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建刚先生的《不做教书匠》 郭跃辉 中山纪念中学 这本书买回来有小半个月了,现在才有时间读。不过刚买回来那天,看到书名,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先做教书匠》,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感觉作者的用意之深刻。像这样的励志类的书,我工作之后读了很多,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也会有为人处世、工作态度与方法等方面的新收获,这本书亦是如此。 1、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上的大亨,那么我真诚地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 感悟:选择了教育,其实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也就选择了安贫乐道的勇气与决心。教师不可能大富大贵,教师只是一份平平常常却又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工作。教师这碗饭不好吃,我见到过很多适合在别的方面大展拳脚的教师,却为了“踏实”与“温饱”选择了教育,我又想起了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要么改变自己的职业,要么改变自己的职业心态。” 2、教育单位也是事业单位,每一位教师一跨入教育队伍,便拥有一份工作又拥有一份事业。 感悟:作者这样解释“事业单位”,颇有新意。有的教师将教书育人当作“作业”,时时心怀压力,当上课或教学研究当作负担,教书只是完成作业,赚一份养家糊口的钱而已,这是合格的教师。有的教师将教书育人当作“职业”,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来从事教育,这是优秀的教师。有的教师将教书育人当作“事业”,其思考的重心不仅是教书、改作业、成绩、管理学生等,而且还是教学理论、德育理论甚至是教育理论,甘愿将自己的精力与智慧全部奉献给教育,这是教育者。有的教师将教书育人当作“功业”,其思考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具体的学生,其思维的触角却是民族的教育大计,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他将思考的结果缀字属文,泽被后世,这是教育家。 3、一所学校要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其前提是必须自觉地实现“量化管理”,或者说,“量化管理”已经趋向完美和极致,以“量化管理”为基础的“人本管理”,才是有生命力的。 感悟:之前我对“量化管理”批判较多,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怎么可以数字化呢?不过我之前也在纠结“体制建设”与“量化管理”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在现在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施行的是“体制建设”、“量化管理”、“民主治班”三者结合的方略,不过总还是有一些矛盾之处。读了管建刚老师这句话,我才豁然开朗。其实,“量化管理”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只是德育的手段,它的价值取决于实施的目的与过程,只要它有利于人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它就包含着价值与能量。无论是“体制建设”还是“人本管理”,都离不开一定的“量化管理”。因为“人本管理”一旦滑向“人情管理”,那就贻害无穷了。 4、我遇到一些年轻教师,他们热情高涨,对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指手画脚,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其实这些问题校长并非不知道,它们大都是国情或社会背景所致,非某一个校长所能改变。 感悟:年轻人批评学校教育和管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校长也应该宽宏大量地听取,毕竟,批评也是关心学校的一种方式,也是责任感的体现,不可一棍子打死。至于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那是另一层面的问题了。不过一味地批评也不是办法,如果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具体方法,那就善莫大焉了。以前我喜欢“批评”,现在我更喜欢“建设”。 5、作为一个刚出道的老师,你要养成用心做任何事情的习惯,只有事事用心,事事想着能否做出自己的智慧来,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创意来,你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锤炼自己,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清自己,张扬自己,别人也将从你的做事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你的才能。 感悟:我很庆幸,虽然我刚出道时没有读到管建刚老师的这句话,但是在别的励志方式下,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并没有走弯路,只不过还没有达到“做出自己的智慧、特色和创意”的境界。 6、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业绩。如果你的胸中装的仅仅是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如果你的胸中装的是整个学校,思考的是整个教育及教育发展趋势,那么你就是未来的校长和教育家。 感悟:这也是读这本书时感悟较深的一句话。以前我的目光仅仅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和自己班的班级管理,生活中的点滴也习惯于从教学和班级的角度进行思考,虽然有所收获,但总感觉目光短浅。读了肖川教授的两本书后,我转变了眼光,我试着将自己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果然发现了很多深刻的东西。对于德育也是如此,我以前习惯思考具体的德育问题,就事论事,现在我更喜欢用德育的理论来理解和思考德育过程中的问题,果然也发现了很多东西。虽然我没有能力成为校长,更没有能力成为教育家,但我会坚持自己思考的方向。 7、一个青年教师如果连遵守纪律、完成任务都有问题,哪怕自身素质再好,再有才华,也绝难成为一个优秀教师。 感悟: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严于律己,和学生一起接受班规约束和惩罚的事,实际也是这样,严于律己的教师一定培养出严于律己的学生,生活懒散的教师估计培养不出作风严明的学生。我经常见到有的教师上课总喜欢迟到三五分钟,偶一为之,还情有可原,形成习惯,那就不值得原谅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这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职业态度吧。管建刚老师还说:“自由思潮下的年轻人,很容易错误地把‘自由主义’当成人生的美好追求,把不受任何约束看作是个性的解放与张扬,把我行我素看作特立独行和有个性的标志,把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看作是年轻的英雄气概。”管老师说的这些,一定要注意。 8、有人说,愤怒出诗人。我说,愤怒绝不会出教育家。 感悟:从文艺理论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愤怒出诗人”大概是没错的,华兹华斯不是说“诗歌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吗?但是在教育学领域内,“愤怒出教育家”的论断却是不合适的。其实不管是什么“家”,只要想成为“家”,愤怒都起不到什么好作用。教育家需要的是心平气和的影响与熏陶,需要的是缜密的思考和严密的表述。教育家面对的是人,一个个渴求教育的人,愤怒只能将自己内心的不满和郁结发泄,对事情的处理与解决起不到任何帮助。 9、我发现,青年教师从事教育大致有以下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 感悟:管建刚老师说,精彩的教育人生需要第三种态度。其实我觉得前两种态度也没有什么错误之处: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至少说明这位教师具有责任感,具有集体担当意识;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至少说明这个老师具有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尽管第三种状态值得提倡,但前两种也不可轻易否定。我所追求的是第三种状态,管建刚老师教育我们,要想达到第三种状态,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第二,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第三,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第四,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10、我们生命中那么多时间是在教师集体中度过的。 感悟:这也是我读本书时感悟较深的一句话,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占掉了自己一生的很大部分。对于有的人而言,与同事在一起工作的时间要比和爱人在家庭的时间还要多。工作和生活,原本就是人生的两大支柱。既然很多时间是在教师集体中度过的,如果想要生活得愉快幸福,就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生活在一个人人自危的恶劣的人际关系中,个人的幸福感也会打折扣。在处理工作的人际关系时,我建议一定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不仅不陷害别人,而且要“成人之美”;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多为集体出谋划策。管老师的另一句话掷地有声:“如果你偷懒,你一定会被察觉,如果你敬业,你迟早也会被发现,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信息发达,不是只有眼睛才能看到,也不是只有一种直接的方式才能使人明白。”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大家在一起,谁也不是傻子,谁奉献了多少,人家嘴上不说,心里清楚得很。再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做人要厚道! 11、年轻的老师们,我无比诚恳地告诉你,那五个小时,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未来,也关系到学生习惯与品性的形成。 感悟:管老师说的“那五个小时”指的是工作时间中除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其实我觉得这个时间远不止五个小时。魏书生老师提出了“用好边角残料的时间”,管老师同样提出:下班铃声响了,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其实,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在这些所谓的“业余时间”产生的。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教师将全部时间奉献给工作和单位,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爱好和个人生活,但是如果将一些无价值的娱乐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12、做教育就是做学问,做人生,一定要沉住气,抵抗“成名趁早”的诱惑,抵抗一切虚浮的引诱。一个不急于表现自己的人,恰恰正是最富有竞争力和生命力、最有前途的人。 感悟:“出名要趁早”,这是张爱玲的名言,这其实也不是什么错误的观点,只不过是,在出名的诱惑下,要保持镇定,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停止努力和追求的脚步。这一点,我之前也想不太通,以为自己在报纸上露过面,在杂志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就很了不起了,这其实是很幼稚的想法。且不说天外有天,就是和同行的业绩比起来,这也不值一提,还是踏踏实实地专注于自己思考的问题,朝着理想一步一步走下去比较好。 13、年轻的老师们,“教而优不仕”是一种智慧,大智慧,做出这种抉择的教师能沉静下来,沉浸到教育中去、到研究中去、到学问中去,与“主任”无关,与“校长”无关,你的教育心境纯净得像冬天的雪,你的教育激情炽热得像冬天的火,中国教育迫切需要这种托起教育精神的教师。 感悟: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现实中也能找到诸多论据来证明人做官之后,学问有所下降的例子,但是也不能一概否定。李镇西老师,既做校长,也在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且几乎每天都更新教育日志。有时候,“仕”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更高的研究平台,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它有时候意味着一种视野和眼界的开阔,意味着心胸与气度的阔大,甚至意味着理论深度的加深,这些都不是一概而否定的。其实,只要找到合适的位置,就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是毋庸置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