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揭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9 09:4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揭晓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在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框架中稳步开展,在以应用为导向,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突破有、案例在,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还是自下而上的“摸着石头过河”,点滴的改革与创新在信息化尚未成星火燎原之势的教育领域更是弥足珍贵。我们深知,改革必须攻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具体要求。因此,改革创新依然是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词。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在新年伊始,本刊特联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教育技术学科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发布2013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以期用铅字记录下中国教育信息化在过去一年的点滴进程。——编者
  ■周伟涛
  1. 建立全国统一学籍信息管理制度
  中小学生“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2013年9月1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中小学生学籍号与身份证绑定,一人一号,终身不变。年底,覆盖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统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14320万学生数据进入全国系统并经过审核。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享受资助信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学籍“终身制”将有力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乱象,电子学籍系统通过全国联网实现对全国中小学学生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监管,有助于解决高考移民、跨区择校等问题,推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小学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2. 建设全国教职工管理信息系统
  教职工基础信息“一人一号”入库
  2013年9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全国教职工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全国教职工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帷幕。此次信息采集涉及全国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师和职工的个体信息,数据量庞大,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开创性工作,是建设全国教职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建设全国教职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职工基本信息入库,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教职工动态数据,对于提高教师工作服务水平、支撑教师工作科学决策、规范教师管理、加强教育监管、针对性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到2013年底,全国1713万教职工数据已上传入库。数据质量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线,教职工基础信息入库建立了数据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遵循数据录入、审核、报送的流程规定,做到“谁填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确保责任到人,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
  3. 6000万师生同听太空授课
  远程教育遥及太空
  2013年6月20日,在距离地面300公里的“天宫一号”里,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为全国学生授课,共同完成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利用航天飞行开展科普教育。放飞科学梦,追逐中国梦,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感受了科学的魅力。“天宫一号”与地面的音视频信号传送“网速”达到2兆左右,图像质量达到了DVD水平。本次太空授课创全世界太空授课时长之最、受众人数之最、图像传输高清晰之最。
  4. 启动教育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提高教育战线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
  2013年6月2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正式开班。管理干部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工作的启动与实施,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没有领导干部教育信息化的高认识,就不可能有科学、有效、得力的教育信息化行动。教育部启动全国县级以上教育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国县级以上教育局长进行一轮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战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刻认识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核心理念和思路,深入了解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深刻领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工作目标、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和举措,更新工作理念,坚定信心,切实提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通过真抓实干加巧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并切实取得实效。
  5. 启动“提升工程”
  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2013年10月作出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简称“提升工程”)。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提升工程”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问题,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专业自主发展。提升工程的核心是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
  6.  “慕课”引发技术变革教育新热潮
  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开网络公开课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首选热词,带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冲击波,它与翻转课堂、微课程一起成为引发教育观念变化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也纷纷加入“慕课”。2013年9月23日,北京大学首批大规模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在edX平台开课,面向全球免费开放,首批4门课程开课后即受到国内外学生的追捧。这是中国内地高校首次在全球网络公开课平台开课,也是在线课程在我国高校课堂的首次应用。随后,清华大学正式推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成为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慕课热潮也波及中学,全国20余所高中联手创建C20慕课联盟在线公共课,旨在推动中国高中开发大规模在线公开微视频课程,促进“翻转课堂”的实施,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7. 虚拟仿真实验提升到国家关注层面
  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具特色
  2013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文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遴选,计划分年度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高等教育司希望在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情况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并且充分体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内容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系。
  8. 举办全国教育信息化竞赛、现场观摩和展示
  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部举办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集中组织观摩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新型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生动展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以及在课堂教学主战场中常态化应用,特别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创新方面的探索成果。
  中央电化教育馆将持续十六届的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更名为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赋予其新的内涵,给信息化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将起于2012年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进一步完善,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名片,大大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与有关协会联合主办全国微课程大赛,旨在搭建展示交流和推广微课程应用平台,提高一线师生的微课程制作能力,推进我国微课程资源建设。
  9.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
  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织进一步优化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成立的第一个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这种革命性影响的关键是对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的影响。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在教育部领导下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更好地以信息化引领职教现代化。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委员会。如此更名意义重大,因为技术变革教育不仅仅在技术层面开展,更多地是在方法层面上进行。此次更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挥该专业及其培养的专业化人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10.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上线
  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公布
  2013年6月26日,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正式通过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首批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上线是一个开端、一次契机,将全面带动更多高校积极加入优质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工作,逐步实现“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5000门资源共享课向公众开放的目标。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后的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不仅有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还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公布立项,这批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立项,对于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2:08:45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改发展:优质资源跨越万水千山   作者:黄蔚  
优质资源跨越万水千山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不久前在哈尔滨香滨小学举办的全国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上,来自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人士到场观摩。图为哈尔滨香滨小学学生在展示使用的教学平板电脑。(资料图片)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不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已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一批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 
  孩子们等不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奠基础
  地处我国西南的贵州省贫困面大,财政困难,城乡差距大,教育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省校园网和班级多媒体设备建设为例,预算经费高达50多亿元!如每年投入1亿元,需要用50年的时间才能建成。”贵州省教育厅领导表示,按照这样的发展进程,“教育等不起、孩子们等不起!” 
  近年来通过政府规划、企业建设、学校使用的机制,加大与电信运营企业的合作力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还不发达的省份,找到了快速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 
  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企业垫资建设,学校使用付费”的方式,由贵州电信出资,搭建贵州教育信息化新平台,建设全省教育业务承载专网,提供远程视频会议、教学资源、业务培训和办公自动化服务,铺设光纤至全省中小学,完成互联网接入(全省16416所中小学中8995所已接入互联网,其中光纤宽带接入学校4316所),并按相应的信息点标准完成校园网建设。 
  目前,全国与公共网络互联互通、“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骨干网络基本形成,全国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的比例已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58%,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学校的比例已达35%;高校校园网全面普及;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生机比已由2008年的19∶1提高到2012年的11∶1;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设多媒体教室160多万间,占教室总数的41%,50%以上的学校已实现至少拥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逐步改善。 
  一支粉笔一本书:从改善教育薄弱环节入手
  “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开嘴说一天”的“古老”教学方式,在中国的边远山区也正在得到改变。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使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2013年8月17日上午,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桃花沟教学点,55岁的刘兆明老师正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英语教学,“开学第一课”栏目组正拍摄刘老师的英语课堂…… 
  刘老师一句英文不会讲,却利用项目设备与资源,为3个年级、7名学生开出了国家规定的全部8门课程。这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带来的明显效应。 
  为提升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帮扶弱势群体、保障教育公平、缩小数字鸿沟,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2年底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数字资源接收播放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统一组织教学,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中央财政为此累计补助资金3.5亿元,各地落实项目配套资金2亿元。至2014年1月底,全国已完成项目设备招标和安装调试的教学点分别为5.78万个,占项目教学点总数的99%,其中5.12万个教学点全面应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开出国家规定课程,占88%。项目配套的1-3年级数字教育资源已通过网络和卫星两种方式同步播发。全国共培训教学点教师16.3万人次。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通过区域光纤网、卫星网,为云南、贵州、西藏、甘肃、山西、四川等省份的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142所学校近2万名学生提供同步课堂服务,使远端学校学生汉语、英语表达能力大大加强、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牵头组建的“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现已辐射全国31个省份、4257所加盟学校、69.8万实名注册的教师和学生,共建共享64137条优质资源。
  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众多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深入应用,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进一步凸显了能力、素质的培养,取得较好的成效。如哈尔滨市香滨小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基于数字教育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的教学模式等五种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学应用模式;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组织开发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和碎片资源,利用云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和网络教研;郑州市第二中学设立了1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试验班,建立了“移动自主学堂”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这些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扩展了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更加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力度,充分利用企业支持项目,通过网络远程培训、面授培训等方式,已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共700多万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增强。 
  信息化支撑能力增强:创造条件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信息化在教学、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个环节得以应用,改进了教育管理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初步构建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正在建设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数据中心,建成数据和系统集成的应用环境。在全国推行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学前教育、中小学学籍、教师管理、学生资助、学生体质健康等十几个业务信息系统正在稳步推进。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国1.5亿多名中小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并已于1月10日启动通过学籍系统办理跨省及省内异地转学工作。
  国家教育考试招生与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每年为涉及数千万人的高招、中招录取提供服务,成为招生“阳光工程”的关键支撑。高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每年约700万名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成为学生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支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家校互动,为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和中小学生安全提供服务。通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对学生学籍、教师、学校校舍等教育管理基本情况数据的实时准确掌握,并通过决策分析系统对数据的充分挖掘、分析,全面提高了教育管理和决策的精细化程度与科学化水平。(记者 黄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16 , Processed in 0.0687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