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表达本位:言语单元模块教学实施依据及策略作者:曾扬明
此文转载自《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2013年12期
表达本位:言语单元模块教学实施依据及策略 福建 曾扬明 表达本位,魅力在哪?这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不少老师认为“表达本位”课程取向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写作,把阅读课当作学写作的课,实际上这是一种对“表达本位”的误读。这就涉及以谁为取向的语文教学,笔者概括为两种态度: 一种是以文本为取向的教学。这种取向关注在文本,深度解读,以为解读越深,学生越能学到文字运用的技能。这种取向,或教师的解读代替了儿童的解读,或把语文教育权作了文学教育,把语文课上成的文学鉴赏课。这种取向,是“表达本位”的“基础”。 一种是以学生为取向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要让学生学习文字的运用能力。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懂得其表达的艺术,又要让学生把阅读所获转化为自己的文字。因此从表达的角度来阅读文本,这是表达本位的“核心”。 笔者提出“表达本位”的言语单元教学,在实践中感受到,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学科本质: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课程内容变了,教学形式也跟着变 曾经的课改初期,我们重在学生学习形式上的改革,不少所谓的课改实验区创造“模式”教学就是例证,如此浮躁,夸大了课堂形式的作用。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观念。然而,热闹的背后人们不得不思考学科特点,作为语文学科,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要警惕形式主义的崇拜。 1.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一个简单的哲学道理。特别是语文学科,同一内容在不同的语境或情境中,学的形式也会不一样。比如,我们要学生理解“焦躁不安”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它的教学形式应会有不同:如果内容上站在学生学习运用这个词,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用“焦躁不安”来说话,可以用合作讨论的形式体验词义;如果内容上定为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境,利用生本对话,在语境中理解人物。两种教学方式,没有说哪种是好的,哪种是不好的。这就意味道,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它的学习形式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过于注重一种“形式”,就成了模式化,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办事思维。 2.形式生成内容。 相反,形式也会生成内容。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发生与之想配的教学内容。如果以阅读为取向的教学,注重理解,其产生的教学内容就会靠近分析课文内容,因为只有分析,才容易达到理解的程度。相反,如果以表达为取向的教学,其产生的内容,就会针对儿童对文本的理解,再在理解进行自我表达,甚至表达会有自我创造。 二、课堂结构,整体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过去,我们采用问答式教学,分段讲解,从头到尾,直线发展。后来,我们从整体入手,分析课文的内容,目光盯在如何学好课文上。最近,我们又转为关注语言文字运用,从学习语言的规范运用到创造性地言语实践。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1.线型教学的弊端。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是开讲,一个段一个段地分析,然后小结课文特点。那种一维的“讲一听”模式,只适合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充其量只能培养一点听的能力和记笔记的能力,不可能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二维的“问一答”式的环状结构,培养的是一种应答性行为,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过多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阻塞。 2.块型教学的优势。“板块式教学”最早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所谓“板块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也叫“板块”,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灵动的教学设计思路,每个教学块板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若干个板块组合,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既丰富、全面,又实在、有效,对于科学有序地推进课堂教学进程,对于生动细腻地展现课堂艺术魅力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言语单元的特点。言语单元主要以“表达”为取向的教学来呈现课程内容,“表达本位”思路是呈“单元块状”的。这种单元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单元”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策略可灵活处理,且单元之间有逻辑顺序。因此,笔者整合了三者的优势,汲取之长,提倡“言语单元”教学。 三、“表达本位”言语单元,以组块的形式呈现 (一) 汉字单元:“语义”的教学转化为“语意”的教学 什么是“语义”?即词语的语言义、原始义。那什么是“语意”?笔者把它界定为人们利用汉字以表达自己情意的语用行为。语义转化为语意,在语文教学中,就得让学生运用语言,实践语言。再说,汉字是中国母语最强有力的音符,以形表义的独特魅力,使得每个汉字如一幅画,如一首诗,甚至一个故事。小学语文,汉字应是基础,因为汉字具有多义性,所以,在教学中,把汉字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让汉字在儿童心中种下母语的根,一旦发芽,其遣词用字能力将有无穷的力量。具体策略: 从儿童的生活语境中生成故事。回想我们当前的汉字教学(生字),其目的是记住汉字的字形,未与儿童发生联系,因此儿童眼中汉字只是一个枯燥的符号。如果,我们在教学汉字时,让它与儿童的生活发生联系,产生儿童的意义,效果非同一般。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一课中的词语教学为例:宽裕、援助、如愿以偿、仁爱、体贴。这些词语当中,如何激活这些词语,且能与学生产生意义,这就得进行单元教学。如何做呢? 先罗列这些词语,让学生读懂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言语意图,其教学流程如下: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义。然后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我看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给我们棒棒糠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2.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语境中的意思,主要是从文本整体意图出发,直入词语的灵魂。如教学“不宽裕”一词:让学生先理解宽裕一词的表面语义指不富裕,经济较为困难。一旦进入课文后,因语用行为,语义变为了语意,就是指家庭经济不宽裕,要购买圣诞生日礼物,可见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心,爱心相传,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购买洋娃娃给一个小女孩。从这个词语透露出小孩子的同情心和善良。 3.让词语与学生的心理相联结,形成儿童的心理意义。“如愿以偿”这个词语,如何让这个词语在儿童心里中形成心理意义?在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语境意——小孩子得到了她想得到的洋娃娃,恰在这时,可以让学生依据小女孩子得到洋娃娃后,进行想象写话,把“如愿以偿”这个词的意思蕴含在故事中,再进行回环读。走进去,还得走出来,再结合学生的生活。问:生活中,你有过像课文中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经历吗?学生结合生活讲故事,这就是“如愿以偿”。 阅读单元——由读懂内容转化为读懂表达 这一单元版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学科中,阅读能力要我们老师策划阅读的活动,如果用微型话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我把它分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把长课文读短(用词语或用句子来表达)、学会分析人物、学会分析情节。实际上,这些内容都离不开“表达”,阅读完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可以设计以下话题,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完成问题,并从中读懂课文的表达: ◆读课文,描述园子中的植物和动物;◆简述“我”的自由;◆我帮祖父锄草;◆我帮祖父浇水 以上选择一个话题,让学生去阅读,再围绕选择的题把阅读后的体会表达出来。这种阅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童年的趣味与纯真也自然而然流露在学生的表达中。这样的阅读,有主题,有理解,有表达。显然,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分析式教学。 .探索单元——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用知识 这个单元版块主要是学习语文知识,这知识不是陈述性的概念知识,而是言语实践的知识。如教人教版四年级《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有一个明显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或者说是“借景抒情”。笔者所听的课中,老师基本上把两个概念标签式的板在黑板上,实际上,作为四年级的孩子,对这两个概念很难弄明白,怎么办? 首先要读懂“情”,肖复兴小时候去叶老先生家做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结尾点题,意韵悠长,余味无穷,表达作者的无限追思,代表了我记忆中的叶老对我的谆谆教诲。 这三次出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每次都有其背景,这个背景就在于叶老先生对肖复兴的交流、精心修改作文,“事”与“情”相合,“情”与“景”交融,每次的“情”要让学生读懂“事”。这样,“爬山虎”的绿,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受绿的含义,绿代表了生命,生命是可以成长的,还是可以传承的,可见,作者对叶老的思想和情怀作了十分虔诚的赞美,以文学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文中反复出现,强烈感染读者,使之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实践证明,语文课,探索语文知识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概念化的呈现,而是要通过课文的事例,把它结合起来,成为学生的语用知识,这样,知识的教学就有效益了。 编写单元——由研究语言转化为学生言语实践 如何让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就得让学生亲历词语、句子的谋思与运用过程,让词汇或语言在学生心中产生真实的意义,融入到学生原有的表达图式中去。我们的“表达本位”语文课非常重视再设情境,让原文的故事活起来,让学生的语言用起来,这就得策划一系列的活动。 ◆策划了解课文内容的言语实践活动。 了解课文内容,可以改变过去那种读通课文,整体概括的办法,利用课文中的某个点,让学生用语言把理解表达出来,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设计。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设计以下言语活动:概括三个小标题,用一句话来评价晏子;品评人物——请学生多侧面述说晏子;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晏子的语言;楚王的神态;晏子的打比方说服方法。提取信息,写晏子人物简历;用精练的语言写人物事迹。 ◆策划丰富课文情节的言语实践活动。 丰富课文情节的言语实践活动,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全语用”,即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写话、创造性写话,个性化评价,展示儿童个人的表达。笔者在实践中归纳以下几种,权作参考: 1.仿写学用,形成表达图式:课文中有好的范式句式,把握机会,让学生仿着写,奠定基础,丰富儿童的语言图式,如,教三年级《可贵的沉默》一课,试仿照这课的人物对话,学习语言描写,表达出反复对话的表达范式;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 2.补说续写,针对性表达:人教五年级《将相和》——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廉颇因过于计较个人得失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负荆请罪的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补写出来,注意表达出廉颇的认错心理和蔺相如的劝说行为。 3.变体改编,创造性的表达:人教四年级《鲸》——以“鲸的自述”为题,将这说明文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4.事实印证,逻辑性表达:人教五年级《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 5.想象创编,丰富性表达:五年级《草船借箭》——课文中的人物,除了“诸葛亮”和“周瑜”以外,还有鲁肃、曹操等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 6.迁移拓展,丰富言语:《刷子李》——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7.话题短文,评论性表达:《桃花心木》——作者说:“在不确定生活中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珍珠鸟》——思考“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与同学交流。 8.技法实践:《北京的春节》——在这课中,作者采用北京当地的特色,描绘了北京人的春节的生活,表现出当地的风俗。你不妨模仿这种写法写当地春节文化,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9.自由表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 以上只是一种罗列式的展现,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或者更进两步,继续地进行深入体味,我们也许又能发现诸如变换文体、变换人称、变换视角、变换范围、变换题材、变换形式等多种多样妙不可言的设计细节。 ◆策划用语言评价课文的言语实践活动。 1.定向探究:如教《草船借箭》,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作文。 2.作品评说:如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有不少评论家对作者梁衡老师文章的评述,教学中展示一些相关评论,让学生依据课文,也仿着写一段文字,简要评评这篇课文的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 “表达本位”单元模块教学,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手段明朗,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其学理依据: 读懂——读入。 我们经常说,学生要读懂课文,什么叫读懂课文?往往理解为懂得课文的内容,懂得课文叙述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如果停留在这种层次的“读懂”,就缺乏创造性的阅读。读懂与读入,是有层次之分的,读懂的实质是立在文本为中心,读入的实质是立在读者与文本有和融合。朱光潜说:文学是人格的流露。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学作品,读懂内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中要有自己的趣味,要有自己的思考。“表达本位”汉字单元版块来说,每个词对作者来说,是他的生命体现,对读者来说读懂作者遣词的意图就算读懂了,但这还不够,还得融入自己的生活,让词语与儿童的生命联系起来,因此,得让学生用好词语,让词语与儿童对话,这就是所谓的读入。 读会——读出 读会了,还要读出来。什么意思呢?就相当于我们学会唱了一首歌,然后自己唱时,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的演唱技巧。读出就得读出个人的“语文”,有个人的见解,这不仅仅是多元性解读,更重要的是能对文本、作者、主人公作出评价。当然,这评价是尊重原有作者的基础上,现进行判断。“表达本位”教学的阅读单元和探索单元,这两个版块中,追求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阅读中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文本;二是探索作者作品背后的语言知识。这知识可以是静态的,更重要的是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即如何表达的知识。 读己——读丰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文本中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信息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如何表达出来的,对小学生来说,难以自圆其说,只有通过创设情境的表达训练,读出自己,表达自我,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本位的“编写室”就体现这一点,充分利用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作。这写作和平常的练笔是有区别的,不是替作者说话,不是一般的空白想象,而是重新架构文本,改变角度思考文本,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这对老师要求很高,即要策划一种言语活动,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也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