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故事:直抵内心的言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30 13:5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故事:直抵内心的言说

文/许卫兵


       回想自己孩提时代,最喜爱看的书当数《故事会》,那薄薄一本小册子里似有无穷的诱惑,总是让我包里装着,腰里揣着,如厕捧着,直到看烂为止。或许是缘于对故事的痴迷,故而当100多篇老师们写的教育故事摆放案头时,我挑灯夜读到凌晨四点也无丝毫倦意。但细细体会,抵挡不住的诱惑还是来自教育故事荡起的一股清新之风。
       教育故事,顾名思义,就是以故事的方式来叙述教育活动中那些本身已经逝去,却被记忆挽留在我们印象中大事、小事、喜事、趣事、……。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的确,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传输,不是给与,而是一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和心灵对话。但是,这种对话有着极其复杂的存在方式,或有形,或无声,或外显,或内隐,随时随地藏匿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之中。其中能引起老师触动,留下深刻印记的不乏多多。其实,教育生活的这种丰富多样,也正是教育交往活动中师生生命活力的最纯真最原始的流露。把这些记录下来,是教师对自己人生的美好记载,是对生活的本真写真,是对教育的积极应对。
       有学者曾指出:“教师不能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富的生活   者。在生活共同体中,快乐地、充实地生活着”。细细品味,教育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等同于人们创编的一般文学作品,有着其内在的独特。
       首先,它是本真的。也就是说,它拒绝虚构,完全取自真实的生活原貌。《快乐小迪》中那悄声对老师说“妈妈,我想亲您!”的赵小迪,《有生如斯》中那忍不住在课上吃蛋糕的梅杰,《打了老师之后》中那因“打”了夏老师而不想上学的高航,《她的肚子疼》中那假装肚子疼“骗”老师抚摸的小钰,《关于颜真卿》中那作业本上留下红红一片却一心到阿姨家打牙祭的颜真卿……都是生活在学生群体中的一个个鲜活生命,所述故事也都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事件。应该说,正是平常、朴素而又真实的教育生活以及教学活动中的成功、困惑、懊恼、尴尬、惊喜、感触、顿悟……让教师们有了言说的冲动,有了交流的需求。故而,这样的故事,是生活的缩影,是教育的寓所。
       其次,它是直白的。也就是说,它摈弃高深的理论阐释,力戒旁征博引,通篇则重于对事情本身的描写和叙述。从下面摘录的教育故事《牵手》中的一段叙述,我们不难体会到这样的直白在表情达意、叙事明理方面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
       “你真棒,我要好好奖励你!”我顿了一下,“吕文杰,你要什么奖品?”他没有吱声。时间一滴滴溜走,活像等了一个世纪。“本子?铅笔?”我不得不打破这种沉寂,开始启发他。他摇摇脑袋。但我清晰地听到紧跟着他又嘀咕了一句。大家虽倾耳细听,但谁也没有听清。
       我弯下腰:“你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说?来,偷偷告诉徐老师。”接着,只见吕文杰用手慢慢捂着我的耳朵,把嘴凑上来,一连串轻轻的字符穿过我的耳膜,撞进我的心扉:“徐老师,我想拉你的手."

       从这一角度,如果我们将教育故事与其他几种惯常的教学研究方式作一下比较,就可以发现,它相对于教育随笔,少了些理论说教,重在于叙事介绍;它相对于课案实录,少了些许直露,又多了一份含蓄;它相对于教学案例,没有了刻板和单调,生出一份活泼和清新;它相对于叙事研究,少了思辨色彩和学究气,更多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教育故事,就该平实如画,娓娓道来,道出教育之美,道出人生之美!
       再者,它还应是蕴含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坦率讲,教师写教育故事并不是简单停留在对教育生活事实的赘述,更是因为老师们想超越生活,想在历史的基础上重建教育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这种重建的不是用一套一套的理论来搭建,也不是用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来明示,而是内隐在故事的描写和叙述中,写故事的过程本身也许就是故事,贯穿其中的取舍、反思、辨析、阐发、表达……哪一点都应是对包括学生在内的“我们”的关注、关爱、引领.
      往后的日子,我一直关注着那个空座位,一直期待着这个座位上能多出一个人影,期待着那个被隔绝的世界能被撒上一片温暖的阳光,那是理想教育的期待,也是对我倾心努力的最好回报。但是,我的希望落空了,那个座位一直是空空的,直到学期结束。在这段时间里,吉丽同学一直寡言少语,脸上也很少有丰富的表情,唯独见到我时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这笑容是对我的一丝慰籍,但更多的是让我感到无比的失落,我的心里也一直是空空的,心口总觉得被一种莫名的东西堵塞着……。
       这是教育故事《愿阳光洒遍被隔离的世界》的作者在撰写自己数经启示和努力,希望学生自选同桌时能有人主动与后进生吉丽同座的结尾。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作者对教育美好的期待以及在面对教育无能时所发出的无奈和感叹。可见,教育故事中的我们,还应该是教师个性的确认,是教育精神的彰显,是饱蘸着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的崇高追求。
       教育故事的出现,在短短的四个月中由星星之火迅速风靡全校,就本质而言,从中折射出的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种潜在需要,那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对话,自我调节,自我超越。常言道:与智者对话,其乐无穷!其实,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教师群体,文人惯有的自我封闭往往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自我对话的时机大大增加。这倒也不纯粹是指原本意义上的那种文人相亲的清高,更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调整和反思,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和价值的教学研究——以讲故事来将现实的我们与理想的我们对话,来静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来以某种教育理念的眼光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而使自己的教育行为不再简单,不再草率,不再匆匆,不再敷衍。难怪一位外国学者意味深长地说:“故事,实际上,使我们成为我们想做的人。”
       毫无疑问,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回避或轻视教育故事的意义和价值,完全应该让教育故事成为教师时也成长中一道精美的快餐。但是,教师们要做到愿写、能写、善写教育故事,写出鲜活精彩的教育故事,也并不是招之即来的轻而易举之情,它需要有良好的内在素养和适宜的外部氛围来滋养、来培植。
所谓良好的内在素养,是就教师个体而言,要有捕捉生活美的敏锐目光、投身教育的激情以及较强的实践反思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教育故事,往往就是要求我们能从与孩子们交往的一言一行中体会教育,从真正培养大写的“人”的高度去体会人生,于平淡中出新奇,从细微中见博大。这样,我们就能发现教育中的很多美好,发现很多平凡事也是触动心灵的,值得珍存和记录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种用心体味、放飞自我的心态,是投身教育的一种自信,惟其如此,教育才能成为心灵的对话,教育的理想才会从虚飘走向务实。这也正如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所叙述的:“许多教育探索也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
       所谓适宜的外部氛围,是就学校集体而言,要积极营造宽松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谐协调的工作氛围和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教育是整体的,置身其中的人们也是与外部环境互动共生的,虽说教育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心灵自我的对话,应努力避免外界的干扰,但是要让每个教师都有那种舒坦自然的心境来追求教育的真并真诚地言说,学校必须要有良好氛围来保障。这种氛围,应该是彼此宽容、相互体谅;应该是敢言愿说,自由表达;应该是无所顾忌,心怀坦荡。惟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才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把自己的感触和真实心声流泻于笔端,也最终被才能达到魏书生在教学日记中所坦言的境界——“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写下来,这便是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2:57 , Processed in 0.0707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