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学作文和教作文》再版的时候
苏立康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学作文和教作文》(徐锟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是北京市教师继续教育中文专业的必读书。当时我们中文系办公室的老师不止一次去出版社买书,以至于最后只好“扫仓库”,把最后一本也买走了。后来再需用书的时候,就只好复印了。事隔十几年,这本书经修订、补充再版了,这是值得庆贺的。
作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这些话告诉我们:写作的第一要素是积极的情感活动。有的人有写日记的习惯,有的人有写信的习惯,一旦不写,心里就不得宁静。作家写书,政治家写文章、上书,自有其影响人的明确目的。但写作时,首先是要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要求,否则是写不出、也写不好的。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叶圣陶先生还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写作中的“情”虽然重要,但只有“情”还不行,还要有“思”。而且“情”与“思”始终搅在一起,难分难解,推动着写作过程向纵深发展。因此“思”是写作的又一要素。“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里所谈的言语表达的问题,应是写作的第三要素。写作离了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不会是成功的写作。
这本书所提出的“动情、析理、达意”正反映了写作的基本规律。书中的一节节作文课,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诠释。从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学生动情、析理的过程,看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活动,看到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教师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看到他们怎样把对作文规律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不露痕迹地完成了教文育人的工作。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的才情和智慧,而且感受了他们的真挚、真诚和真情,感受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活力。我们在敬佩和感动的同时,自然会对作文规律产生更深的体悟,增加更为实际的理解。
这本书在主体上是一本优秀的作文教学实录,它虽不是理论著作,但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独特的作用。一个优秀教师的认知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就是丰富的教学案例。这本书提供了一堂堂生动丰富的成功的作文教学课,都是生动的案例,其中既体现了作文教学的规律,又反映了教师们的教学艺术。体现规律之处,正是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点;反映教学艺术之处,又为作文“怎么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贴近教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切实受益。
对语文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作文教学素无良策的教师不在少数。这本书针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尤其是提起笔“无话可写”的困境,提供了“言必心声,缘情索理”、“真实有趣,有取有舍”、“用心感受,真情表达”等案例;针对高中学生作文的立意雷同,认识肤浅的通病,提供了“积累思想,锤炼观点”、“辩证思维,多层论述”、“善于撷取,深化提升”等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情绪高昂,表达积极。从学生的这种状态,反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会使人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感悟良多,收获良多。
尽管书中的有些实录产生于20年前,但从新的课程理念来看,它仍然散发着新气息;至于那些新的作文课例,就更不用说了。例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在教学对话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又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掌握技能的引导者和教练,等等。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状态下,自由地交流、写作。这是多么好的境界。作文课对学生而言,是一段愉快的生活。这些都反映着新的理念。凡是学习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的著作,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