏谑解构的同时,也不妨提高下自己的古汉语水平。
本文资料来源于:马嘶《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李卯《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及其理念诉求》;谷玉梅、李啸《从<警醒歌>到<为世界之光>》;孟凡茂《关于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作者及相关问题》。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