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房·画室·沙龙
撰文 郑诗亮
张培础,1944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太仓。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人物科。1978年起执教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任绘画教研室主任;1994年执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仼副院长主管教学,并兼仼中国画系主仼。长期从事中国画、素描、速写的创作和教学。曾主编《上海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素描作品集》《上海业余辅导教材素描丛书》《上海第十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作品集》及多种中国画、速写辅导教材。现仼《水墨缘》画刊主编。
张培础生肖属羊,书房却来了个“狡兔三窟”。三楼一间书房,七楼一间书房,除此之外,三楼那间书房紧邻的画室,实际上也充作书房:杂志、报纸、画册、论文集,散在画室各处。画室中央位置的台子,本是画人体写生时用来安置模特的,现在也堆满了书与纸。“等到画写生的时候,再搬开就是了。”张培础笑着说。
杂七杂八的画册顶端,放着一厚册《二十五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纪念文集1959-1983》。这是上海美术界精英的共同回忆,书中也收录了一篇张培础的访谈。他偶然得着一个机会,在大同中学念髙二时被上海美专破格录取,才从此走了美术的路。一年级上基础课,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分别由应野平、郑慕康、江寒汀执教,教书法的,则是以擘窠行书名世的胡问遂。而画室里悬的那幅张培础自书杨慎《临江仙》,正能看出胡先生的影子。方增先也曾来兼过课。方先生作为当年美专学生的偶像,对张培础的影响极大,他曾着意从刊物上搜集方先生的作品,作为课外学习的范本。上海美专对他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直抵血脉的。
而部队生活的影响也是极大的。1962年,国内外形势紧张,征兵范围扩大至大学三年级以下,张培础报名参军,到大连旅顺口军港,成了一名海军战士。入伍后,虽然训练艰苦,生活紧张,他也一直没有放下画笔,平时画速写,周末画国画。作品后来入选全军三届美展,书橱里当年出版的硬面精装画册《全军三届美展作品选》,就收了他的两幅作品。上海人美社还出版了张培础的画片,寄来一百元稿费,“当时思想觉悟高,以为要上交部队”,结果领导说根本无此规定,大喜之下,出手阔绰了一回。买了贺友直《山乡巨变》宣纸本,“小人书只要几分钱,这本书要几块钱呢!”
现在,张培础的画室已成了画坛好友与他的学生相聚的好去处。每个星期三,大家风雨无阻地赶来,品茶绘画,谈天说地,各自提笔,挥洒水墨,俨然一个艺术家沙龙, 圈內称之为“水墨星期三”。到客本都是沪上艺坛名家高手,而今抛开名利羁绊,每周抽空聚到一起,也是人间一乐。张培础说,他一开始就不想把这种聚会搞得太正经,大家都是性情中人,相知相交久矣,雅玩水墨,品评一番,就巳足夠。
书桌玻璃下压着几张小男孩的照片,身着武警制服,手中持枪,看上去英气勃然。一问,才知道是张培础正上初一的小孙子。书桌上摊开的数学习题,也是他替孙子忙乎的,张培础说,他现在除了画画,就是陪孙子!
摄影 徐晓林 撰文 郑诗亮
十问Q&A
Q: 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 几处的藏书加起来,近万册吧。
Q: 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 贺友直的《山乡巨变》。
Q: 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 不是买的,别人送的一些展会画册。
Q: 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 我不在网上买书。只去书店。
Q: 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 这个说不清楚,别人送的书都来不及看。
Q: 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大家与名家》。
Q: 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 抽烟。喝咖啡。我爱咖啡甚过茶。
Q: 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 还是纸面为主,上网主要看一些像雅昌艺术网
这样的艺术网站
Q: 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 任伯年、齐白石的画集。
Q: 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 傅雷译的丹纳《艺术哲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