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勤奋型学生的语文读写指导个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4 02: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每天看报纸,作文还是提不高,怎么办?
——一位勤奋型学生的语文读写指导个案

文 项恩炜

曾经遇到这样的场景:
去某饭店吃饭,老板数着钞票,还顺便训斥旁边订正试卷的女儿:“作文怎么考得这么差?要多看书,听到了吧?”女儿沉默……
去某学校听课,老师捧着书本,语重心长地告戒台下的莘莘学子:“写好作文的方法,说穿了,就是读多书,勤写作!”学生点头……
似曾相识的场景遭遇多了,一个问题油然而生:怎么老板和老师的回答是一样的?是因为这确实是一条普遍真理,还是老板和老师的专业水平相近?
怎么会没有学生多问一句:我每天看报纸,但作文还是提不高,怎么办?
估计,是学生确实没读书的缘故,所以也没这个底气追问下去了;或许,是学生确实认为这条真理既然如此盛行,自然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再或许,是学生确实觉得尊重师长比尊重真理更要紧,所以也就有疑而不问了;更加歹毒些,或许是学生早已明白,这个问题,问也白问,大人们也还迷糊着呢……
但是,无论如何,2007年9月4日,一位高三的学生真的这么问了:
“老师,我每天看报纸,作文还是提不高,怎么办?”
  
一、直面问题:勤奋学生提出真问题
提问者是本文的案主:冷君。
虽然由于班级刚刚组建,与他的接触并不久,但依我对他的了解,估计他确实是真看了报纸,也确实心里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无论在整体成绩上还是平时学习态度上,都属于优秀学生。每次课间进班级,总能看见他在追着老师问问题或者趴着啃题目,确实非常用功。很有可能在其他孩子无法坚持阅读的时候,他倒是在默默坚持。而且,通过暑假的接触,我对他的家庭有所了解:工薪阶层,单亲,还有一个也在读书的弟弟。母亲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几次当着孩子的面流露出只有靠这个孩子读书考大学才能改变孩子命运,改善家庭状况的观念。所以,母亲非常关注分数,孩子亦然。我相信,为了提高作文分数,他愿意每天读报纸,而且家人也会支持这一笔买报纸的开支。最后,这个孩子的个性比较鲜明,有人说他很自私,为了保住自己成绩,可以不分享笔记;为了弄明白自己的问题,可以不管别人是否在休息。也有人说他很本真,为弄明白一个问题,他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争到一个人生闷气的程度。就我和他的互动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暑假前高三提前上课的时候,他会当堂对我这个第一次带高三的“菜鸟”老师流露出不信任的神情,甚至在座位上嘟囔几句。我与他母亲的交流也是,能充分地感受到这位母亲担心我会影响他孩子的成绩。有趣的是,第二周对他的几次作业反馈,应该是让他感觉很实在的帮他提高了,所以对我的态度缓和起来了,甚至会有些主动的提问,当然,是基于提高分数这一前提的。
基于以上这些信息,当时我很相信他说的是实话。他确实读报纸了,也确实烦恼于这个看似“傻傻的”,却很“要紧”的真问题。或者说,正是他对分数的极端关注,愿意寸土必争,才会注意并努力解决这样的“又傻又真”的问题;也正是他对于分数的重视超过对老师感受的关注,才会跑过来拿着作文本当面“质问”老师。
但是以上仅是我的假设而已,所有的信息在脑海中就像被电脑打包成一个压缩文件一样,丰富的信息在脑海瞬间浏览而过、继而又被存放起来了。稳妥起见,还是当场确认一下比较好:
“哦,这个问题看上去比较傻,但确实真的很重要。估计很多人有这个疑问但都不好意思说呢。不过如果说出来,真地解决了,那你可就赚大发啦。不过你得先说说,每天看什么报纸,大概多少时间呢?”
“我每天都看《新民晚报》,我妈说的,要我坚持看报纸。都是看新闻的时候看的,所以,至少半个小时吧。恩,45分钟!”
“哦,那你是怎么看报纸的呢?”
听到这个问题,他愣了一下:“什么‘怎么看’,就是‘看报纸啊’。”
说到这里,我心里大概有个感觉了。在看法上肯定可以做点文章,有改善空间的。得先努力把问题精确出来,于是我继续追问。
“哦,‘就是看报纸’,什么叫‘就是看报纸’?具体说说呢。”
他似乎有点不耐烦了“就是拿张报纸,先大致翻下,然后把有兴趣的内容看一遍啊”。看来他心里是有兴趣优先,且有泛读、精读之分的。表达的时候强调了这些信息,似乎在向我表示,我的读法没有问题啊。其实他忘记了自己所提的问题,落进了平时大众接受到的所谓“读法”中去了。我的工作很容易了,顺着读法的讨论,帮助他回到原点,再有认识后,重新出发就行了。
“啊,那这样的读法?那不是和公园里老头老太看报纸一样啦。他们又不用考试写作文,而你不是说为了提高作文分数来读报纸的吗?”
他眨了眨眼睛,斜起一个嘴角笑着看着我。哈,这是他表示接受的方式。这个问题打中了他原来认识的盲区。虽然我还没有想好具体怎么做,但是自信心被他一个微笑给支撑了起来,只要他配合,让我更多地了解他,跟着我引导他的节奏走,肯定会有收获的。我准备直接面对这个问题并当场深度介入了。
既然他是属于凡事与分数挂钩,那和他的交流也得紧扣这个点,不能光谈语文的积累,圈画,人文等等。无论如何,最终肯定是殊途同归。肯定是回到语文学习品味语言、提高语言敏感度的道路上来的。
二、介入问题:复制优秀践行真语文
我也眨眨眼睛,斜起一个嘴角笑着望着他。等待他自己说话。
“这,这有什么区别呢?”
“你说呢?你为了提高作文分数而每天看报纸,和他们在公园树阴下看报纸,有什么区别?”
“心态不同?我为了分数,他们么,就是消磨时间吧。”
“对啊,心态不同。那你想想看,要提高作文分数而去看报纸的时候,应该用什么心态比较好?肯定不是老头老太图个新奇或者打发时间这样的心态吧。”
“恩,学习的心态吧?可我有时也有分析人家的结构,中心思想什么的,可就是对提高作文分数没有用。”听到他的回答,我很能理解这样的自作聪明,也明白就学习方法而言,我们不能这样纸上谈兵,还是直接体验一下效果,体验本身的信息量,会比语言更丰富,也更具备冲击力。
“如果这样没有用就先放弃了,减少低效劳动本身就是增加学习效率呢。换个方法试试,还是用你说的学习的心态。向作者学习。怎么样?要不弄段文字来体验下。”
“好的啊。”
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步。以孩子为主体,选择适合他的文章。
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步,尊重内心感受,挑选“好”的文字。给他两分钟时间,请他在我的办公桌小书架上自己找本书,挑选一段自己内心真得觉得确实写得好的文字。结果,他找了《没有音乐当场跳舞》中的一段文字。
接着,请他看一遍,要求是: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在说这些话。对于这个要求,显然他还有点陌生,不过很努力地在执行。他看完一段之后会抬起眼,扑闪着眼睛、翻动嘴皮子在自言自语。我不确定他是在背诵文章还是在执行“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在说这些话”。所以打断了他的行为,并提醒“不是背诵啊,是说话。”他点头,表示理解,并继续一边看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然后,请他合上书本。向他提问,但请他不要开口回答,只要脑海中想就可以了。我问“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在脑海中放电影一样把事情看一遍吗?”他点头表示可以。于是请他“看”了一遍电影。“恩,你在回看这个场景的时候,心理什么感觉让你很想动笔写的啊?”“恩,震撼,感动。”
很好,那我们进行第四步任务。请他拿出本子,以作者的心态写下这段日记。他执行了。很认真。花了大概5分钟时间,写了一页作文纸,400字左右。
第五步是对比圈画。请他打开书本,对照原文,逐字推敲自己刚才写的文字,用其他颜色笔修改一切有差异的地方。我当场给他示范了如何修改第一二句,包括标点,关联词,句子的结构,凡是出现和原文一样的就一定保留,即便是前后顺序完全不同,也只有修改符号做调整。删掉那些属于自己的语言,加入那些作者采用的词语,调整那些彼此不同的语言序列…… 这个环节又耗费了大约5分钟时间。
第六步的追问环节就很顺利了,因为前面的环节他是很投入的。我问“对照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么?还有呢?结果学生说了不少:作者很擅长用丰富的动词和形容词,确实很形象;作者写的时候有好几处转折,但自己写的时候就是平铺直叙了。这个环节主要是他说为主,我负责提问。比如在他说了一个观点后,我就追问一下:“哦,这个发现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呢?从哪里发现的?”或者在他讲了几点之后,追问一句“还有呢”,他又会再次研究比较,然后又是滔滔不绝了。最后他总结说,这个环节整体的感觉是对文章的理解加深了,觉得人家写的确实好。表情是真诚的。我相信他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第七步,请他盖住前面所写的,再以作者的角度写一遍日记。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检测自己进步了多少,巩固前面的学习效果。果然,这次他一口气非常酣畅地写好了。请他比较下前后两段文字,看看有什么发现呢?他很愉快地说:第二遍明显好多了。说完,还回味的口吻说:明白了,感觉有提高,我知道回去怎么做了。
“好啊,你看,整个过程差不多用了15分钟吧,你平时看报纸要多少时间?”
“45分钟吧。”我们都笑了,从心里笑到嘴角。因为这笔帐显然大家都会算。
“好了,那你说准备回去怎么做呢?”趁热打铁,我赶紧把他的具体行动计划给追问出来,这样也好日后监督落实,不断根据反馈来调整做法。
他给自己定了个计划“9月——11月:每天坚持看一段话,写一段话。写在作文本上。每三天给我看作文本。”
三、效果跟踪:
在谈论所谓效果时,必须得承认一下现实:但凡涉及到“人的改变”,绝没有“一针包灵”的药房。在教育教学领域,这定是一个伴随丰富生活而发生的与时间函数有关的过程。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重要的事件,但事件本身的价值,却需要在一定时间长度的生活中,才能呈现出来。
下面,援引几条当时的记录。
2007-09-14
这个孩子在5天后的高三第一次月考中,作文分数成为全班第二高。他很高兴。跑来跟我说,作文中大部分元素就是前5天中,每天如此训练的成果。
于是,现在全班铺开,每天15分钟作文训练。
2007-09-24
上周六0922做了一次作文测验,结果34位同学有不同层度提高。全部同学有积累。7位同学的作文相当漂亮。今天全班读了两篇。
周记中一学生反映:觉得作文这样的写法有些在硬凑,相比以前对于作文的灵感不够多了。但是参考作文中的那些语言让我很钦佩,如果有一天我也可以把这样的词语用的得心应手我就无敌了!
我给该生的反馈批语是:训练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规范,而非自由的灵感。
2008-08-4
班级同学的语文高考成绩,从刚分班时的低于年级均分近3分,到高考成绩高于年级均分近3分,有进步。个人感觉是在作文板块的一直坚持训练有关系。虽然无法统计学生的高考作文分。班级有一位同学的高考作文被考试院收录进当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选》第二篇。
就该生短期的反馈而言,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就整个高三阶段而言,从分数的角度看,该生作文水平上升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具体原因和对策,我于下文进行反思总结。
就总体而言,作文水平确有提高。但由于缺少系统的检测跟踪,似乎很难说清楚学生作文到底提高多少,这一方法在学生的这点提高中贡献率到底是多少。只是觉得,多少有点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关系更大,我试着在下文进行反思总结。
四、反思总结:学习与模仿
如果把“学习”一词用目前学生在课堂表现来赋予含义的话,那么,这一个案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点:
(一)学习时候不能缺失了对模仿体验的重视。
首先要有模仿意识。模仿是极富生命力的学习过程,尤其发生在学习之初。文中的案主把学习和模仿割裂开来,以为读报本身就是在学习写作,而完全忽略了模仿。作为一位未受专业训练的学生而言,缺少模仿意识的阅读和写作,距离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总体而言,案主的模仿热情,和班级同学的模仿热情,是被激发起来了。这可能是案主和班级整体同学作文水平有所提高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要有模仿方法。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模仿得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都需要得到回答。模仿什么,我主张进行深度模仿。除了模仿作者行文的用语,行文的思路,还要模仿作者写作时的心态、生活的状态。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甚至,模仿不仅仅是对写作的影响,更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影响。怎么模仿,在确立模仿对象的前提下,先得帮助自己进入状态,把自己当成作者,重新体验生活,重新组织语言表达的状态。然后再是阅读、写作、比较修改,追问反思和再次写作。模仿得怎么样?一开始可以根据与作者原文的差异来检测自己的模仿效果,以形似为标准;等到模仿到一定程度,比如同一段文字,仿写到第三第四遍时,基本把握了作者在此的语言运用习惯时候,可以按照对作者的理解,渗透进自己的语言。再与原文比较。看怎样的表达更能传递“那个意思”。此时的模仿,求神似了。再次反思下案主和班级同学的高三学习状态,可能更多的在于模仿作者所用字词,较少的模仿作者的行文思路,而更鲜有同学能够模仿作者的创作心态与生活状态,来观察生活,保持写作动力。可能正是因为案主和班级同学并未挺进到深层次的模仿,所以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效果也并不十分突出。
最后要强调过程体验。面对体验,方法本身显得苍白无力,正如一千个真理永远比不上一朵盛开的鲜花一般。直接提建议,直接听建议,除非是在彼此信任程度非常高的情况下,否则,基本上会出现建议提过算过,听过算过,回去依旧我行我素,用旧办法努力获得旧结果。所以模仿,与其说是一个方法和建议,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与体验。只有有了这个过程,有了这份体验,才能察觉其中的甘苦乐趣,才能对文字、对作者、最自己、对写作本身,甚至对学习本身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容易激发内心的学习动力,以发生更为持久的学习经历。这一点,班级同学都有尝试体验,但深入情况不一。原因在于,体验作为过程,也有阶段之分。可以按照学科内部的知识序列分,可以按照学生自身能力的层级分,只有明确了目前所处的位置,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样的过程体验,才会有目标,有努力,有反馈,有乐趣。不至于努力了之后,稍尝甜头,但不知向何方深入,最终流于原地踏步,在同一阶段反复体验,自然也就进步有限了。所以,强调模仿体验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对学习复杂性、序列性的认识。
(二)模仿之时不能忽略了对学习复杂性的重视。
学习的复杂性,首先在于学习对象的复杂性。以写作的模仿学习为例,至少涉及到不同文体的写作模仿,这些文体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序列。一般而言,文体分为两大类八种:一般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具体至某种文体,又在表达方法上相互支持又有所侧重,或重记叙、或重描写、或重议论、或重抒情、或重说明,这五种表达方法又构成了一个序列。倘若进入某种表达方法,在写作上则又有符合其内在规律的不同能力要求,这些要求又可以构成一个系列。
以描写为例,至少可以在明确“什么是描写”的前提下,至少可以经历以下流程:会写符合一般描写规范的描写性文字,会写生动准确的描写性文字,会写有深度有味道的描写性文字,会写与其他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描写性文字。
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本案例,案主喜欢并模仿的文字是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法的一则日记,而案主日后坚持积累模仿的也是这一类文字。在他的模仿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没有有意识地从每一表达方法的内在序列进行指导、推进其发展;也忽略了他在选择中对议论性文字的遗漏,更没有单独对其进行议论的训练,这在高三的写作训练中是很不应该的。正是由于教师本人对学习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班级同学和案主相似,虽然在自己选定的某类文字上有模仿,有积累,但不够深入,更没有其他类型文字的补充训练。由于没有帮助学生系统地提升写作能力,学生自然很难在最终的综合性测试中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因此,只有考虑清楚了学习对象的复杂性,才能做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设计,体验与提高,可见模仿之时不能忽略了对学习复杂性的重视。
学习的复杂性,更在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模仿是如何发生的,迁移又是如何发生的。这本是无数神经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探究的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主动关注他们的研究成果,主动在实践中谨慎运用,细心体验,认真反思。在本案例中,尝试着运用了更新案主“提高写作的阅读图式”(从一提到提高写作就觉得多看报纸多分析,更新为一提到提高写作就觉得要调整心态模仿写作),尝试着运用“复述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帮助学生时刻保持对自己不同学习阶段的监控。应该说,个案短期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问题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迁移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模仿的深度?这实在是一个极富价值进而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问题。
【此文发表于《卢湾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15 , Processed in 0.0993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