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倪赞《六君子图》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8 22:1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逸疏朗       天真幽远
                        ——(元)倪赞《六君子图》赏析
在元末中国画坛的山水画四大家中,个人面貌最突出,人生经历最传奇,作品风格最显淡逸的人物,应该是非倪赞莫属才对。在中国绘画史上,他的绘画风格和思想观念对研究元末社会人文的内心世界有非常大的作用。倪赞继其长兄倪昭奎的家产,在当时的无锡可谓称得上是大户人家的主人,他具有极高的天份,年轻的时候就与道中告士来往甚密,深得张雨等人的器重。由于他的清高,且有洁癖,所以一般的士大夫并不容易与其交往,倪赞所毕生追求的境界,用他的话是这样的:“仆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直到他1374年以74岁高龄去世,这种精神仍然没有丝毫改变,其作品总的格调是抒情写意重于描摹写实,随意大于作意,所以他的画意境清幽而萧索,在孤独与寂寞中寄寓着至诚至真的感情,《六君子图》为纸本,墨笔立轴,画心纵约64.3厘米,横约46.6厘米。此图作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现藏上海博物馆,此画为好友卢山甫作,传于灯下挥毫而就。此图以佗士典型的平远之法,用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的表现出了六株挺拔而极具象征意义的树木,画面构图分为两截,近处是江边的陂陀,在临江的坡岸上,分别种着松、柏、樟、槐楠、榆六株不同品种的树,此景构成画面的主体,隔着空旷的湖面,与上方的远山相呼应,有人称倪士的这种构图特点为“阔远”。此画中的土石层叠,连匀带皴折带而成,变董源法而为方折之笔作之,树木用笔简括疏放,墨色浓淡变化得宜。远江之上的山峦以干笔渴笔皴察,更给人一种空灵潆潆之感。画上有黄公望的题赞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其赞对于倪赞此图个人风格的揭示通过构图的分析表现了出来。不过,倪赞对与他的构图所持有的态度是谦逊平和的,从其谓“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语中可以窥见。
前面说过,倪赞的贡献和历史作用,不仅仅在绘画的技巧表达和独特的构图方式上,其实,作为时代的大师,他的历史贡献更表现在对元代绘画,尤其是文人画思想的转变上,《六君子图》中所描绘的六株树木,其实正象征着文人的性格,甚至于比渌上人物还要传神,早在此宋苏轼的画论中,就隐含着这样一些以画品与人品相结合的绘画美学思想,而在倪赞这时,这种思想则更为彰显。倪赞的出现可以说使中国文人画最重视的画家人品问题有了新的规范和典范,在这种典范的传播和学习中,我们认为画品与人的联系在了一起,强调了画以人传。这一点在绘画史(无论是技法式还是美学史)可以说是元画之所以是宋画之后又一座高峰的根本思想基础。而倪氏绘画就是一件件令人叹服的优秀范例,正所谓“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是耳。
倪赞(约1301—1374)元末书画家,诗人。字元镇,号云林,幻霞子,荆弯民经锄隐者等,无锡(今属江苏)人,家豪富,筑“云林堂”、“清闷阁”,收藏图书文玩,并为吟诗作画之所。擅画水墨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之法,用笔方折为主,创“折带皴”写山石之质,画树则兼师李成,取材多为太湖一带风景,“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轻且松,燥笔多,润笔少,墨色简淡而厚重清温,无丝毫纤细靡弱浮薄之感,可谓简中寓繁,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影响甚大。后人将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传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容膝斋图》、《幽涧寒松图》、和《六君子图》。

                                                                                                  王    景
                                                                            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七日与堰逸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1:55 , Processed in 0.0616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