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诗歌“烧伤”了
——“全国现代诗教学研讨会”侧记
文章作者:边景
2013年12月17日清晨,浙江温州小雨缠绵,诗意沛然,“全国现代诗教学研讨会”在温州外国语学校拉开了序幕。此次会议主办方为《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编辑部和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承办方为温州市外国语学校。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安晋,温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王剑波 ,浙江省教育厅初中语文教研员蔡少军,温州外国语学校校长金戈。
研讨会开幕式由语文报社副总编、《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主编刘远主持。开幕式第一项,是承办方代表林显光副校长致欢迎词;然后是王剑波副主任讲话,他从温州文化谈到温州的教研状况,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对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名与会代表的深情厚意。接下来,由语文报社副总编、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彦钧讲话。他首先强调这次活动选择了现代诗教学这个难点是一种挑战和创举,然后从写诗、读诗谈到教诗,又从诗歌的源流谈到现代诗在当下的状况,充分调动起参会代表听诗言诗的积极性。
正式的会议流程分三个半天(三个单元)进行。
第一单元 感动·陶醉 17日上午。
第一个做课的老师,是来自金戈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余晓琴。她执教的诗歌是海子的《感动》,余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一切顺其自然。课堂上,我们感受不到老师的特别存在,却能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的流动,感受到被诗歌浸润的心灵的颤动,在其乐融融的师生交流中,课堂上竟一度出现了深度沸腾。在教学难点“烧”这个字眼上,余老师借助了梵高的画作《向日葵》来辅助理解,通过对画作中向日葵的张扬外形折射生命的怒放之态的品析,来理解小诗中“烧”这一个字所蕴藏的“情感之烈”,进一步理解全句:“野花从地下/一直烧到地面//野花烧到你脸上/把你烧伤/世界多么好。”余老师通过对关键字的引导,不仅把学生心头的诗情拨亮了,而且将这种感动“烧”到了听课老师的心坎上。
第二个做课的老师,是来自温州外国语学校的潘晓珑老师,潘老师执教的诗歌是车前子的《三原色》。这是一首凸显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鲜明反差的诗,是一首令人沉思的小诗。潘老师沉着机智,借助有限的几句诗,引导学生在两个世界之间来回穿梭,将“三条直线,象征三条道路”的成人思维与“线歪歪扭扭的”、“我要画得最圆最圆”的儿童心理对比,可谓抓住了文本杻纽。
接下来,主持人刘远以幽默的开场白介绍了即将出场的金戈老师,他说:“金戈老师的报告是《祼读新诗》,在金戈老师裸读新诗之前,我先来祼读一下金戈老师”。他介绍道:“金戈老师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是浙江省特级教师。他为人谦逊,外表儒雅。他的谦逊让我们倍感亲切,他的儒雅让我们心生敬意。他有六年大市教研员的经历,是从教师队伍中走出来的教研工作者,又是从教研队伍中走出来的教学领导者……”金戈老师出场后,没有过多的寒暄,便直入情境进入报告内容。作为现代诗教学试验先行者的金老师,不仅提出了“裸读”的主张,倡导关注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关注新诗特别的语言形式,还展示了引导学生进行新诗创作的成果,更以诗人的激情、深情的诵读引领老师感受新诗的无穷魅力。情到极致,他语含哽咽,感动了场内每一个人,真正做到了他报告里所提倡的:将新诗化为心诗来读。正像主持人所说的:“感动了肠子感动了胃,陶醉了大脑陶醉了心花。”报告期间,没有一个人出入报告厅,大家在精神大餐面前,似乎忘记了“吃饭”二字。
第二单元 品味·欣享 17日下午。
这一单元的活动由《语文教学通讯》编辑张水鱼主持,她站在编辑的立场上,详尽介绍了下午做课的浙派名师刘飞耀老师与行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博士。
刘飞耀老师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与精湛的教艺,他执教的《华南虎》注重朗读,首先是教师自己以浑厚的男中音进行朗读示范,然后引导学生穿梭在语言的河流中,感受诗内的“笼中虎”的处境,并进一步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牛汉,全方位地感受诗之旨意。
现代诗怎么教?听了三节课之后,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杆秤,就连主持人也积极思索,她跟大家交流的一个比喻句值得分享,她说:“在四大文学体裁中,诗歌像是一条河流,正如每条河都有自己的发源地,以及与水流大小相对应的河道,每首诗都有自己的一个情感源泉,以及与情感浓度、品质相对应的诗歌体式。诗歌这条河,是一条净化心灵的河流,它通过明明暗暗的句子有节奏地跳跃,再通过诗人精心设置的闪闪烁烁的词语输送给能与之呼应的心灵。”这个比喻句给大家的启示是:教学诗歌,应当溯流而上,抓住词语触摸情感,借助体验玩味语句,与诗人情感对接,激起心灵的火花,享受诗的神蕴。
如果说刘飞耀老师的课探讨的是现代诗怎么教的问题,那么,郑桂华博士则是直面现代诗教什么的问题。她报告的主题是:现代诗教学内容的选择。郑博士是从一线教师岗位上走出来的教育专家,她的报告立足一线教学,切和教师的需要,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既立足教研,又有教学的高度。她的报告内容中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如“公共意象与私设意象”等,醒人耳目。
整体来说,下午的课和报告值得良久品味、欣享。
第三单元 激动·过瘾 18日上午。
这一单元的活动依然是一堂课和一个报告。执教的是来自南京市教研室的袁源老师,做报告的则是大家翘首以待的著名诗人王家新。
袁老师执教的是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她从温州外国语学校深入开展诗歌阅读、诗歌创作的教学实践出发,充分尊重执教班级学生的现实学情,组织学生从初读诗歌开始,以“星星在每个诗节里的模样”为话题,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对诗歌的感受。在她做的课件里,“星星”两个字都像是被镀了银色,它们藏身在诗中闪闪发光,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
在诗人王家新出场前,有一个独特的节目,那就是由温州外国语学校的四名初中生分角色配音朗读王家新入选教材的成名诗《在山的那一边》。和台下众多老师一样,诗人王家新一听之下十分激动,他说,这首诗的年代已经久远,现在提起也仿佛是前朝旧事,但诗人的体验是具有穿越性的,这就是诗歌为什么会感动人心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诗歌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原因。王家新谈到教诗,他说:“读诗,就是读一个诗人。读懂,需要放开眼界,不仅仅是拘泥于一首诗,应当从更宽广的空间来看一首诗。老师容易僵化,他们只读教材,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成为速冻饺子,保持在一个年代。” 还说,“现在老师们将诗歌教学只是作为励志的途径,这不大对头。我们教给学生只是简化的杜甫、鲁迅。我们读杜甫时很惊讶,汉语在他那里达到了今人无法企及的高峰。从语言的力量本身去分析,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感受诗歌。”
会议最后半小时,由浙江省教研员蔡少军老师做总结报告,从报告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诗人特质。他评课,简捷直入;他说教学方法,总有让人拍案惊奇的陌生感。谈到诗歌教学,他认为:“对教师而言,要教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动态,追踪诗歌和诗人发展的轨迹,因为我们的教材永远落后于作家的发展轨迹,希望我们关注当下诗歌国际化的倾向。”他特别指出了诗歌教学朗读的问题,他说:“朗读并不都是需要夸张、抒情的。我们该重新审视诗歌的朗诵,其次关注诗歌语言本身。”最后,他幽默地声言自己也是一个决绝的感性主义者,把空白留给了报告的结尾,从而又一次“烧”起了会场热烈的掌声。
尾 声 会议结束了,但研讨远没有结束。
在散场的路上,在餐桌旁,在电话中,在微信里,处处能听到关于诗、关于诗歌教学、关于会议的声音。温州市教研员阙银杏老师说:“这个会的确挺好的,这个好不是说像我们平时讲的对症下药什么的,而是它通过说诗听诗的方式,让诗歌教学的探讨自然进入老师们的思考之中。会议上老师们一边享受一边沉思,完全没有教化的感觉,但远比教化来得深刻。”来自大连的邓鑫老师说,“这次会议,零零碎碎地听了几位前沿老师的评课,对我的冲击比较大。可以说,我是带着一种混乱回的大连,我要好好梳理一下工作思路。”湖北赤壁市的陈志军老师说:“这个会档次这么高却不收会务费,这样的会议,我们老师们自己出资来也是值得的。”会后第二天,浙江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的王炯老师给《语文教学通讯》张水鱼编辑的信箱发了一份邮件,他在他投稿的文章《感动于你们的感动》中写道:“我知道,我被在心里缓缓流淌的诗歌‘烧伤’了。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种幸福的眩晕。”(语文报社记者 边 景)
开幕式主席台家宾(左起:金戈、蔡少军、王剑波、安晋、任彦钧、刘远) 著名诗人、诗评家、诗歌翻译家王家新作学术报告 上海师大郑桂华教授作讲座 浙江省初中语文教研员蔡少军作会议总结 浙江省特级教师、温州外国语学校校长金戈作讲座 南京市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袁源执教《星星变奏曲》 浙派名师、省级教坛新秀刘飞耀执教《华南虎》 温州市绣山中学老师、省级教坛新秀余晓琴执教《感动》 温州外国语学校老师、省级教坛新秀潘晓珑执教《三元色》 研讨会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