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让作业批改成为教与学的催化剂作者:linjinsonggaobin
作业批改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已经完成的作业进行评定的过程。具体而言,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出或改正错误,即“改”;二是对作业状况写出批语,即“批”;三是给出分数或等级,即“评”。对于教师来讲,通过作业批改,可以获得反馈信息,诊断课堂教学效果,适时地调控作业布置中的“量”和“度”,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对于学生而言,作业批改不但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是衡量学习态度和习惯的一个重要窗口。 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作业批改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批改的目的是单纯地指出对与错,轻视甚至忽视作业的其它功能;批改的形式和主体单一,纸笔形式占主体,任课教师全包全揽;重事实判断,轻价值判断;批改方式简单专制,学生很少有发言权,难以体现新课改精神[1]。这样的作业批改,对于学生来讲,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讲,大量无创造性、重复性、繁重的劳动给教师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所以,重新审视作业批改的功能、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业批改要注意“四性”。 1、注意作业批改反馈的及时性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蒙上眼睛,要求被试者练习画4英寸长的线段,由于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一直未看到自己练习的结果,尽管练习次数达三千次之多,但是练习效果甚微。根据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在不知道学习结果的情况下,重复次数的多少与学习进步与否没有关系[2]。也就是说,在练习过程中,如果每次作业练习之后没有信息的反馈,就不可能有效地调控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也曾做过类似的“反馈效应”实验,他们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三组,每天都接受测验(相当于作业),A组学生每天都有自己的学习结果反馈(相当于批改),B组学生每周有一次,C组则没有反馈。八周后,结果是:A组学生进步最大,B组次之,C组则儿乎没有进步[3]。 及时反馈也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1885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自己为测试对象,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记忆实验,得出了关于记忆的一些科学结论。在实验中,他选用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作为需要记住的材料,通过对自己的记忆效果进行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见下面的曲线)。 图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上面曲线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在作业批改中不但要重视批改结果的反馈,而且要反馈及时。如每次生物课堂练习中,我总是喊3位同学同时板演,如果有的题目三位同学全对,就不评讲。若三人都错,此题重点评讲。如某道题目个别同学错误,问他(她)为什么这么做,暴露错误所在,然后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剖析讲解。对于生物课后作业,我在批改时先统计错误率和错误的选项,第二天根据统计的错误率和错误选项重点评讲,讲评完后要求学生要红笔订正,过一两天再看一遍,周末时再将错题集中起来让学生再做一遍。经过多次反复订正反馈,可以进一步巩固正确信息、及时改正错误信息,同学避免“一错再错”,提高练习效果。 2、 注意作业批改主体的多样性 传统的作业批改的特征是该科任课教师对学生实行单向评价,这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精神,也增加了教师职业倦怠感。叶圣陶曾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4]”这番体验真切、意味深长的话,表面上仅涉及语文,实际上关涉到各个学科,它给予教育工作者人文和科学两个方面的启迪。所以要增加作业批改主体多样性:让学校管理人员、其他任课教师、学生自己、甚至家长都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是大势所趋。其中,学生参与评价是重点。美国学生评价学者麦赫斯和莱贺曼指出:“学生的自我教育,无论是在现今的学校生活中,还是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决定着个体的学习进步和工作成败”[5]。所以允许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价,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应用得最多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应当受到重视、被给予优先机会。 那么,学生参与作业批改的积极性如何呢?笔者根据学生对封闭式问题“如果有机会让你给同学批改作业,你愿意吗?”的回答,整理分析如下: 表1 关于让学生批改作业的调查结果统计 上表显示,85.7%的学生非常愿意为其他同学批改作业,特别是一些没有担任班级职务的普通学生。如何让学生参与批改作业,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形成一套型师生共同(以学生批改为主体)批改作业模式,鉴于其操作图如塔状故称之为“金字塔型作业批改模式”(如下图)。 图2 “金字塔型”作业批改模式图解 具体做法是:一、教师先选出6-7名组长(每组同学轮流担任),在每次作业批改之前,教师与承担批改任务的组长一起,针对待批作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拟定批改方案,找出批改的重点和注意事项,然后,教师给承担批改任务的组长批改作业,给他们做出批改示范。二、承担批改任务的组长,经过老师的指导,对本组成员作业进行逐个批改,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三、教师根据组长反馈结果重点讲评。在批改结束后,设计一个表格让组长统计(如下)。 表2 作业批改记录表 这种作业批改方式,对于教师来讲,节省了大量时间,使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来钻研教学;对于组长来讲,由于接受老师的指导、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又从“阅卷者”高度重新审视题目,因而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以致发展得更加优秀;对于组员来讲,因为也要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使得他们更加认真地做作业、批改作业,加之组长轮流担任、老师有充足的时间辅导他们,使差生变优、优生更优。 3、注意作业批改批注的指导性 作业批改不但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种方式,更要着眼于和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对作业批注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之一。日本的一些教师认为:评语不一定是对学生作冷峻的评价,而应该是对学生内心感情的理解[6]。一次好的批注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激励效果,一次不好的批注也可能是一把利剑,深深刺向学生幼小的心灵。 所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批注的作用。在批改符号方面,日本的小学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用许多大小不同的“○”取代传统中的“×”,小圆圈表示学生做对了,大圆圈表示不仅做对了,而且在做法上有新意;学生做错时,用“/”代替强烈醒目的“×”来表示错误,同样起到督促学生改错的作用。无独有偶,加拿大的教师在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时,也从来不在学生的本子上打“×”,学生做错的教师就在作业本上打“?”或“/”“—”等符号[7]。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尊重和信任。 除了关注批改符号外,还要注重评语的作用。评语是对学生作业的最详细评价,同时也最能展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因此,评语会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美国心理学家佩奇曾对74个班的2000多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过研究。他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三种作文记分方式。第一组的作文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既无评语也不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组给予特殊评语,即不仅给予等级,而且给评语,但获得同一等级的作文的评语是一样的,不同等级的评语不一样。例如,对甲等成绩,评语为“好,坚持下去”;对乙等成绩,评语为“良好,继续前进”等。第三组除评定等级外,还给予顺应性评语,即按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个别矫正。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的成绩有不同的影响。 结果表明,顺应性评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效果最好;特殊评语虽有激励作用,但由于未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所以效果不如顺应性评语;而无评语的成绩则明显低于前两者。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发现,评定是必要的,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定。 所以,在作业批改批注时,不但要主要符号的激励作用,而且要注意批语的指导作用;不但要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错误。显然,这种激励反馈和指导性评价,不但容易引起学生各种良好的情绪体验,而且能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注意作业批改结果的反思性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德纳指出:智力增长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特征,就是回顾已经进行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革方案,应用从他人身上学到的知识的能力。他同时还指出,“对学生专题作业评估的重点是其质量,但是我们对另外两个方面也很感兴趣。一是作业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状况,如他或她独特的智力强项、局限性、气质和整个认知特点。二是在完成专题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和校外专家合作的情况,以及运用资料如图书馆、计算机数据库的情况”[8]。强调作业批改反思的重要性。 所以,作业批改不仅能看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能看到我们教师自己,包括教学成效、态度和责任心等。如在学生的作业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共性的错误,这就暗示教师可能是这个地方讲的不清楚、或者这里难度太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需要重新讲述。也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在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是否方法恰当,是否适当地估计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来说,从字迹、正确率等方面,可推测学生的学习和作业的态度是否端正、习惯是否良好:有的学生,字迹很潦草,说明他不专心、不认真;有的错误在课堂上已经订正了,但是在后面的批改过程中,仍发现有部分学生依然存在这个错误,就说明他们没有认真听讲。 然而学生对作业批改的反馈情况如何呢?笔者根据学生对问题“对于老师批改过的作业,你能认真看并思考老师的意见吗?”的回答,整理分析列出下表: 表3关于“对于老师批改过的作业,你能认真看并思考老师的意见吗?”的回答结果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22.1%的学生对老师批改过的作业,“不看也不思考”,他们只是把学习当成一项任务;另有56.2%的同学选择“粗略地看,但是不思考”,这些同学主要看的是老师的给的分数或等级,优良的等级使他们欢呼雀跃,较差的分数使他们情绪低落,但是不会对“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做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78.3%的学生没有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过深刻的反思。这样的一种结果,不仅对学生自身成长发展不利,而且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如何让学生重视反馈,措施之一让学生建立“纠错本”。所谓“纠错本”,也叫“错题集”,顾名思义,是指做作业或考试以后,把做错的题记录下来,分析错误,并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根据经验:如果老师平时强调,学生重视这一环节,并及时总结,对学习成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复习阶段,如果将做过的全部试卷重新复习一遍,从理论和实践都说不过去。这时,如果你有一本错题集,复习时就只须看曾经做错的题,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这样就能避免一错再错。
那么,怎样建立你的“错题集”呢?我认为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即“错题集”不只是错题,还要注意一些正确的题。比如选择题,有些可能做对了,但或许是你猜的,这要引起你高度的重视。二、搜集错题时,不仅要写出正确的答案,而且要写出分析过程,最好能写出心理历程。因为如果你写出了正确的解答过程,并且能正视自己当时的错误思维,这对加深这类型题的印象,培养正确的解题习惯大有裨益。三、应该对错误所涉及的生物现象进行归纳分类,这样就可以通过对一个错误的解读去复习旧的知识,巩固新的知识。四、以上为学生建立“错题集”,老师也可以建立自己学科的错题库。如果是这样,那么老师讲课的针对性就更强,对一些学生常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强调,在课堂上反复提醒学生,这样,学生在做作业时或考试时就可避免这类错误。建立“纠错本”的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逐渐养成仔细检测作业过程、自觉优化作业思路等良好习惯。其次是变式训练,在错题订正的基础,对原题进行变式,让学生再次练习,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在作业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作业的设计,还要重视作业的批改;不但要重视批改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重视对作业错误的反思,避免在今后的作业中“一错再错”,让作业批改也为目前教学的“减负增效”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