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08|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槐荫书画名家网络展系列之(二)——潘直亮/程惠钊//访谈提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0 13:1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槐荫书画名家网络展系列之(二)——潘直亮/程惠钊//访谈提纲









策 展 人/耕砚堂

学术主持/管季超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3:12:49 | 只看该作者
           访谈提纲[征求意见稿]


          应《槐荫论坛》之邀,协助《槐坛》推出此[系列展]。

          这是一件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性工作,乐于尽我所能,贡献绵力。

         [系列展]之一已推出作者[书法网展]和专题[理论研讨会],[三醉轩主]正在继续整理[研讨会纪要]。



     
[系列展]之二我们将郑重推出我市美术界前辈潘直亮/程惠钊作品网展。

         计划与网展作品同时上传一篇由季超访谈记录的[画家专访]长篇文字。


        为慎重起见,季超试拟一个[访谈提纲],先请两位老师寓目一审;同时,也想听听两位老师的故交好友同事学生对[提纲]的意见。
帮助我实现此设想。


        如不便网上跟帖或不习惯电脑敲字,亦可垂电13971958105,季超恭聆指教。

        季超 先拜谢了。




香港一拍行将拍卖“文革”收藏品2010-05-13 珠海新闻网 编辑:姚斌
  一幅“文革”时期潘直亮手绘的“千军万马齐上阵”海报将在15日拍卖。中新社发 洪少葵 摄
  5月11日,香港普艺拍卖行向传媒展示即将拍卖“文革”收藏品,一批以“人民分社” 、“三面红旗”、 “大练钢铁”全民“大跃进”的海报,成为最具文献的历史产物。
来源:中新网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3:13:38 | 只看该作者
访谈提纲初稿/管季超临屏敲出/拜请您指点。。。。。。。。。。


1,两位老师美术启蒙时的故事[听前辈‘讲古’]。


2,潘老师早年作为青年农民业余美术作者的故事。

2,程老师当中学美术教师的体验。


3,潘老师/早年连环画创作对您晚年画风形成的影响。

http://www.lhh88.com/read.php?tid=12424

http://big5.dushu.com/book/10757480/


3,程老师/您如何选定了工笔仕女为晚年创作主要题材?


4,退职后赴粤生活//艰辛 摸索  画路 市场化探索 成功 活动 友情 画艺提升与变法  胸次的开阔。。。。。

5,在孝时//赴台展 在粤时//重要展事 赴法展   在粤的朋友圈

6,潘老师‘讲古’//早年在孝美协活动  报社美编工作的甘与苦

7,两位前辈追求艺术的心路与心得  对后生们的期望与建议
   
   其间穿插晚辈季超拜观老师作品的个人感受,与两位老师就某些问题有所讨教。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3:14:17 | 只看该作者
您家们帮我看看冽样来弄行不行。请您家们指点。。。。。


1,不写成一般性[美术作品评论体]。

   一是季超份晚,对书法美术只是喜爱,理解不深,晚辈季超不敢在师门造次;
   二是那样写虽省我时间,但不若边讲边议既有故事又有观念的表达活泼好读。





2,一俟《访谈提纲》获两位老师应允,即通过电话/视频/最好面谈来落实。
   为避免延宕时日,季超这次与[耕砚][三醉]活路分工。季超乐意[包产到户],完成访谈/记录/整理成文/各地网站推出全过程。
   
  我已与外省四家书画网站敲定,一等作品/访谈文配齐,同步推出。

   能够与两位前辈作一次长谈,领受老师教诲,是季超最高兴的事了。

    两个兄弟负责发图。我不会发。


   期待[提纲]顺利通过,季超好早沐春风。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3:14:57 | 只看该作者
近期拟拜访。。。。


彭方先生


张长明先生


沈威先生


黄明珠女士。。。。等。


请他们具体指点我。

我想,把这件事做好,绝不是‘活跃《书画》版’的浅近目的,而是表达我们晚辈对前辈功业的尊重。



07年4期艺术家档案-潘直亮
6#
发表于 2010-10-20 23:0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墨缘网》与《教师之友网》友盟合作商谈纪要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144&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144&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144&goto=lastpost#lastpost

潘老师近年艺术简介

1991年1月   当选为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  中央电视台及湖北省电视台等专题报道
            百米长卷《五百罗汉全图》的绘制成功
1991年12月  广州,中华百绝艺术博览会《五百罗汉全图》特邀展出,并被印尼华商收藏。
1992年4月   台湾新竹慧光佛门文物中心收藏《十八罗汉图》
1992年10月  出任孝感画院院长
1993年3月   获首届“李白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1993年5月   当选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1993年8月   出版《华开见佛——潘直亮佛教题材水墨画作品选》画集
1995年4月   当选为孝感市文联副主席
1995年5月   连任孝感市美协主席
1995年7月   《华开见佛》被比利时王国皇家历史美术博物馆收藏
1995年10月   《恋》被日本村上美术馆收藏
1996年10月   应邀赴台北·国父纪念馆画展。作品入选该馆大型精装“典藏画册”
1997年6月   获“香港回归文艺创作展”金奖
1998年8月   获韩国“韩中优秀作家选拔交流展”优秀作家奖
1999年6月   受聘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
1999年8月   获美国“第三届国际金鹅书画大赛”铜奖
2000年9月   应邀第二次赴台北画展(台北市立图书馆展览厅)
2000年12月  《杏坛授业图》获台湾纪念孔子诞辰书画大展特别金奖,并被《中国美术》社收藏
2001年2月   广东顺德市天任美术馆画展
2002年2月   应邀赴马尼拉“首届菲华文化艺术节”举办画展
2002年5月   作品《清凉世界》入编1949—2000《中国美术选集》第二卷
2003年元月  广东汕头市举办画展
2003年10月  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获金奖
2004年元月  广东罗定市博物馆画展
2004年11月  出版《潘直亮画集》


http://www.dashuhua.com/boke/60199876.html
http://www.dashuhua.com/boke/60199876.html





我市画家潘直亮程惠钊迎春画展在广州举办

发布时间:2010-08-29

来源: 孝感日报



  本报讯 (记者黄明珠 ) 由广州月桂美术馆策划主办的我市画家潘直亮程惠钊的“佛心禅意——潘直亮程惠钊迎春国画展”于2月11日开始,在广州锦绣香江俱乐部月桂美术馆展出,画家的新画集《佛心禅意——潘直亮程惠钊小品集》也同时发行。
  潘直亮曾在本报工作多年。他们是一对年已古稀的孝感籍夫妻画家。他们数十年专攻中国古典人物画,一工一写,一张一弛;一色彩绚烂,一墨气淋漓;一工整、细腻、繁复,一率意、粗犷、疏放。这次展出的作品,大到丈二巨制,小到尺幅斗方,无不透射出画家的扎实绘画功力和深邃文化内涵。画家近年曾多次应邀赴台湾和东南亚举办画展和艺术交流,此展是他们在广州首次举办,时值虎年新春佳节之际,他们的画展给节日增添一道别样的风采。






潘直亮12梁山英雄聚义图  潘直亮老师所作的“梁山英雄聚义图”, 历时八月,于戊子年仲(二零零八年夏)完成,属中国画写意人物长卷,全卷长12米宽1米。此画用墨淋漓尽致,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是目前当代中国画人物中罕见之优秀之精品。
    此画作必将会引起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水浒传乃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如果从明代正式刻板刊行于世开始至今已六百多年矣。透过一部水浒传,从中可以领悟到许许多多深刻而有意义的东西,这也是水浒传历久不衰、代代相传的魅力所在。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各类人物,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把一群具有各类经历和性格的人物塑造成形象各异,血肉丰满的传奇英雄。正是这一百零八位英雄群像的成功塑造,使人读后如形可视,如声可闻,印象之深终身不忘,使水浒传在人类文艺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卓越的审美功能。
                                                               

                                                                         ——摘录古代艺术三百题

“梁山英雄聚义图”——水浒一百零八将全图
局部图一
局部图二
局部图三
局部图四
局部图五
名称:《梁山英雄聚义图》
尺寸:1200cm×96cm
价格:(RMB)80,000

收藏热线:0769-22339999-102
联系人:许小姐

旗峰艺术馆有限公司经营部
与潘直亮老师的对话       《南方企业家》采访潘直亮




时间:2006年12月16日下午
地点:潘直亮、程惠钊画室
    站在天河直街28层潘、程二位老师画室的窗旁,隔街相望是天河城富有标志性的身影,楼下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繁闹景象。古人有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二师竟能身处闹市,以艺为器,炼就一身道行,画出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业。不禁想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否是二师人生哲学的引至?抑或是二师依市而居的注脚吧。




与潘直亮老师的对话

     也许是真有那么一点点绘画天赋吧,大家就把我当神童看,自己就越发不可收了。
    《南方企业家》:(以下简称《南》)1996年至2000年间,你和程老师曾先后两次携画作在台湾举办伉俪画展,取得良好反响,听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老先生和台湾书画界及收藏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美誉的取得一定是和你几十年的艺术积累分不开的,我们不妨把目光回溯到你的少年时代,你是在怎样的氛围中走上绘画之路的?
    潘直亮:(以下简称潘)我的绘画萌芽甚至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三四岁时就有很强的涂鸦欲望。那时家里很穷,不像现在的孩子有专门的绘画工具,只好用母亲夹鞋样子的本子来当作画纸,信手的涂抹竟赢得母亲和邻人们的一片叫好声,于是就更加起劲地涂抹,一直到读中学都没有间断。
    每次画完,就将大作贴在土墙或木板上,也许是真有那么一点点绘画天赋吧,大家就把我当神童看,自己就越发不可收了。读初中时,还自创了一种图画日记,将每天所见所感用画表现出来,这样坚持下来,不知不觉也画了十几本了。
    湖北的夏天和冬天都很难熬,而武汉地区素以火炉著称。到了晚上,为了避开成群蚊子的叮咬,只好打起赤膊龟缩在厚厚的蚊帐内,点着煤油灯画画,时间一长,蚊帐里被煤烟熏成遍是黑黝色了。由于天暑似炉,不多时坐下床席就成水席了,只好移座帐外,蚊咬难耐呵,于是灵机一动,找来大木桶注满水,将双脚浸入水中,既防蚊咬又防暑。
    由于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作品,造成小有名气,有几家新闻单位和文化单位拟调去工作。当年的人事调动,现今年轻人不可想象,一句“人才不可外流”,便将你卡得死死的。直到文革期间,许多单位的“臭老九“被下放到农村或干校劳动,单位工作要人干,于是根红苗壮,又被认为有点能力的我,才被调到了新闻单位,担任美术编辑工作。
    《南》:你从一名农村教师,因为绘画的影响,成为报社的美术编辑,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可算是自学成才的典型。那时期主要是以画什么为主?
    潘: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只能用线描的方式来作画,一张纸一支毛笔即可。画油画、水粉都需要相应的工具和颜料,那须得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就算画国画,宣纸也买不起啊。
    那时节,政治运动不断,我的任务也就很多,经常被各级政府借去画画,搞创作。时间一长,我就对连环画特别感兴趣,它的好处是故事性强,又很通俗,群众也喜闻乐见。先是画些政治性强的连环画,后来就将自己感兴趣的民间故事、民族英雄、历史掌故等改编为连环画脚本,我称之为“剁鳝鱼”,即将成篇文字切划成若干段落,再根据段落文字内容创作画面。不瞒你说,由于发表作品有稿费,对于当年人民公社记十分工(强劳力一天的计量)一二角钱的报酬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促使。

    天天面对的人物和场景,几乎闭上眼也能画出来。宗教艺术在艺术史中是个很特别的现象,它的题材虽是宗教,但根子还是生活化的。
    《南》:你的连环画作品在湖北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我小时候就看过你画的许多连环画册,据我所知,在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就有50余册之多,最近我在收藏网上发现你画的许多连环画册都很抢手呢。
    潘:是啊,那时非常痴迷于画连环画,加上约稿的出版社也多,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等十多个呢,天天猫在屋子里伏案苦干,虽然内心很充实,但同时也放弃了生活中许多别的乐趣。
    《南》:画连环画要具备很强的造型能力和画面经营能力,在是导演的同时,还得身兼演员、服装、道具、化妆、效果等职,必须拥有极强的综合素养才能胜任,你平时都会读哪方面的书呢?会经常写生吗?
    潘:我那时读书相对杂一些,因为画连环画涉及的范畴很宽,涵盖很多领域,许多知识虽谈不上精通,但至少要了解。那个年代的画家对待作品都是非常严谨的,而我就要更加认真才行,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只有靠实力才能说话啊。平常除了读必修的有关艺术理论和绘画技法书籍外,基本上就是比较实用性的书了。比如,画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你就得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收集相关的图片,要搞清楚其建筑、服饰、器皿、家具,甚至女人的发式、衣裙的流苏、宽袖上的图案等等。而每个朝代又都不同,所以一路画下去的同时,知识也就不断地在积累。
    近些年,我就是有选择性的读书了,相对虚一些,会偏向修身养性一类的书籍。
    以前在农村生活,画的又是农村题材,天天面对的人物和场景,几乎闭上眼也能画出来。画古代题材是靠资料的占有,也无法写生。但是触及到我不熟悉的内容,就必须要写生和体验生活了。1983年,我接到出版社的任务,画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其背景在是冰天雪地的东北长白山地区。我二话没说,背着简单的行囊就直奔长白山,到了山脚下,当地人见我一个人就想上山,直说危险,因为山上除了猛兽还有抢劫的歹人。但我还是执意地一人深入到长白山腹地,甚至去到杨靖宇牺牲之地体会当时的情状,画了大量的速写回来,画成后被出版社作为优秀作品参加全国评选并获奖。


《南》:那时有感动你的人和打动你的事吗?
    潘:当然有,我学画的过程虽很艰苦,但也遇到了不少好人和恩师。像《孝感报》社的老编辑黄池轩老师,湖北美术出版社的陈贻福老师,武汉画院的中流院长,湖北著名画家汤文选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教诲,使我受益良多。感人的事也有很多,现在也一一难尽。
    《南》:你是以人物画见长,最擅长佛教题材的表现,特别是对罗汉应真的描绘,栩栩如生,精妙独绝。你认为宗教和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潘:对于佛教的兴趣,缘自我小时候的耳濡目染,母亲是很虔诚地信奉佛教的,所以她的言行对我产生较大的影响。
    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我开始构想创作《五百罗汉图》,因那时有关罗汉的资料很匮乏,还带一位学生专程赴汉阳归元寺收集素材,寺内不让拍照,就用速写的形式来记录。历时数年,完成后参加“广州首届中华百绝博览会”引起很大反响,并被藏家收藏。后来有关佛教题材都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诸如:《面壁图》、《十八罗汉图》、《济公图》等等。
    说到宗教与艺术,二者应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从原始社会起,宗教与艺术就息息相关,原始人认为神灵主宰一切,所以生活中处处有着很浓的宗教意味和仪式,而当时的艺术要反映生活,也就必然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在宗教影响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反作用于宗教,特别是绘画,作为宗教宣传的手段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艺术在艺术史中是个很特别的现象,它的题材虽是宗教,但根子还是生活化的。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宗教艺术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直到无神论和世俗艺术的急剧发展,才形成现在多元化的艺术时代。

    我就想:在浩瀚的酒文化长河中,如能用长卷的形式将酒文化最富代表性的典故展现出来,捋其脉络,显其华彩,也可让其系统化、系列化。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作者思想深刻而自然的流露,同时给观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南》:2003年,你创作了一幅高约1米、长38米,表现有关酒的典故传说的《酒香千秋》国画长卷,在艺术界和酒业界引起轰动,《南方日报》还撰文评述,高度赞赏。当时创作的动因是什么?
    潘:酒文化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举凡国家庆典,祭祖敬神,武士出征壮行,得胜凯旋庆功,民间婚嫁喜丧,迎来送往都离不开酒,所谓无酒不成宴。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与宗教也有很大的关联。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酒肆的形象,虽然表现酒题材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但都相对独立,互无关联。我就想:在浩瀚的酒文化长河中,如能用长卷的形式将酒文化最富代表性的典故展现出来,捋其脉络,显其华彩,也可让其系统化、系列化。于是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酒文化的资料和素材,深入其中,才觉酒文化源远流长,可表现的内容数不胜数,但我也只能择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描绘。譬如:霸王酒列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赵王杯酒释兵权等等。
    长卷画成,即被藏家收藏。现正重新加工,去粗取精,吸收各方意见,作新的版本创作。
    《南》:上世纪年代70至80年代,中国美术界流行主题性绘画之风,那时期也是你创作的旺盛性。最近看你创作表现宋庆龄倡导和平的主题性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你怎么看主题性绘画创作?
    潘:主题性绘画属于一种大型而严谨的创作类型,它必须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内涵,不能是仅仅停留在娴熟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上。正是由于其高难度使许多画家望而却步,一幅优秀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应该是融汇了诸多艺术要素和完备的表现形式及思想性,譬如:著名女画家周思聪在1979年绘制的国画《人民和总理》,让我咀嚼回味至今。当年我在中国美术馆见到此画时的心情现在都难以形容,那时我正年富力强,踌躇满志地想在画界干出一番事业,兴高采烈地进入馆内,看了此画后垂头丧气地就出来了,觉得她画得太好了,堪称完美啊,心想我这辈子要达到这个高度太难了。
    现在的画家对主题性创作远没有过去画家的热情高,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中出现过很多让人不能忘怀的杰作,像蒋兆和的《流民图》、王式廓的《血衣》、徐悲鸿的《九方皋》、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等等。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作者思想深刻而自然的流露,同时给观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南》:你最崇拜的画家是谁?你的作品受谁的影响较多?
    潘:每一个时期,我的崇拜对象都会不一样,早期画连环画主要是用线条来表现,那时候很喜欢清代画家任伯年,也临摹过他的许多作品。近二十年来,我开始在水墨人物画上下功夫,对刘国辉的作品也比较心仪,可能是我们的画路相对靠得近一些。画水墨人物能很快进入状态,得益于过去对线条和墨色的长期研究。可以说,没有以前的积累,就没有我现在的得心应手。

    只有“传神写照”才能使人的精神在画面上得以显现,也是绘画艺术精要的根本所在。对于神韵的感知,确实是一种微妙难言的体悟。
    《南》:观你的国画作品,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脱有致,有般礴气概。中国山水画讲“气韵”,但人物画在形备的前提下,更讲“神韵”。你是如何理解神韵的?
    潘:晋朝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几年都不画眼睛,别人问为什么,他说:“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的话表明绘画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简单的求“形似”,只有“传神写照”才能使人的精神在画面上得以显现,也是绘画艺术精要的根本所在。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周思聪,她的画打动我的,正是人物的传神之处。将周总理的形象画像,很多画家都能做到,但在特定环境下,周总理对人民的关切之意和悲悯之情,用形象传达出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石鲁的《转战陕北》通过远山中的一个背影,就将毛主席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齐白石说作画:“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似与不似”就是传神之处,也是其神韵所在。但“神韵”在某些时候是只能意会而无以言表的,李泽厚说“神”是:“精极而为灵者也。”对于神韵的感知,确实是一种微妙难言的体悟。
    《南》:徐谓曾自许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而中国文人画家更崇尚以书入画的高书重笔之道。在欣赏你的国画作品时,感觉你的书法也是笔格遒劲,纵横中度,自成大象。你对以书入画怎么看?
    潘:作为国画家是必须要做好书法这门功课的,最好是每天写,我们现在也还没有做到。由于中国画的毛笔、墨水、宣纸等特殊的材质决定其绘画方式和技巧,比如:浓淡、干湿、粗细、轻重缓急,而书法是最能练成这些功夫的。对笔墨的掌握又决非一时之功,这是一个技巧逐渐积累的过程。作为画家,随着把握笔墨能力的提高,就要开始追求线条的质感和空间感,而书法的构成元素与绘画有很多是相通的,比如说线条、墨感、形体、布局、谋篇等等。绘画与书法又同是强调主体内心生活,都属于表现主义的范畴。
    八大山人就是以书入画的典范。在他的画中,你能明显地察觉到书法艺术的形体特征,他的独特性就是艺术地将两者之间的构成方式和精神内涵予以融合,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灵感知。
    《南》:你和程老师虽同是研究国画,但一个画写意,一个画工笔,在创作中你们互相有影响吗?
    潘:当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很多东西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不用说画画了。画写意的人容易将画画得粗疏、空泛和造型不准,远视而不能近观,而工笔画的细腻和严谨就值得借鉴。可工笔画的太过细腻又容易板结和不够灵动,所以双方的相互借鉴是很自然的。但为了各自的艺术观念和追求,相互抵触和不服气也时有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算得上是大陆的文化使者了。真正能否沉下心来作画,完全是自身心态使然。还是要将人物画进行到底。
    《南》:开头我们说到在台湾举办画展,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盛况和让你难忘的事情吗?
    潘:当时是应台湾中华艺文交流协会的邀请赴台展览,地点在国父纪念馆,历时五天。那时我们是首次出境办展,但展出后效果非常好,除多幅作品被国父纪念馆收藏后,其余画作全被藏家和有关机构收藏。其间还被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邀请到他的阳明山庄做客,并赠送给我们一幅书法作品。此行我们还在组织者的陪同下到台中、新竹、埔里等地考察,并和当地的画家们进行座谈和交流。由于双方相处得都很愉快,于是达成了再次赴台的意向。
    正是因为画展的成功,台湾达利艺术中心与我们签订三年的代理合约,所以三年后我们才在台湾再次办展,地点在台北市立图书馆展厅及台北市议会艺廊,期间我们还为台湾地震灾区义赈,并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算得上是大陆的文化使者了。
    《南》:你们入穗定居也有十多年了,但一直是深居简出,身处闹市埋头绘画,不事宣扬。就像你们的画室环境,具备一种清、雅之气,有了尘外风致, 画也就自然雅了。当然,这与你本身的“士气”有关,能否谈谈你的静观物我、息心养性之道?
    潘: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如果因为图清净,避开尘世躲到郊野去画画,倒是大可不必。那只是小隐而已,真正的大隐是在繁华的集市。陶渊明有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真正能否沉下心来作画,完全是自身心态使然。
    《南》:创作态度也是区分画家和画工的关键,“以画为乐”、“以画为寄”是你们一直以来提倡的游戏精神和作画态度。在当今活跃的书画市场大环境中,尤为难得,对于市场经济和执艺的矛盾,你怎么看?
    潘:我们刚到广州之时,对市场很陌生,有画商找上门来,拿出名家的作品让我们来仿画,说是相信我们的功力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但被我婉言拒绝了。当时我们也很需要钱,再说仿画的报酬也不低,但它超出了我们做人为艺的底限。我们已年逾花甲,古稀在望,对于物质的要求并不高,更何况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规律,有着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艺术追求,对于金钱和物质恐怕也得顺其自然才行。




《南》: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艺术的感悟?
    潘:多读书、多动脑、多动手。
    《南》:今后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潘:还是要将人物画进行到底,作为酒文化《酒香千秋》的姊妹篇,准备画一组有关茶文化的作品:《茶馨万代》,已经收集了不少资料,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题材。




佛山武术登上邮册

  2008-06-23


图为十八般武艺的邮票。


《中国武术》邮册明日北京首发,内有佛山获武术之城专版
  限量版《中国武术》邮册将在北京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首发,邮册将突出佛山武术内涵,将佛山武术向全国传播。昨日,主编之一的广东李小龙研究会副会长黄德超向记者提前揭秘该邮册内容。   珍贵资料首次披露
  《中国武术》邮册由中国武术协会监制,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7200本。黄德超说,1936年中国武术在柏林奥运会上表演,今年武术被列为奥运项目,相隔72年,故发行7200本;邮册上将详细介绍当时中国武术队在柏林奥运会表演的情况,还有当时参加表演的队员,如现在台湾的武术名家傅淑云。
  同时由知名画家潘直亮所绘的古人持十八般武艺图也制成邮票,让武术爱好者了解何谓“十八般武艺”。“毛主席打沙包、周恩来观看武术表演图片也将首次亮相。”
  凸显佛山元素
  “作为3个主编之一,我也有一点私心,这套邮册中凸显一些佛山元素。”黄德超说,邮册中专门为佛山获得武术之城设一专版,里面有4张照片表现武术之城的图片,分别是佛山市长陈云贤从中国武协主席王筱麟手中接过“武术之城”的牌匾、李小龙的亲人参加2004年佛山武术文化节、2006年顺德李小龙纪念馆奠基、众多外国人在佛山习武。“武术之城不少,但别的城市只有一个名字,佛山却有4张图片。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佛山武术。”
  另外,邮册列出了唐以来的武状元名单,其中顺德龙江人朱可贞名列其中,他也是佛山唯一一位武状元。邮册还以电影胶片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近、当代武术名人,佛山有多位武术家入选,有甘家康、薛棉本、罗强、李铭清、梁旭辉、陈国基、谭焕标、杜睿、梁小葵等。“邮册封面是7个当代武术名家以不同造型表现功夫,中间那位就是佛山魅力大使杜睿。”
  随邮册发行的还有李小龙个性化邮票及由国际知名的雕塑家曹崇恩和国学大师饶宗颐合作的李小龙2008尊陶、铜像,其中1000尊陶像由佛山陶塑大师刘泽棉工作室烧制。这些陶像高40厘米,是李小龙手持双截棍的形象。“石湾陶瓷天下有名,在佛山石湾烧制顺德功夫巨星李小龙像,意义非凡。”




酒虫睡了 酒神醒了





  ——小记《酒香千秋》巨幅画卷作者潘直亮伉俪
  我要介绍的酒事名人,是一对艺术夫妻—潘直亮、程惠钊伉俪。
  2002年12月14日,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成立六周年庆典暨首届国际名家书画作品大赛活动在中国的重镇虎门举行。笔者是在参加这次盛典时结识潘、程夫妇的。因为,这次作品大赛中,最受青睐的获奖作品,便是直亮先生的《酒香千秋》巨幅画卷(长38米,高1米)和惠钊老师的《三十三观音图》。展后,有关人士收藏了《酒香千秋》画卷。
  一
  这对伉俪都是湖北人氏。他们不嗜烟酒,生活节俭。65岁的潘先生,曾任中国美协湖北分会第四、五届理事,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市画院院长等职务。64岁的程老师,是中国书画研究院二级画师,上个世纪80年代就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曾任孝感市政协常委、市电影美术研究会会长等职。退休后,这对艺术夫妻比翼南飞,于1996年定居广州,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画家生涯。近些年,他们联袂到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和祖国大陆一些大城市办画展,作品曾获美国“第三届国际书画金鹅奖”、韩国“韩中优秀作家选拔交流展”、台湾“纪念孔子诞辰书画大展”的特别金奖、铜奖等奖项。日本村上美术馆、比利时王国皇家历史美术博物馆、澳洲东方美术馆等,都收藏有他们的作品。

孝感市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2007年12月26日,孝感市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职院行政大楼会议室隆重召开。孝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启明、湖北职院副院长万由祥、孝感市文联主席曾忠安、市文联副主席刘碧峰、田寿永、钟和平,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唐海生、文艺科科长刘辉、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科科长宋汉波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市文联副主席刘碧峰主持。

   
湖北职院副院长万由祥致欢迎辞。孝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白刚代表兄弟协会致祝辞。会议听取、审议并通过了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彭方代表第三届主席团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了市美术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和理事会。潘直亮当选市美协名誉主席;彭方当选市美协会主席;张笑勇、张勇当选为常务副主席;张长明、张文斌、陈军、吴何清、吴建武、罗赤军、高玉清、樊建文当选为副主席;张长明兼任秘书长;吕维平、何波、徐庆雄、曹汝发、黄明珠、管季超当选为副秘书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向大会发来贺信。










海峡两岸书画家首度在台联展
www.XINHUANET.com  2004年07月07日 10:56:37  来源:中国台湾网
    据台湾媒体报道,由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协会举办的“新世纪海峡两岸书画名家邀请展”,即日起在台北中正纪念堂瑞元厅展出,展期到七月十四日,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的一百一十九件书画作品,首度联合在台展出。     此次的书画作品搜罗台湾书画名家李奇茂、历史博物馆馆长黄光南的水墨画,以及书法家刘炳南、张炳煌、薛平南、杜忠诰等名家作品,大陆地区的参展名家则有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刘益之、柳州书画院长陈惠琪、石涛艺术学会副会长李宁华以及张培华、潘直亮、吴学斌等大陆艺文界人士赴台参展,协会也将于八月二日组团到郑州与吉林参加大陆的画展开幕典礼,提升两岸书画艺术水准。     据报道,此次展览共展出一百一十九件两岸书画作品,也是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协会首度举办两岸名家联展。书画名家李奇茂致词时表示,艺文界希望能将艺术推广到海峡两岸,促使两岸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与人生,并让美深植在每个人心中,是协会此次举办两岸名家联展的主要原因。(娟子)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35:40 | 只看该作者
何家英访谈:画家还是要靠画说话
文章来源: 四川美术网
作为中国书画界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青年才俊,何家英在2008年12月12日举行的中国美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日前,记者在天津美院采访了刚刚从北京回来的何家英先生。
1980年,也就是何家英先生刚从天津美院毕业时,他的作品就获得了全国大奖,可谓“年少成名”,经过近30年的奋斗,他已成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佼佼者。不过,何家英先生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沉稳、低调,提到此次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他很淡然,觉得作为画家,还是要靠画来说话。
记者:此次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您有何感受?
何家英:画家还是要靠画来说话的,至于担任何种职务,我并不会看得过重。此次当选,除了大家的厚爱与支持,也是对我30年来努力的一种认可。当然会很高兴,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我1980年毕业就获得了全国大奖;1986年就加入了中国美协,美协对我有知遇之恩。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会记在心中,但不会飘飘然,只是感觉责任更重了,我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同时,这对天津书画界也是种肯定,其重要性远远大于我个人的当选,对带动天津美术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记者:从当初的上山下乡,到进入天津美院学习,然后一举成名,再到成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是何原因让您有了这样的成就呢?
何家英:我是1977年进入天津美院的,可以说我从艺至今也是伴随了改革开放30年,很多客观因素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主观因素则是我付出了辛苦,耐得住寂寞。有一阶段,中国美术界更关注西方绘画,而从事中国传统绘画的人不容易被发现。幸运的是,我坚守下来了。
记者:您的画以女性题材居多,尤其是获奖的作品。女性绘画题材并不新鲜,问题是您觉得应当将其作为文化主体,还是作为文化“宠物”呢?这似乎也是业界争论的一个问题。
何家英:我的画偏重于描绘女性,这种题材很难画,因为很容易让人堕入一种思维定式,把女性题材当“美女图”来看。在创作中,对低俗的艺术倾向应当抵制,它涉及女性的人格尊严,更反映出画家审美价值观的取向。以男性文化为本位,将女性视为“花瓶”,这当然不可取。对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现才是画家的责任。通过对具有时代特点、个性特征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刻画,使她们发现和确立自身价值,作为文化主体进入审美领域,才是其美学意义所在。在表现女性美时,我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内在美感,通过对其心灵自然流露出的纯真、朴实、善良,表现出一种人格上的气质美以及精神上的大美。
记者:除了工笔人物画,您近年来更多地画一些写意人物画。
何家英: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因为我已从熟练地把握人物形象,上升到对人物精神特质的意向表达上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和视力已经不允许我有更多的“精耕细作”。我现在的视力是远视加散光,画一幅画往往需要准备两副眼镜——远视镜、老花镜。
记者:您的画在市场上受热捧,您觉得在市场经济下,作为一名画家是要金钱,还是要艺术呢?
何家英:我希望能做到双赢,如果我说画家应该只追求艺术而不考虑市场价值是不现实的,因为不能饿着肚子空谈艺术。但仅仅为了钱,那不会有何艺术性可言,也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呢?画要雅俗共赏、韵味绵长,那样不仅能得到业内的认可,也会吸引观众,然后才会取得良好的商业效果。
记者:您一直很低调,这是性格使然,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何家英:性格中的东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是心态,我也承认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不足以欣喜。在我前面,有众多前辈师长,他们的造诣我还远达不到;在后面,一大批人才不断涌出,我也不能固步自封,满足现有的状态啊。另外,书画艺术讲究心境,浮躁张扬不可能成大事。我不觉得自己是低调,我只是保持自己应有的态度,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对待艺术。
记者:您前面提到,在诸多工作之余还要抓好个人的艺术创作。那么,您期望在艺术上达到何种高度呢?
何家英: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不去考虑能达到何种高度,只是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37:45 | 只看该作者
[访谈]画家访谈:傅二石山水画重在精神  
来源:CCTV.com  

  
画家访谈:傅二石山水画重在精神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38:25 | 只看该作者
主持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网友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常婷,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这位是著名画家傅抱石的儿子傅二石先生,傅先生您好,跟网友打声招呼。
    傅二石: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很多网友都熟悉傅抱石先生,傅二石先生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您能不能给我们聊一聊您对于继承和创新的您自己的想法?
    傅二石:可以,可以。我是出生在一个画家的家庭,所以很小接触的环境氛围中充满了中国画,充满了艺术,所以对我来讲,别的孩子们可能接触不到的事情,我从小每天要看到,看到我父亲研墨、画画,而且怎么画,画什么样的画。到我稍微懂事以后,我父亲就要培养我的艺术兴趣,他给我一些初级的学习参考书,比如说我父亲到日本留学带回来的适合于初学做参考用的,我记得有一本叫《梅岭画剑》,教给你怎么用毛笔,所以我很小就用毛笔作画。我父亲画的是他风格的画,我们小时候不能理解,但是我们很快就会被他的绘画吸引住,我们也开始逐渐理解父亲的绘画特点是什么,中国画是怎么回事。总之,我们家里面,我是排行老二,我还有一个兄长叫傅小石,他今年都快80了,我75,还有几个妹妹,我们大家都是爱好画,跟家庭的影响直接有关。我父亲也是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我们,他是很开明的。据说有的画家,有的家庭父亲干什么,他叫儿子一定要跟他学,我父亲不是那样的,他一点不那样子霸道,他尊重我们每个孩子们自己的选择,但是我们六兄妹,我以下还有四个妹妹,自我选择的结果好像都是画画。
    主持人:其实还是受您父亲的影响。
    傅二石:对,这是一定的。就好像有的木匠的儿子学木匠,医生的儿子做医生那样,是一样的情况。像我就是因为很小,我们生活的地方在乡村,因为那时候是抗战,抗战的时候我们在重庆,算是重庆市的范围,可是我3岁的时候跟着家里逃难到了四川,就在重庆附近一个乡村里面租了一个房子,很简陋的一个房子,我们就在那生活了8年,抗战结束了,我们才离开那。在这个期间,我的童年就是在那度过的,所以我的回忆,环境就是农村的环境,但是那个环境对我父亲来讲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那旁边有高山,有田野,有河流,它经常在那活动,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当中,他的绘画著名的一些作品都跟家乡的环境直接有关。
    主持人:最重要的是四川有雨,因为我知道傅抱石先生擅长画雨。
    傅二石:你好像知道得挺多,我父亲是最有名的画雨的画家,他有三项纪录,这是我讲的,我的总结,一个是他喜欢画雨景,画带雨的风景。第二就是他画的雨的作品在所有画家当中,我没有统计,我估计,没有任何一个别的画家像我父亲那样画那么多,你要我介绍,我就可以讲出很多很多,可以讲出几十幅画的名字来,都是带雨字的,比如《萧萧默雨》、《暴雨归舟》、《风雨归木》,都是他的雨景,很有名的作品。第二,他画雨很擅长,他的技巧绝对没有办法和别人比较,我认为他是最擅长画雨的,技法上也有很多自己的创造,这些都影响了我。包括他爱画雨景也影响了我,我自己的画中有不少也是画雨的。
    主持人:我知道您除了爱画雨之外,您还擅长画云,为什么喜欢画云,因为在我们看来,云好像是一个特别抽象的物体,怎么把它在画中表现出来?
    傅二石:对一个画家来讲,他不会问我这个问题,因为国画中,山水画中几乎每张都有云,因为纸张不涂颜色的时候,不需要表现任何的颜色、形状,你不画的时候,是没有云彩的感觉的,要把它变成云,要画别的景物,这些景物要和云有关系,这个关系是千变万化的。我在逐渐的爱好画山水画之后,我就注意到,就观察自然,大自然,走到哪,我到山里面,云彩是看不见的,但是和其他景物一结合,你就会体会到云彩的奥妙,有很浓厚的云,也有很残破的云,都有,各种各样的云,它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敬献,画面上要具体表现出来就要有一套办法,首先胸中要有画,要有山,云也是很重要的,云的特点,变化的规律,这些东西我画了几十年了,我觉得还不够,每次比方到黄山,我们离黄山近,我家在南京,我去了很多次黄山,每到黄山,我都要接受教育,接受云的教育。大家都说到黄山看云海,黄山的云海很壮观,我的体会更深。
    主持人:你每次看都能看出不同的云来。
    傅二石:没错。每次只要是天气骤变的时候,或者万里无云,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们往往不是画这样的山水,总是要带云,山里总是有云,当云出现的时候,它就影响到其他东西,所有环境都受云的影响。比如平常看得见的,忽然看不见了,这个山本来是什么都看不见,但忽然间露出一个山峰,这个都是山里面常见的事情。我们就特别关心这种变化。我常常一个人在山里面下雨了,别人都躲雨的时候,我们不敢躲雨,我们要看,看晴天变雨天的时候,云彩的变化是特别精彩、特别丰富。从云彩里面得到无数的灵感,自然的灵感。有些我自己比较满意的画都是以云为主题的,云是老画不厌,永远画不厌。
    主持人:千变万化。
    傅二石:对。
    主持人:傅老师,我知道有一段时间,外界对您的评价是您的画跟您父亲的画很像,但您什么时候意识到有问题了,要有创新了?
    傅二石:别人不一定遇到这个问题,但在我来讲,几十年当中,学画的过程,遇到的一个摆脱不了的问题。而且别人老向我提这个问题,你父亲很有名,画得很好,你也学画,你也拿出毛笔来,想画山山水水,你跟你父亲保持什么关系呢?最简单的是他怎么画,我就跟着他学,他教过我,我就跟着他学,他怎么画我也怎么画,这样也可以过一辈子,也可以当画家,名画家,都可以当的,画出来也有人要,因为很多人喜欢我父亲的画,看到我的画像我父亲的,他就很喜欢,就要了。但是从我来讲,我父亲教育我们,防止我们走这条简单的模仿、效仿你最佩服的人,包括你父亲。你一路跟他学,学到最后,你跟他一样,最多中国增加一个傅抱石,好像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应该是有自己的个性的,有自己的艺术价值的这样一个画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画了好多。因为受父亲影响很强烈,他不要求我们模仿他,我父亲不要求我们每笔都照着他那样的来,他要求我们从古代的绘画当中吸取最优秀的东西,我们古代山水画一千多年,从五代开始,唐宋元明清,这么多朝代以来,出了很多大艺术家,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作品,王维等,这些画家都留下了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品非常令人钦佩,令全世界钦佩,现在全世界都很看重我们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遗产,那是非常著名的,博物馆要有那么一个东西就是它的宝贝,一定是它的宝贝。我父亲就要求我们学习这些古代大师的技巧,要把他们的技巧真正掌握到,变成你自己的技巧。当然你不可能完全重复古人的办法,但是从他那能学到一些你以后能用得上的技巧,那就是你最大的收获。我父亲从小鼓励我学一学,临摹古画,我画了很多,每临摹一张,他都要仔细要求,哪个地方摹得好,哪个地方摹得不好。他要求是当你学习一个古人,佩服一个古人,你就要把他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如果是你临摹了多少遍,还是掌握不了他的精华的技巧,那你就算没有什么收获。所以我们小时候下工夫都下在这上面,他从来没有叫我临摹他自己的画。但我们受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走自己的路,在他的这种方针下,我们也是一种压力,他要求我们学好古人,又要求我们在绘画当中要把古人的办法和我们现实当中结合起来,最后你是怎么画,形成什么样的风格,那是以后的事情,不是很早就能解决的,不能提前解决,不能,必须要水到渠成,这个时候你的修养、你的技法、你的姿势、你的见解、你的眼界都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你可能形成一个自己的面貌。这就是我的奋斗目标,我就花了好多好多时间,因为每当开画展,人家来看,这个厉害,傅抱石的儿子,画的很有傅抱石的味道,很像傅抱石。一开始这样的表扬我很高兴,后来就不高兴了,因为我到国外转了转,发现外国人最重视的就是个人的个性,他要求你有个性,你如果没有个性,他就不承认你是艺术家。你模仿某人,不管是什么人,就算是你父亲,你模仿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模仿。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著名的山水画家 傅二石先生
    主持人: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就在这里。
    傅二石:艺术是很神妙、很奥妙的,它的存在和创造直接要相联系,个性要直接相联系。我父亲怎么出名的,怎么成为一个影响那么大的画家呢?他就是信奉四个大字,齐命唯新,古代汉书里有这四个字,古人不是讲画画,是要以创新为生活目标,打破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这是一个信条,这个字经常在他的画上能看到,是他艺术的信条,这个信条是他成功最基本的一个基础,没有这个,他学古人,学古人的很多,可以画得很好、很熟练,你也可以成为名画家,但是要想再提高一步,成为一个有独立风格的,个人有创造的这样的画家就不可能。所以说,我父亲的这些信条对我们影响也很大。但我父亲还有一个章叫往往醉后,那是他喝酒的习惯,他是有这么一个习惯。但是画面上的字,这个章叫往往醉后,不是经常,全部百分之百,经常喝了酒以后,画出这幅画来的,才画出这个效果来的,这个不算是他的信条,算是我父亲的一大特点,到了我这里,就不去学这个了,有副作用,因为我父亲过世太早,还不到61就过世了,这个情况在现在来讲,61称老画家都有点勉强,但我父亲活到那个时候就结束生命了。所以说这也是他好喝酒的副作用。
    主持人:所以您画画的时候不往往醉后。
    傅二石:也有很多人研究傅抱石喝酒对他的画有什么作用?从故宫开始,70年代我母亲到那捐了几十幅画给故宫,他们发现有的画盖的有往往醉后,专家就到南京请教我们,我妈告诉他们,一般地说,他比较得意了,画得比较顺手了,画出来效果他觉得满意的,可能盖这个章的机会就多了,就盖这个章。如果说是应酬的,也有那种画,就不一定盖了,不会盖了,说明他的一种心态,我父亲的心态,把酒加进去,画家要有心态。说傅抱石一种庄子倡导的逍遥心态,的确这个也是讲得有道理的,我父亲画画,他不拘方法,还有绘画观念,都是打破老一套,从古代以来的束缚,包括毛笔,他有很大胆的创造,说明他的心态是非常自由的,这一点是可以学的,我也学到一点,不是用酒来画。画画要尊重古人,尊重传统,但是再尊重,也不能代替你的创造,不能代替你个性的发挥,这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想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要说出色的大师,当一个真正的够格的艺术家,一个画家,就必须具有创造主动性,下笔的时候就要有这个心智,不能每次都重复,重复古人,重复自己都是不对的,重复我父亲也是不对的。所以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绘画方法上、面貌上和父亲拉开一段距离,以前有人说我画的和父亲很像,这样表扬我,夸奖我,但是这样的话我听了不高兴,想办法不要当这样的画家,要做我自己。傅二石他有自己的办法,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有自己的风格,这个我说实话,我是花了太多的时间过渡,我现在的作品他们一般不再会说和傅抱石雷同,不会说他临摹傅抱石,现在不会,因为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曾经有那个阶段。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山水画中要有笔、有墨、有景,但也要有我,这个我是不是指的自我?
    傅二石:我是指个性,要和别人不同,这是你的画,别人通过你的笔墨就能认出来,看出你的个性来,写文章是文如其人,看到文章就知道你这个人是什么性格,什么修养,画其实也是这样,画如其人,这个话我看也能讲。只要看我父亲豪放的、奔放的,下笔如抖牛,风驰电掣,快速的,用力很大的笔法,你就会想到这个画家一定是一个豪放的画家,心中是豪放的,画的境界也大,用笔也泼辣。这个是画如其人,刚才我讲,从我父亲来说可以算一个例子。我就在这个上面不是强求的,我自己走的路是按我的条件走的,你说要我来表现一个酒仙的豪放,我表现不出来,因为我不是那样的人,我跟我父亲是两个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父亲和儿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艺术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我有好多我是学他,我是崇拜他,但是个人走的路是不同的,生活经历也是大不相同的,我经历到的东西,他以前没有经历过。所以我画的东西,包括画雨,你看完我的作品,我画的很多雨景,和傅抱石的,和我父亲的摆在一起的时候,区别还是很大的,这不是有意识的,故意拉开距离,这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习惯。
    主持人:傅老师,咱们说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包括现在在学习山水画的年轻人,他们可能经常要去临摹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常常就会形成跟您的情况一样,跟这个人画的一样,您当时是怎么摆脱父亲的影响,画出自己的风格来的,给他们一些建议?
    傅二石:说起来,每一个大师,包括我父亲在内,都有很多叫粉丝,现在最时髦的称呼叫粉丝,这些粉丝们他崇拜某人,像电视经常有学刘德华,学得好像好像,这种学法没有意义,电视做这种节目可能有它的意义,在绘画上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就拿我父亲来讲,他的画很有风格,又很值钱,在拍卖场上价位特高,所以就有不是一个两个社会上的,海内外都有一批人,专门模仿他的风格,我不赞成这种,所以我就不这样做。所以他们说,你画的好像你父亲,他们有人夸奖我的时候,我说比我像得多得很,我给你举一些例子,他们亦步亦趋地去临摹。有时候拿一张画来讲,他模仿20遍,结果会像,但我认为那不是艺术创作,那个跟艺术创作就没有关系,可以说是两码事。那一时候模仿秀,模仿得再像,你的本事只是模仿,跟艺术创作的本质,好像不发生关系,艺术创作是画家要表达自己的,用毛笔,用形象,来描绘、吐露自己的心声、自己的感觉,自己某种强烈的感受,在自然当中,或者社会当中得来这种感受,就用毛笔来表现。像《八大山人》,画那个鸟,画一个眼球,歪歪斜斜的,那都是他思想心情的表达,心态的表露,不是随便画的。所以画家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他的作品,光说像某人是没有用的。
    主持人:因为一千个人去看黄山的云,有一千个不同的感受,所以出来的画应该是不一样的。
    傅二石:完全对。黄山出了一本这么厚的画册,历代画家画黄山,那是从古到今,到刘海硕都有,就是一座山,那座山虽然说历史算下来有几百年,几百年这个山没有多大变化,我觉得这个山就是多了几个房子,多了几个宾馆,山还是那个原样,可是那些所有的历代画家,从明朝、清朝,石涛到刘海硕,画的不一样,差别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在山里面,人跟人之间的感受,画家跟画家之间的感受是有很大差异的,这里面不光有自然的特征,有自然的状态,还有他的个人心态。
    主持人:跟他的阅历、性格都有关系。
    傅二石:对,和他的心情都有关系。加在一起,就不可能重复,你看同一座山,画出来可以说很不相同。所以我也常画黄山,我喜欢黄山,但我摆开那本书,翻翻,怎么古人画的跟我画的都不一样,我自己不感到奇怪,我觉得是正常现象。我以后,一百年以后,还会有画家去画黄山,他也会画得跟我们都不一样。画家的作品不仅仅是跟照相样的表达自然形态、自然状态,这里面有更多的心理上的东西,所以作品为什么一到画,有的画可以卖得很贵,花几千万,上亿去买一张画,就因为这张画画的东西不一定很像,也许你到那去看,不太像那个山,这都不影响这个画的艺术价值。一到艺术两个字,它就把人和自然,就山水画来讲,合二为一,人不仅仅要想到一座山多么高,多么大,他要想到你为什么要画它,你画它要表达什么感情,要把这个都加进去。所以艺术是比较复杂的东西,有的人把它简单化了,我画的像某个大师,应该很好了,应该大家承认我了,这就错了。年轻人应该广泛的把自己的修养条件创造好,然后再谈风格、谈个性,个性两个字早谈是没用的,你是什么个性,你自己讲的是不算数的,你是怎么表现的,你的为人怎么样,别人会观察,会看出来。包括你的画,你的画是一种开放性的,你就不要去画工笔的,很多女孩喜欢工笔。我觉得个性它很自然地会流露在你的画面上,这一点不用担心,不用愁你没有风格,不用愁,真有才的人总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修养,什么都在画面上,是这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00 , Processed in 0.12444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