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一家人不知怎样宝贝才好。孩子渐渐长大了,可他从来都不会想到除了别人照顾他之外,他还需要关心别人。慢慢地,孩子有些习惯连我们自己也看不顺眼了。饭桌上,见到自己爱吃的菜,孩子就说:“我要吃!”爷爷、奶奶忙不迭地把那份菜直往他身边推,口里说:“你吃,多吃点,我们不吃了。”我们意识到孩子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想到别人,这样下去,他长大后会成什么样的人呢?
可是,细细想来,孩子的哪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与大人息息相关呢?我们不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最好吃的东西都留给孩子吗?我们不是自己每天早晨帮孩子打好洗脸水、挤好牙膏吗?看来,要想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大人必须在平时在每件小事上处处留心。
孩子喜欢听故事。一天,我有意找来一本图文结合的故事书,其中有“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我与孩子一边看图,一边读故事:黄香小小年纪就死了娘,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多病,九岁的黄香很体贴父亲。在严寒的冬天,他每天临睡前总是用体温焐热床,再让父亲睡下……孩子读过后,眨着眼睛,若有所思。没想到的是,这天晚上,孩子破天荒地为我搬好椅子,又为我盛好饭,拿好筷子。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我心想,孩子天性中都有向善的一面,关键是看大人怎样引导。
此后,我们更加有意识地引导他关心家人。他有什么好吃的,我们让他给爷爷、奶奶分一点,然后及时表扬;每当他为家人做一点小事,我们便大加赞赏;“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到了,让孩子为奶奶、妈妈亲手做一张贺卡。
这样做,还真有效果,孩子慢慢有了变化,开始懂得想到他人、关心他人了。现在,我们在外面给他买了什么好吃的,他都要给爷爷、奶奶留一些。一个星期天,只有孩子和爷爷在家。爷爷看报纸,不觉睡着了。孩子见了,便轻轻地拿来一床毯子替爷爷盖上。过后,乐得爷爷逢人便夸孙子孝顺。
孩子上学路较远,要坐公交车上学,每天都是爷爷接送。爷爷疼爱孙子,沉重的书包来回都由爷爷提着,孩子则轻松地跟在后面。一天,我对孩子说:“爷爷年纪大了,每天接送你,多辛苦,你应该自己背书包了。”现在,孩子每天都抢着要背书包。
去年夏天,孩子病了,我带他去儿科医院。公交车上人很多,我让孩子坐在我腿上。中途,上来了一位约摸70多岁,满头银发,矮矮胖胖的老太太。老人没有座位,站在那里很吃力。我对孩子说:“我们让老奶奶坐好不好?”孩子毫不迟疑地从我腿上跳下来,让老奶奶坐下。老人与我们同一站,下车时,我们又搀扶着老人下了车。下车后,老人感动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她说的是上海话,我们半懂不懂,意思大概是,这孩子真懂事,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孩子的变化让我深有感触:教育就存在于细微处,就在大人的举手投足间。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讲道理上,更需要在细微处引导他,让他有亲历的机会,有切身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