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李斌《把学校交出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2 14:5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理想

                          ——读李斌《把学校交出来》


庄华涛



拿到李斌先生的《把学校交出来》,将书名咂摸了半天,心里有了一连串的疑问:“把学校交出来”,让谁交出来?交给谁?愿意交吗?怎么交?交过后会怎样?……

   打开书,静静地阅读起来。整本书分六辑,共五十余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李斌先生担任中国青年报教育记者时所写下的教育报道,有些曾经拜读过,有些则是第一次关注。不管是首次阅读还是再次拜读,这一个个展现了新时代下中国教育的现状的生动案例,都给了我众多的思考。

   读第一辑《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思绪随着笔者的叙述不停飞转着。这一辑既可以给教师以无限的思考:教师的职业定位应该是怎样的?教师的价值何在?如何让自己保持教育激情?也可以带给教育管理者以众多的启示:一所学校如何吸引优秀教师?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什么?理想的学校是怎样的?理想的教育是怎样的?
   读这一辑,内心是柔软的,也是焦虑的。因为,在这一辑中,读者可以看到走在课改前列名校、名师、志愿者带给我们的感动,也可以见到风雨飘摇中农村教育的现状。这一切,都在促使读者在思考,作为一名教育者,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自己可以做哪些事,应该怎么做。
   读第二辑《把学校交出来》,尤其需要细致,因为在这一辑收录了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具体教改案例,呈现给我们更多最为坚决的教育先行者的思考与实践。读这一辑,可以读到潍坊市坊子区教育局坚决将校长任命权与教学评价权交给第三方的一些思考与实践,看到难以复制汨罗经验之所以难以复制的原因,明白湖南长沙中考新政之所以美丽与尴尬的所在,也可以读到北京十一学校对破解高三困局所做的努力。
   读这一节,内心是感动的,也是担忧的。感动于众多教育先行者所做的努力。在众多的教育先行者那儿,读者可以发现教改所面对的压力来自何处——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干扰,来自教师的反对,来自学生及家长的担忧。而真正的教育先行者,又都是在坚持中反思,在实践中调整,在在困顿中前行的。他们所依仗的,更多是自身对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而,读这一节时也不由担忧于教改所面对的整体压力——虽然书中有着众多的教育先行者,但相对于全国教育来说还是太少了。仰仗于少数人的觉醒带来整个教育行业的变革,教改所面对 的整体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辑《乡村教育苏醒》与第四辑《正在改变农村教育的年轻人》,则让我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这两辑中,既表现了部分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也呈现了农村教师、特岗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变化。其中有正在苏醒中的抚松乡村教育,有休宁的平民学校,追逐教育均衡的湖南邵阳的教育部门,也有独自奋战的乡村教师王守奇,用真情服务农村的特岗教师。
   读这两节,内心是充实的,也是憧憬的。充实于农村教育在经历多年的衰退后,仍有这么多人努力着,试图改变这种轨迹。农村教育是穷的,农村教育的弱的,农村教育是苦的,但不管怎样,农村教育也是有着自己特点的,它同时是乡土的、平民的、温和的。一群有志于农村教育的教育人,也必将能够带来农村教育的些许变化,而这些变化,终究能够影响农村教育的走向,带来农村教育的新格局与新气象。憧憬于农村教师在经历多年的缺少后,能够有这么多优秀的青年补充进来。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着这样一群纯朴的、善良的、有思想的青年人的到来,农村教育也一定可以焕发出青春气息。
   最后两辑分别是《用高考上书》《纠结的大学》。这两辑中,作者将视线投向了高考与高等教育。通过对高考热点事件与普遍现象的剖析,揭示了对于高考全民焦虑的心理来源与现实因素。而通过对有着高等教育非正常现象的剖析,提示出大学之所以纠结的原因所在。
   读这两辑,内心是沉重的,也是纠结的。有着大学情结的曹湘凡进入大学后,他的人生就是成功了吗?以高考上书的蒋多多,她的愤懑得到应有的重视了吗?当片面追求升学率,当片面强调高考对考生的重要意义后,当唯名校论有着充分的市场时,高考依然是一座独木桥,考生依然会沉浸在应试之中无法自拔。而读到纠结的大学这一辑时,内心也随之纠结不已。官本位”“被格式化的一代”“只招名校毕业生等等现象说明,大学及社会对大学的要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考研基地,缺乏学术追求等等现象也说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也缺乏规划。好在,有很多的教育者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努力在思考、探索着,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读完《把学校交出来》后,明白了李先生选择这个书名的内在期许。把学校交出来,就是将学校交给教育家去办,将学校交给年轻人去办,将学校交给学生这一教育的主体去办。只有这样,中国的教改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才能有真正的发展。
   《把学校交出来》,记录的是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体现的是一个教育记者的教育情怀。也许,其间会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总的看来,这是一部既值得教育管理者阅读,也适合一线教师阅读的作品。因为,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教育的现状,也能够从中得出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保沙学校小学部)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4:59:2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青年记者眼中的中国教育

                                  ——评李斌《把学校交出来》

方腊全



    李斌,《中国青年报》的一位年轻记者。认识他,是前年在我创办的阳光研究院会上。李斌言语不多,白净净的,清瘦的身材,显得有些书卷气,但明亮的眼神中,透视出聪颖与锐气,尤其对教育的理解达到很深程度。与他交往和了解,是今年五月在上海,我们聊中国教育,感觉到一个青年记者对教育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之后不到两个月,他在QQ上给我讲,他出版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把学校交出来》,并把书稿传来征求意见。打开书稿,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每篇读后总有些余味挥之不去的感觉。他的文章当然很有文采,很有才气,然而吸引人的是他深邃的目光,聚焦中国教育,直指群山之巅。当代教育名家朱永新阅后赞美说:他用一双焦虑的眼睛关注教育,他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观察教育,他用一双敞亮的眼睛期待教育。跟着李斌看教育,我们对中国教育就会有新的梦想、新的憧憬、新的信心。朱永新概括了该书最深内涵:眼睛。

    如果看待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绩也为世人瞩目。但是,教育存在的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和教育保障等方面,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还有差距,一些教育热点难点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纠结越来越深,人民群众对多样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根本问题,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制度的圈子,素质教育与升学率还困扰着教育发展,困扰着办学和学生健康成长,传统文化影响和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人民群众要求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胁迫着教育与办学。李斌不是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学者,但他以记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入调研的方式,触及到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现实与症结,并用采访出来的故事形式说出了中国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把学校交出来》不仅是一本书的书名,它是当代中国教育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命题,提出了转变中国教育管理方式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说,转变中国教育管理方式是作者这本书的灵魂和精髓。他的文稿,许多的采访故事,描写的许多典型人物和事件,都蕴含着对教育深层次的思考。他把视角伸向山村,伸向那些需要重视的学校,伸向虔诚于教育的校长和教师,伸向渴望亲人关怀的留守儿童,伸向教育与社会矛盾的焦点,叙说与情感表达,赞美和评说,引发读者的沉思。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就事论事,眼睛始终关注教育,关注中国教育未来走向。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先生曾提问,中国教育能改变吗?李斌用故事说话,许多现象和成功的典型正在改变,教育思辨的问题正在变为事实。

    《把学校交出来》命题,其视角给读者有两个视点。一个是从教育部到最基层教育行政管理单位,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下放管理权力,把办学权交给学校,把裁判权交给第三方。学校是办学的主体,学校是教育管理单位的客户,是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载体。袁贵仁部长说,学校能做的事让学校去做。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叙说了潍坊市坊子区教育局长刘伟放开紧握的大手,放弃了45位校长和2565名教师的任命权和管理权,把任命权和裁判权交给第三方。教育局与学校是服务关系,教育局的责任是制定规则,搭建平台,组织评价,调整资源,减负、还权、明责,变施政者为服务者。学校是办学者,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学校说了算,而是社会评价。校长可以不听局长的话,可以不看局长的脸色,把精力放在学生成长上。局长责任,是用大量时间去研究教育的发展方式,研究均衡教育资源的配备,思考课程改革的难点在哪?坊子区局长刘伟做到了,吉林扶松县教育局长陆世德也做到了。陆世德说:“要提供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教育”,局长不是想办法管校长,而是把校长的岗位放进课堂;局长在乎校长,校长才在乎学校;校长在乎教师,教师才在乎学校。李斌用大量真实故事,陈述中国教育应该转变管理方式。现代中国教育还有许多没有达到优质教育公平化,太多管理者掉进了应试教育的陷阱,升学率像一个魔咒,社会大众对升学的追求,迫使教育管理者踹不过气来。李斌告诉教育管理者,把学校交出来,用心去研究制度创新,教育就会走向良性循环。山西榆社“高考滑坡事件”就是例证,提醒政府管理者要转变教育的管理方式。

    《把学校教出来》另一个视角,李斌把采访的眼睛投射到学校,他追问校长如何办学,他去探访一个个辛勤的园丁,深入教室看活跃的生命快乐,体验校长与教师共同打造的课堂魅力。他走进北京第十一学校,不是因为李希贵个人影响力,他在探究这所学校自主办学的创新精神,了解和谐的教师关系、友爱的师生关系、平等的领导与学生关系,从中窥探现代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校创新与变革。李希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学校学生第一,转变学校管理方式,是把办学交给教师,把学习交给学生,“只有学生的成长才有教师的业绩”,“只有教师的创新才有办学理念的创新”。学校是生命快乐的殿堂,是知识和智慧探究的海洋,学生不是为分数而来,而是为了自己未来人生发展奠基。该书表明,校长是真正的办学主体,把学校交给校长,他们可以让学生快乐,可以破解高考困局,可以让学校灿烂,让老百姓满意。抚松十一中校长饱含深情地说,“我办学的理想是学生毕业后,怀念这所学校,依然想回到学校来”。有这样的校长,有什么不放心把学校交出来!李斌笔下的学校,理性的分析了这些学校办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及现代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重要课题,答案都在他的叙说故事中。北京市十一中、潍坊坊子区、抚松县十中和十一中、江西中等师范、安微休宁德胜贫民学校、庐山西海艺术学校等,校长自主办学,学校都充满生机。

    《把学校交出来》还有两个独特视角:一个是眼中充满深情,那是对教师的敬畏目光;一个是思辨的视野,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世界教育变革的思考。教师是教育的基础。在作者眼中,教师是美的象征,用教师美的心灵向社会昭示,教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使者。李莉莉是一个普通教师,在学生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付出了人生最宝贵的价值,赢得全社会的敬畏。乡村教师王守奇,20年如一日守护着398个孩子,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学生,仿佛他的生命与这些孩子的生命及生活紧紧连在一起。还有许许多多的教师,作者一方面饱含深情地向读者倾诉他们的情感,另一方面呼吁政府和社会对教师多加关注,让他们也享受生活和应有的待遇。应该说,这方面作者倾注的感情更浓一些。关于中国教育,作者目光主要投向办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包括像北大、清华乃至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校长高端对话,对办学纠结等问题,用敏锐的视角把世界办学中思辨与对话课题,引导办学者思考。著名学者、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评论该书:你要了解当代中国教育圈的百态话剧,要想知道时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复杂与艰难,要想把握未来中国教育变革的趋势与前景,不妨读这本书。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杨东平评价:该书不仅从社会良知的立场批评和揭示问题,而且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关注教育改革,为教育第一线实质性的变革鼓与呼。他们都是站在云端评价《把学校交出来的》的价值,我是读了几遍才领悟到一个青年记者眼中的中国教育是什么?我这算不上书评,只能算是读后感悟,是作者独特的视角让我感知到中国教育的变革,并真诚地推荐给读者,值得一读。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6:02:2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8:31 , Processed in 0.0801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