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堂应该有高品质的追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7 10:2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堂应该有高品质的追求


李彬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实践活动,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发展,并决定着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和生存状态。新课改以来,教学流派层出不穷,教学模式百花齐放,课堂气象精彩纷呈。但是,在课改中我们常常发现,重理性分析,轻形象感知;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体验;重一元认知,轻多元感悟等“非语文”“假语文”现象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遮蔽了真正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首先应追求的是“道”还是“技”?
借助多媒体手段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多媒体提供的直观画面也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文学习的特点背道而驰。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必然削弱语言文字的张力,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都是一种损害甚至是扼杀。我们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绝不能摒弃有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潇洒隽秀的板书也是为人师者魅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遵循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宗旨,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但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结构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表现之一就是语文教学设计繁冗、结构混乱、创意缺失。教学设计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原理和语文教学设计的特质缺乏基本的理解。为学习而设计、为创新而设计、依规律而设计,这三条原则,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但是,许多教学设计却并非如此。比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北方》,一位教师设计了“新课导入”、“整体感知”、“知人论世”、“分析鉴赏”、“拓展延伸”、“全课总结”等环节,其中“分析鉴赏”环节则预设了9个问题,而且绝大多数为学生业已知晓、毫无启发意义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追求简约之美,简约并不简单,它是一种课堂艺术;简约排斥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拒绝低效,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界。
语文,本该是让心灵和意志自由舒展的学科,是一个人性和个性张扬的学科,可是现在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异化。一些课堂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灌输,甚至有人提出“以考带教”“以考代学”“要像教数学一样教语文”;偏重显性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忽视了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想象和个性化阅读……于是,教师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学得麻木无趣。学生很难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很难提升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导致一些学生审美态度情绪化、审美感受迟钝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等不良倾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可以高声颂读,也可以静静默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细细品味,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必然少了许多。
新课程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全面取替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发展,使学生“乐学、善学”。从本质上来说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提高,诵读、品味、涵咏等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任何教学方式的使用也都要有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当前语文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出现了浮躁化的趋势,有人为地拔高探究性学习对于语文教学作用的现象。例如:好多语文教师在还没有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时却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中出现“言必称探究,行必做探究”教学行为。吕型伟先生曾就这一问题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能什么都让学生去研究,因为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期间,这是重要的途径。”
目前,追求高品质的课堂已成为后课改时代,一线教师倾心缔造的一个教育理想。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站在语文责任的高度,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应始终突出“多元”、“有情”、“智慧”、“问题”等元素。
课改以来,许多学校结合教学改革实际,引进新课程理念和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但大多数依然属于“教师导学”范畴,强调的是单一课型学习。在这种单一化的“新授课”教学体制下,教师成了权威的“教书匠”,学生成了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型体现着教育的理念、思想、方式、思维等。目前,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新课型,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课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单一课型转向多元课型,必能再次大力促进教学思维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导”转变,教学观念由“师讲生听”向师生“合作探究”转变,教师角色由“灌输者”向“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
课改以来,我们似乎总是感到语文课堂缺少些什么。冷静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缺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不是缺少现代的设备与手段,不是缺少先进的思想和理念,缺少的是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师生互动的情感。当然,这种情感不是廉价的恭维,不是来点掌声的索取,不是职业性的微笑……而应是内心洋溢着的一份真诚与尊重。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生机,燃烧激情,成为师生的“情感盛宴”。课堂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的情趣,积淀学生的情怀,提升学生的情操,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课堂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授受,应洋溢着和谐愉快,使学习成为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成为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精神对话。
新课堂开放活泼了,教学形式新潮别致了,教学手段丰富花俏了,学习氛围也自由热闹了。可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没有?课堂教学的效度值得我们深思。效度来自智慧,何谓语文智慧?语文智慧就是教师用语文的方法导学语文,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这也应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追求。语文课最精彩的地方是用语文方法教学语文的地方。比如阅读教学,无论怎么教,也不能脱离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语言的积累,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要解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但是,一些教师仅仅满足于写什么,或者对怎么写点到为止,而对于为什么这样写多有忽略。没有静静的思考,没有问题的探究,没有朗读的体验,这怎么是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出现了思维的空白,体悟的断层,语文课缺少了语文智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何谈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发现、研究、探索问题能力从哪里培养?首先要从课堂中培养,中小学课堂只有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型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教学的本质应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学会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学生学到的主要不是可以证伪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的技能,而是教自己意识和能力。这样实际教学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长远的甚至是延续终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有四个方面的角色转变:一是由过去照本宣科的传授者转变为匠心独具的设计者;二是由知识的单一讲授者,转变为课堂学习激情睿智的指挥者;三是由自我陶醉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学习有条不紊的组织者;四是由应试教育的钻营者,转变为学生素养的培养者。教师是教者也是学者,学生是学者也是教者。学校、教室、讲台都是师生对话的空间。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课堂就像人的素质胚胎,有什么样的内涵特征和文化取向,就会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才。
“学习从属于发展,而非相反。”语文学习只有从属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发展,才能回归家园,收获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
②海德格尔,郜元宝译,张汝伦校,《人,诗意地栖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③《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59 , Processed in 0.0608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