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晓川:选择正确的东西去做更重要
麻省理工学子谈出书、成长、理想及选择陈香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1月22日 12 版)
颜晓川
《一个麻省理工学生的采访笔记——世界百余学界权威谈专业》(理工卷、工学卷),颜晓川/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35.00元/32.00元
200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录取,为四川省高中毕业生中首个考上该校的颜晓川,在高中阶段,也曾面临如何选择专业的困惑。于是,从2007年开始,颜晓川遍访一流大学中各学科的代表性学者和学生近300人,希望能一揭各学科的真面目,为莘莘学子提供参考,也填补学科介绍类图书出版的空白。颜晓川著《一个麻省理工学生的采访笔记——世界百余学界权威谈专业》(分为理学卷、工学卷、管理学卷和人文社科卷四卷)于年底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先出版两卷。
除了麻省理工学院,还有11所美国名校录取了这位阳光大男孩;颜晓川爱好广泛,涉及拍电影,滑冰,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校园电视台,主持等;由于从小跟父母做过一些研究,他还获得过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如此完美的履历,很多人会把这样的孩子称为“天才”,但在颜晓川看来,他只是努力,以及把握住了努力的方向。在接受中华读书报的独家专访中,颜晓川分享了他的成长、理想及选择。
读书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你决定动笔写一套对各个学科进行系统介绍的图书?
颜晓川:我读高中的时候,在选专业时做了个调研,发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市面上没有一套介绍学科的材料。有介绍学科周边情况的图书,如专业的就业率、专业的起薪等,但关于学科和专业本身的介绍是空白。到大学后,我在理科、工科、人文社科等专业都拿过学分,也在麻省理工和哈佛都上过课,很多学弟学妹就会问我,这个专业是干嘛的,那个学科是干嘛的,自己适不适合选择。其实,学弟学妹们关于学科的问题都有一个套路,想了解的方面也都有一定规律可循,常问的问题会有十几个,我想,不如把我所知道的东西都整理出来,以后就可以不用回答同样的问题了。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各个学科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就想从我的老师入手,让我的老师参与这个项目,来给同学们介绍各个专业。我的老师又介绍其他的老师,慢慢学科的范围就支开了。
我最早是想写英文版的书,没有想到在国内做一套。但2010年年初,我和一位哈佛的同学拜访了新闻出版系统的一位高官,询问他这套书对国内图书市场有没有意义。这位先生对我们非常肯定。而且原话是,如果这套书能够保证质量做出来,是对国内年轻人功德无量的事。我当时很受触动。所以,我决定结合国内国外的采访来做这个项目,也采访了国内各学科的代表人物。
读书报:那么,在你看来,一名高中毕业生,应该按照怎样的标准来选择理想的专业?
颜晓川:这个标准最好不要太抽象,才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我看来,国内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大学专业存在四个误区。
其一,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但持有这样的想法,就失去了大学更丰富的意义。本科的定位其实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思维能力,拓展眼界,培养专业素养和热情。本科让学子所能获得的资源和提升远非职校所能比拟。
其二,只看专业的起薪和就业率,大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全国或者地区的平均数字,是非常不好的误导,因为没有体现个体差异。任何行业都是二八定律,做得好的20%的人占了这个行业80%的薪水和收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专业整体的就业率和起薪,而是你在这个学科、这个专业里做到什么程度。
第三,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说了一段话,我经常会引用。他说,时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进步,新的东西在不断产生,时髦和潮流也在不断变更,读大学选择当时社会上最热门的东西,毕业时说不定就不那么热了。看历史的各种潮流中,供求关系一定会不平衡,因为需求量本身不是恒定的,达到顶峰就会下来。一方面,供给不断增加,而需求在萎缩。
第四个误区就是听父母的。我之前在《中国青年报》看到一个对5万多名大学生做的调查,有超过70%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满意。我当时看到这个数据,觉得这个数据挺夸张的,但我回国做采访,采访100多个学生,发现真的居然有这个比例。
读书报:那么,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如何判断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从而选择理想的大学专业呢?
颜晓川:说到兴趣,我认为应该是一种胸有成竹之后的判断,对候选的对象有比较真切的了解、知道关键的信息后,做出来的判断和选择。我写这套书的目的,就是想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对一个学科最全面权威、最具代表性和最富洞察力的了解。
读书报:你觉得,你的哪些特质打动了麻省理工学院?
颜晓川:麻省理工在中国会录取很多研究生,但本科生的门槛相对来说更高。在中国大陆,最少的时候是一年只录取一个人。最普遍的情况是,如2011年从中国大陆录取的唯一一个人,是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金牌的学生,而且全世界那年就他一个人是满分。但美国各个名校的录取标准不尽相同,个案的差异非常大。
读书报:你的学业非常优秀,同时兴趣广泛,在不同领域涉猎同时都有一定的成绩,那么,你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呢?也许很多人在保持学业优秀这一项上,就花费了几乎所有的精力。
颜晓川:我个人觉得,很多同学会花很多时间研究怎么把一道题做出来,而我花更多的时间在研究我该做哪些题,哪些题对我更有用。对方向性的东西做很多思考之后,确定一个东西是我目前选项中最值得去做的事情的时候,我才会去做。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权衡和思考,决定一个东西必须要做的时候,在非常胸有成竹的情况下全力以赴。
高一高二的时候,我都和数学、物理、化学老师说好,如果每次考试我都能拿到90分以上,我就不用做作业。所以,高中的时候,我基本没怎么做数理化的作业。如果很多知识点我已经掌握,就没有必要做太多重复性的练习。
读书报:那么,你给自己做出了怎样的人生规划,将走怎样的人生道路?
颜晓川:比较抽象的方向是,我不会用赚了多少钱、经济上的意义来判断自己的项目的价值。国内现在有个误解,对一件事情的意义往往用能获得多少经济报酬来衡量,但我对自己的评价更多元化。
读书报:你非常优秀,那么,你觉得,你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你的父母也是优秀的学者,天赋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占了多大的比重?
颜晓川:我现在不确定天赋占多少,努力占多少,和机遇、运气占多少,也许过了几十年才能总结。现在能确定的是,有三个东西非常重要,比如机遇,包括先天的机遇和后天的机遇。很多事情不是仅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达成,而是前人留下了很多东西,你才能站在一个地方努力。这么多人在朝一个方向、体系走,你只是跟着大潮走,找对了方向。
性格也有一定关系。就我自己来说,做事情是非常认真的。特别是如果自己确定下来要做什么,会非常投入。这与学会了怎么去做选择配合起来,对我自己的意义很大。
当然也包括努力。我觉得自己最努力的阶段是在美国念高中的时候,大概一年时间,我时常忙到晚上两三点钟才睡觉。回顾当时,学校里1000双眼睛都识别出你是中国人,可能自己也比较好强,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促成我在国外高中要比在国内努力很多。
当然很多不可测的机遇帮助了我。比如,麻省理工是在我入学之前的前几年才在中国大陆招本科生的;之前,我在国内一家正部级的银行实习,那是这家银行首次招实习生,要求是哈佛或者麻省理工的学生。所以,努力是基础,但如果没有机遇来画龙点睛,我也不会是现在这样。
读书报:那么,你觉得,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与其他父母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
颜晓川:我觉得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可能分了两段,即出国念高中之前和之后。出国念高中之前是很普遍的中国人的家庭,但我父亲是做研究的,我家就有一个房间,里边有试管、电路板、各种零件,包括生物化学那一套做蒸馏水的装置,甚至还有硫酸瓶,我都可以自己拿下来玩。玩着玩着,其实研究就开始了。但如果提升到人格层面的话,还是我出国念高中之后。中间有个过渡,我在国内念高中的时候已经住校了,两个星期回家一次,从那个时候开始独立。我十七岁多到美国念高中,和我妈妈也不在同一个城市,基本就独立处理所有的事情。另外一个培养我自信的,是我到美国之后,父母对当地的了解其实还不如我,角色就有了调换,一般是我在帮他们做各种决定。出国之前,如果我的意见和父母不一致的话,基本是处于叛逆的心态;而到美国后,如果意见不一致,我却有自信是因为我知道了他们不知道的信息。
但总而言之,与国内父母比较而言,我父母对我管得还是比较松的,我有自己的空间。
读书报:那么,你觉得中美两国的本科教育存在怎样的不同?
颜晓川:国内基本延续了从苏联引进的那一套教育模式,其一是重理轻文,其二是非常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西方经过几次大的变革后,更重视通识教育,和专业领域的思维、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本科阶段。在西方,本科是精英教育,研究生是职业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