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姥姥很忙
周日下午,达婶抱着外孙泡泡站在北京开往兰州的T75次列车边,不远处,硬座车厢门口拥挤着着长长的队伍。达叔早早地上了车,他要趁人还不多的时候提前安放好行李;车上空气不好,达婶只好抱着泡泡在站台上来回溜达。
他们要乘坐这趟两点半开动的列车去往石家庄。如果乘坐高铁,每张票的价格要高出85块钱。两年前,女儿和女婿在那里安了家;现在,为了照顾7个月大的外孙,他们离开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开始了在一个陌生城市的生活。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们因为工作繁忙、经济压力大和其他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等责任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力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现象被称之为隔代教育。
2013年初,一份与隔代教育相关的调查在北京公布,“北京地区有70%左右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上海这一群体则有50%~60%,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调查还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而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这种现象几乎不存在。
达叔和达婶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要起床,泡泡醒来后的哭声是他们的闹钟,从那一刻直到晚上泡泡入睡之前,他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白天,子女上班后,两人要轮换着照看孩子,一个围着孩子转,另一个忙着买菜、做饭,操持家务。达婶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是在泡泡睡着后,去QQ农场上偷一会儿菜,或者拿手机看女儿帮她下载好的电视剧。每周,她会出去买两三次菜,在石家庄生活了近一个月后,她终于找到了离家最近的早市。
在接受采访的家庭中,所有老人都对这种在陌生城市的生活感到不适应。从重庆到北京照看孙子的熊爸指着楼道里一户户紧闭的门说:“这里太大了,到哪都不熟悉。在老家,出门会有邻居和我打招呼;在这里,家家都关着门,你不去喊别人,没有人会理你。”他向儿子抱怨,说自己像在坐牢。而子女们尽管买了车买了房,却仍然缺乏安全感。首都没有给他们家的感觉,时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从农村出来一步步拼搏到现在,他们也已经无法回到老家继续生活了。
瞿阿姨是个乐观的退休教师,老公还在老家上班,她一个人来北京帮儿子和儿媳妇带小孩。她对北京的印象是:空气质量差,老不下雨,房价太高,东西不好吃。她说1-3岁是小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期,再辛苦,她也不愿意把孩子交给月嫂或者保姆。虽然累,但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充实愉快。唯一让她感到踌躇的是老家还有90岁的母亲,她想把小孙子带回老家去,这样老小都能照顾到,但信基督教的儿媳坚决不同意孩子离开父母生活,她宁可请月嫂或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子女们为了每月5000元的高额房租和各式各样的生活开销而终日在外奔忙,瞿阿姨在陌生的城市里陪伴着小孙子成长。孩子睡着的时候,她会写写日记,只是孩子总是睡不了多一会儿就醒了,于是,她的日记写了很久也没写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