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楷法无欺——欧阳询楷书常识浅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7 02:5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楷法无欺——欧阳询楷书常识浅说

  ●田英章
  
  1998年11月
  
  一、楷书的形成与发展
  
  在历史上,楷书也叫真书、也叫正书,甚至也有将隶书称为楷书的,在名称上不尽一致。楷书作为一种书体,在历史上肯定是慢慢形成的,而且公认的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时间应该是在东汉时期。传统的说法是由东汉时期王次仲首创楷书。《宣和书谱》中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书'即今之正书也”。王次仲,东汉时期书法家,今河北怀来人,首将隶法作楷法,字方八分,称为“八文书”。
  
  严格讲,王次仲当时的楷书有很多隶书的成分,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体势。从体势上讲,和我们见天的楷书并不完全一样。我们今天所用的楷书叫“今楷”,确切地说,今楷是到了唐代才正式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仍然是唐代的楷书。
  
  至于说王次仲创造了楷书,我个人觉得有失于公允,我们很难想象,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可以完成一种书体的创造和形成,并被后人所公认、所流传?这应该说是不可能的事。但有一点也是应该肯定的:在由隶书往楷书方面演变的过程中,王次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但不管怎么说在东汉末年时期,楷书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
  
  东汉以后,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书法大家,如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等等,他们将楷书推到了一个高峰,楷书已经成熟,以至于到了隋唐时期楷书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仅有的变化也就是风格特点上的不同而已。
  
  二、隋唐时期的楷书
  
  从总体上看,隋唐以前的楷书在形体上、面貌上比较放纵,飘逸撒放的成分多一些,端庄工整、严谨规矩的成分相对地要少一些。到了隋唐时期,楷书在法度上严格了起来。隋代在历史上时间虽然很短,从建朝到消亡仅仅37年。最后一个皇帝隋炀帝杨广是个地地道道的昏君,人品极差,历史上记载他是弑父夺权、鸩兄图嫂,在治理国家上一事无成。为了到扬州看花,耗巨资修了一条大运河。但这个皇帝在文才方面很好,就其文学水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皇帝。隋朝时间虽然很短,但是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以书取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看你的字写的好不好,字不好不可以当官。既然有“以书取仕”,就有“以书求仕”的,所以,学习书法成了当官的必修之课,成了当时政府教育机构的必备课程。因此书法也就朝着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方面发展,讲求共性,讲求法度,讲求规矩,成了当时的最高准则。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并极力推广、带头学习临摹。上行下效,举国上下,书法大兴。要想当官,要想在社会上有地位,要想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按照当时的统一标准将字写好,写不好字,或是胡写乱画是根本行不通的。政府提倡什么,国家就出什么人才,在唐代初期出现了四大书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唐代中晚期又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钟绍京等一大批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楷书的法度达到了极至,达到了前所未有、后人从未越过的高峰,建立了唐朝尚法的典型,开启了中国书法楷书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的鼎盛时代。在这个时期,欧阳询当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楷书被后人称为欧体。
  
  三、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字信本,乳名叫“善奴”,生于公元557年,卒于公元641年,在世84周岁,潭州临湘人,即今湖南长沙人。其实欧阳询的祖先在山东,后来做官南下,落在长沙。欧阳询的祖父欧阳頠,父亲欧阳纥,都是陈朝的高官,欧阳纥当时是广州刺史。在欧阳询14岁那年,即公元570年,陈宣帝陈须以谋反罪把欧阳询全家满门抄斩。当时有一个叫江总的人冒死把欧阳询私藏了起来,江总与欧阳纥是至交,时任尚书令,也是一位书法家。于是,欧阳询在少年时期在读书写字方面受到江总不少的教育和启发。
  
  欧阳询长的偏瘦,相貌不好看,但是他聪颖过人,学习及其用功,在很年轻的时候在社会上就有了一定的影响。成年后结识了一个朋友叫李渊。李渊后来作了唐朝开朝皇帝,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李渊很看重欧阳询的才学,当皇帝后便给欧阳询在朝中安排了官职。李渊去世后,由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继位,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在政见上和欧阳询并不一致,但看在父亲李渊的面子上,也念其欧阳询在书法文才上的成就,给欧阳询先后封了几个不小的官职,如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渤海男等等。虽然这些官职都不算太低,但都属于研究、教育之类的文官,没有太多的实权。
  
  欧阳询少年时期生活坎坷磨难,成年后在仕途上也并不分得志,因此他把全部的精力与聪明才智用在了学问和书法上。欧阳询应李渊的邀请主持编写了唐代大型文献巨著叫《艺文类聚》共100卷,这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影响很大,评价很高。另外他的书法在当时被朝野所看重。《新唐书》曾说欧阳询的书法是“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就是说,欧阳询当时所写的书信都被人拿来作为字帖去临摹、去学习。高丽国还曾派人来向他求字。他一生写了不少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几块碑刻,以当时的眼光来看,从内容上说,都是很有分量的几块碑。特别是他写的定武兰亭碑,被公认为是碑刻之冠。
  
  四、欧阳询的楷书特点
  
  历史上对欧阳询的楷书艺术成就赞誉甚多,在此我们不一一列举。就他的楷书我们只简单地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险峻刻历、刚劲挺拔;
  
  2、清雅秀丽、瘦健俊美;
  
  3、规矩端正、一丝不苟;
  
  4、大小有法、错落有致。
  
  以上特点我们在今后的讲座中再一一论述,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总之在学习欧体之前先知道了解欧体的特点,对我们的学习大有益处。练字就是练心,把心里练明白了,字也就写好了。
  
  五、学习书法为什么先学楷书
  
  1、学习书法为什么一入手要先学楷书?看来这个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许多人,特别是经常写字的人,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许多误解和偏见。有的以文字形成脉络为根据,说中国文字是由古文字到甲骨文,由甲骨文到大篆,由大篆到小篆,由小篆到隶书,由隶书到楷书,是以这个程序形成发展起来的,那么练字也应按照这个程序去练。
  
  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时间问题,人的一生仅有几十年,生命没有给我们那么长的时间。如果我想专攻楷书,照此程序我应从古文字练起,那么古文、甲骨、大篆、小篆、隶书,然后再到楷书,这几十年的时间太少了,这是不行的,这是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教条主义;
  
  另一个问题是有没有榜样可以参照学习?稍懂得点书法常识的人便知道,甲骨文是从请末才被发现的,尽管甲骨文是几千年前的文字,但在晋唐时期不用说去学习临摹,甚至连甲骨文是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那时人们见到最早的文字也就是大篆、金文之类的书体。当时的书家以致于后来的书家都没有按照文字的发展脉络去练字的先例,所以练字应按照文字的发展脉络去练,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有的人说,只写行书草书,从不写楷书行不行?当然,这也是可以的,但是,这里有个层次标准的要求问题,就是说你写字到底要求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许多人写字也是写了一辈子,但是就是达不到高层次,写到一定的时候写不动了,他的字再也长不上去了,原因是什么?往往就是楷书的基础不行所造成的,也就是功底不过关,他的功底已经不够用了。我们举目看一看象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睢⒅0迩诺鹊龋庑┮涣鞯氖榉ù蠹遥且桓霾欢加凶判酆竦目榛。且桓霾欢际且蛭樗酱锏搅寺鸫壳嗟牡夭讲挪俗约禾赜械氖樘宸绺衲亍K晕颐撬邓淙涣纷挚梢圆恍纯椋敲挥锌榛〉淖郑讲换崽摺
  
  2、中国文字的发展有一个特点,笔画越来越简单,技法越来越复杂,书写法则与规定难度越来越大。对于那些复杂的书写技法来说,楷书的出现应该是达到了顶峰。具体地说,楷书囊括了书法中所有的笔法,如藏锋、露锋、中锋、偏锋、缩锋、裹锋、连笔、顿笔、抽笔、断笔、跪笔、弹笔、悬针、垂露、暗过、淹留、欲竖先横、欲横先竖、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阴阳顿挫、俯仰翻合、还有指法、腕法、掌法、身法、拨灯法等等等等。这些技法笔法在楷书中均可用到。先学楷书实际上就是先从规矩入手,先认识和了解什么是共性、什么是公认的法则?什么是必要的法度?
  
  六、为什么要学习欧阳询楷书
  
  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入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非要先学欧体,这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而定。在学欧体之前有几个情况需要大家了解和参考。
  
  1、欧阳询在历史上被列为唐初四大家之首,公认的是“翰墨之冠”。《续书断》中云:他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自唐已后,历代书法家对欧阳询的赞颂之词举不胜举,当然这些赞颂不单指欧阳询的楷书,对他的其他书体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一点我们主要说的是书法界内部对欧阳询艺术的肯定与公认。
  
  2、自唐以后,历代学欧者代不乏人,而且是人才济济。因为学欧而成名者举目皆是,自唐以后很多书法大家都有着学习欧体的经历。实践证明,学习欧体是通往成功、实现理想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3、顺便再说一下,楷书有四大书体:欧、颜、柳、赵。那么学其他的楷书可以不可以呢?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不仅可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家,必须要学,要学透学精。并且不仅仅是这几种书体。只要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都应该学。我本人虽然主要是学欧体,但在以前也曾学过颜体、柳体、赵体,看了我写的字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依我本人的学习经验来看,这里有几个问题,仅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颜体:颜真卿的是楷书就其功力、水平、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并不亚于欧阳询的楷书,自唐代以后,学颜者也是代不乏人,因为学颜而成名者也是大有人在。但我始终认为少年儿童,特别是几岁的孩子一入手就学颜不太合适,特别是那些女孩子。因颜体的特点是直朴苍老,古拙大度,敦厚雄伟。就其苍老古拙这一点年纪太小的孩子恐很难理解,很难领会。倒不如等年纪稍大一点了,有了一定的基础了再学也不迟。
  
  再说柳体,柳公权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他的楷书骨力遒健,结构严谨,用笔方圆兼备,自成一家,世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有一个客观现象是,学柳的人不多,学成了名的更是少之又少。不是柳体不好,是说为什么没有继承人呢?什么原因我说不清,但这是个客观现实,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一点。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赵楷,赵孟畹氖榉ㄖ弊吠豸酥唤鲈谛小⒉荨⒆⒘シ矫妫诳榉矫嬉渤频蒙鲜且涣鞲呤帧K淖咒烊髌荩逍愕溲牛喝莼螅俳⊥Π危院笫酪灿凶胖卮蟮挠跋臁5灰俗魑跹В钥挥κ鞘籽〉哪勘辍R蛭诜抛荩阡烊鳎鲂云啵残云佟3跹д呋故怯ο却庸婢兀热牍娣叮日夜残晕茫辛艘欢ǖ幕≡偃パ邢拔谩
  
  欧、颜、柳、赵四大楷书,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点。但学不好,也容易发生问题,比如:欧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僵,颜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傻,柳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弱,赵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滑。
  
  所以我个人认为,以当前时代的审美观来看,欧里赵面,也就是以欧体为骨,赵体为肉,是最为理想的书体风格。
  
  以上所谈,绝非我个人偏见,大量的实例证明,学习欧楷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入门之路,这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可以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扭曲了艺术的真谛,不可以以自己所能而误人子弟。
  
  七、欧楷应该用什么笔?
  
  许多朋友曾问过我这个问题,写欧体应该用什么样的毛笔?是用羊毫的、还是用狼毫的?还有的朋友问我,当时欧阳询用的是什么笔?你用的是什么笔?等等。
  
  原则上讲,用什么笔是个习惯问题,无论什么毛的笔,用习惯了自己感觉也就好使了。如若具体地说,那就是羊毫太软,狼毫太硬。我使用的笔一般都是兼毫,即羊毫狼毫和掺的笔。我个人感觉这种笔相对要好使一些,注意的是笔锋不要太长,笔毛不要太少。至于欧阳询当时用的什么笔已无据可考,但从历史有关资料来看,大概用的是紫毫笔,也就是兔毫笔。羊毫笔在北宋年间才开始使用,狼毫笔虽然年代比较早,但在宫廷里,以及那时的统治阶级均不用狼毫,都用紫毫。另外,从欧阳询的笔迹看,也基本可以肯定用的是紫毫笔。
  
  有许多朋友抱怨现在的笔太难用,无论什么毫的笔,虽然价格不菲,外观也很好看,但好用的不多。这是个客观实际情况,我也有同感,我也是一直在为笔的质量发愁。现在市场上卖的这些笔,无论什么毫的笔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笔写横、竖行,写撇捺不可;有的写点行,写钩挑不可,这是客观现实。笔的质量问题既是一个制笔人的技术问题,也是制笔人的品质和素质问题。
  
  为了写好欧体,您在挑笔的时候一要注意笔杆直不直;二要看笔肚圆不圆;三是笔锋不可太长;四是写一笔试一试。写“九”字钩便可试出笔的质量。
  
  写完字要把毛笔涮出来,一定要洗干净,因为墨中有胶,时间长了会损伤笔毛,要养成爱惜笔的习惯。
  
  另外,对于写字来说,笔固然是重要的,但和手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大家应该相信,同样一只笔,拿在不同人的手里会写出不同的字。在要解决笔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要努力解决手的问题。
  
  八、关于执笔问题
  
  原则上说,无论怎么执笔,只要将字写好就是正确的。
  
  执笔问题自古就有争论,历史上有的书家告诉人们应怎样拿笔,还讲了许许多多的法则。但也有的书家,比如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只要注意指间不要太紧,掌心不要太实就可以了。实际上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也是有法的,“虚而宽”不也是法吗。“法”是必要的,“法”就是法则、就是规定、就是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执笔的高度问题,也是众说不一,但各自都有道理。比如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他说拿笔的位置离笔毛不可高于三寸。写楷书应在一寸的位置,写行书应在二寸的位置,写草书应在三寸的位置,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虽然每个人的手大小不一样,但应基本差不多。
  
  写欧楷执笔不可过高,笔管尽量垂直。写大楷以下的字肘部可以伏案,但尽量使腕部抬高,以不影响挥运为原则。
  
  九、关于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中最重要的途径,其宗旨就是要在古人的碑帖中学习技法、法度和理解、把握书法的共性。因为那里是金山玉海,是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决定一个书家水平的高低,往往都是体现在临帖的基本功上。请注意的是,我所说的碑帖是指古人遗留下的碑帖,并不是指今人的书法。这是因为一切艺术都是要经由历史所认可,都要经过时间的浓缩和检验。今人的书法尚未经过这一不可缺少的程序,因此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楷模。更何况中国现今的书法正受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已处在历史上最低谷时期。
  
  在临帖的问题上,最容易出错的就是两个方面:
  
  一是知难而退。因为临帖的枯燥和对自由的束缚,是不曾临过帖的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它是学习书法最大的“屠杀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学者大都“牺牲”到这里。大都因为困难而退缩,因为枯燥而放弃。
  
  二是糊写乱画。同样是因为忍受不了临帖的枯燥和约束,却又自以为是的想着“创新”和“自己风格”,于是便踢开“绊脚石”,打破“旧框框”,盲目地“创”起“新”来。其实准确地说这就是糊写乱画。其结果也必然是一事无成。因为任何技艺本领的增进,都是在痛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既然是临帖,就要忠实于帖,不要总是想着怎样去“改革”它。即使你感到帖上的字并不好看,也不得去改,因为你看到的“不好”,未必就是正确的。不客气说,凡是经过历史所认可的碑帖,对我们今人来说,都是难以跨越的高峰,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想去修改或是摈弃,绝对就是一种无知。
  
  历史证明,唯有一样东西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的空间——那就是书法。
  
  有初学者问,学习书法是否有捷径?坦白地说没有,确实没有!如非要让我说出什么可以称作捷径的话,我只能遗憾地说,不走捷径也许就是最好的捷径。
  
  总之,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既科学又严肃的问题。特别是楷书,它的端庄和精密,它的高深和广博,它的严整和法度,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和修正。一切有志于楷书的初学者和研究者,应该首先明了的是——楷法无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54 , Processed in 0.1028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