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匡政:家族对中国人为什么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9 00:1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匡政:家族对中国人为什么重要?


叶匡政
小时过年,常与父亲一同回安徽太湖的老家。那时下了长途车,还得在山林间走20多里路才能到家。一路上,父亲会说起叶氏宗族和周边村落的故事。我对家族的最初了解,就这样和家乡独特的风物景观一起,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至今记得,父亲对我讲的一些叶氏典故。过去,我的老家徐桥镇周边的叶氏人家,悬挂的灯笼常印有“南阳郡,双榴堂”六字。“南阳郡”说的是叶氏起源的郡望,为战国秦昭王所置郡名,“双榴堂”则是我们这里叶氏的堂号。当年村中祠堂,有“石榴应兆,累叶传芳”楹联,据父亲说,这与“双榴堂”都源于同一典故,主人公为北宋学者叶祖洽,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在他考进士那年,郡中学府的石榴树时令未到,便结了二颗石榴,人人都说是好兆头。果然,发榜叶祖洽是头名,同郡另一学子名列第二,应了石榴先结二果的吉兆。
童年时,父亲常对我讲一些叶氏祖先的故事,仿佛这些遥远的先人仍生活在我身边。有这些宗族祖先的精神引导,包括长辈的言传身教,个人无疑更容易明确自己生命的方向。
应当说,中国自古以来,家庭长辈就肩负了向后代传递宗族历史和价值的使命。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宗教国家不同,它们认为个人生命的源头来自神。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世的关注,是从追溯血缘开始的,家族与祖先被看作个人生命的源头。儒家认为,人的生命虽受之父母,但本质上却源自家族一种神圣的生命力量,家族的延续因此成为中国人思考一切的起点。《论语》说的“慎终追远”、《礼记》说的“报本返始”,强调的都是对宗族中远逝的祖先要怀有追思之心。人们只有在追怀先祖的历史和事迹时,才能返回本原,不忘自己从何而来,对生命怀有感恩之心。
《礼记》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所谓收族,就指家族的凝聚与延续。在儒家思想中,家族不仅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也体现为一种道德关怀和宗教情怀。因为只有在家族观中,个人才能被看作是家族血脉的一环,一个人生命即便逝去了,因家族还在延续,意味着他的生命仍存在世间。
同时,家族观还有助于提升与引领一个人的精神与道德。个人如只顾及自己,很容易产生“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念头。但有了家族延续观,自然会顾及后代的利益及后人的眼光,对历史和世人的评价多了一些敬畏。儒家认为,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了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种力量不仅超越生命人世,甚至能超越天地万物,最终使人获得一种来自上天的终极关怀。人们通过感受这种经血脉相传的关怀,体会到个人生命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因而能净化灵魂和慰藉心灵。
《礼记》说:“立爱自亲始”。到孟子时,一种由近及远的家国天下观,已表述得非常明晰了,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以己推人的社会认知原则,正是基于儒家对个人和家族的认知。儒家的个人观,不是只推崇自我权,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儒家认为,个人只有存在于家族的传统中,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呈现的就是这种理解世界方式,家族在这里体现为一种扩大的个人权利,而国家被想象成是一个扩大的家族。个人的修身从对家族的关怀开始,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最终实现与家族、国家的共通,完成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价值。
家族观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西周的宗族制、魏晋之后的世家大族、以及宋明之后的家族组织,但它的核心精神并没太大变化,血缘始终是它的纽带,父子是它的中心,孝道和追远是它的原则。汉代的班固在《白虎通》中对家族的论述非常精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当然,宋儒给家族观所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它主要通过强调“尊尊亲亲”,改变了先秦孔孟儒家对家族核心精神的认知。孔孟对“亲尊”的判断顺序,是先“亲亲”再“尊尊”,也就是说孔孟儒家更重视的还是家族“亲亲以睦族”的功能。宋儒对“尊尊”的强化,使家族增加上了更多的威权和压抑的色彩,使很多人有了对家族主义的反感,这肯定不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家族观。
近代以来的家族,祠堂、家谱和族田是凝聚家族的三大要件。族田是过去乡村家族的物质基础,在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祠堂则是族人举行祭祀之礼和行使族规族法的公共场所。祭祀是传统国人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因祭祀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和信仰,也包含了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沉思和认定,更寄托了对家族延续的精神信念。因为祖先充满远见的抉择和勤劳,家族血脉才能得以延续并发达,所以祭祀本身就包含了对祖先美德的怀念和学习,能崇德绌恶。《礼记》说“祭者教之本也”,可见祭祀本身就是一种教化,是维护家族凝聚和延续的一种精神信仰。
家谱则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国家有史,家族有谱,一份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家谱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姓氏的源流和世系,记录了一个家族的郡望、繁衍、分派和迁徙,也记录了一个家族历代英贤的嘉言懿行、族规族训和精神风范。家谱构成了一个家族存在的理由,它不仅是家族维系的根本,更是个人寻根问祖、追溯自己生命源头的依据。家谱最初的功能是袭爵、出仕、联姻,明清之后,家谱开始转向了“尊祖敬宗睦族”的精神性功能。家谱更多地是为了让族人通晓家族的荣辱、兴衰、治乱之理,传达给族人的也多是重人伦、明礼仪的社会伦理道德观,是一个家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由于乡村生活的衰落,加上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的家族观已变得很模糊。而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从春节的除夕到元宵节,从清明、中秋到重阳节,其实都与家族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我们对家族没有了来自内心的敬畏感和使命感,面对这些传统节日,自然也不会感到有什么意思。
我们应看到,在一个没有宗教基础的国家,一个个松散的个体,如果没有家族通过血缘、长幼、亲情、互助等观点加以联系和规范,民众要独自寻找到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寄托,明显是有难度的。人们常感到今天的社会礼崩乐坏、感情淡漠、腐败横行,一些人作恶无所顾忌,这与我们丧失了家族观是有一定关联的。日、韩等国,家族观念保持得很好,但从它们的社会现实看,并没有影响到它们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家族对个人生命和社会秩序的积极影响和价值,是需要现代人重新研究与认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35 , Processed in 0.1675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