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国琼[湖北孝昌]:野味读书三十——题外话张伯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3 20:5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伯驹其名,早年听于民国四公子。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是算四公子之中不出名的。名声之大自然是张学良。“少帅”二字一时倾国倾佳人。而张学良因西安那一事变化终落得唯赵四小姐可资谈,后又以寿高正寝而引媒资一时之注目,终不可说,无可多说。“天下莫不识寒云”之“寒云”,袁世凯二子,袁克文,四公子之一,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书戏往来,诗画风流,尤以反对老子袁世凯称帝而鸣重一时。惜天不暇年,刚不惑之年即英才早逝。另一四公子溥侗,溥仪族兄,爱新觉罗正宗血统,诗书字画才艺俱绝。精鉴赏,冠盖绝伦。尤喜好昆曲京戏。平生遍访名师,达致文武不论、六场通透之境界,视为戏曲界空前翘楚、绝后奇葩。相较之下,无论出身及当时当世之影响力,特别是后来种种因果所致,张伯驹影响所及只在午荫小憩的人群间,在强光普照的一路树荫下。即便如此,仍可说是掠影之姿,稍纵即逝。

          先是见到张中行《负暄琐话》中一节有关张伯驹的文字,所识者:在锦绣堆中长大,由富贵而渐趋没落,又不至于声色犬马有点意思的人。那个“意思”是隔膜的。因为并不曾春秋佳日一晤面,不如先生另外所写小人物杨舅爷汪大娘顾二娘和蔼温暖;所写名人物如废名周作人及红楼人物系列之庄谐杂出。又陈巨来白描人物之佳构《安持人物琐忆》,“记所见的几个名票友”,述张伯驹“生平嗜好,收藏宋元名迹,及唱戏而已。”相识后,“诚实君子也,一无自大之态。”还仅止于“名票友”,偏隅一方也。又购得王世襄《锦灰堆》,于锦灰里亦存“张伯驹先生二三事”:一事是在张先生家吃清炒口蘑丁;一事是对话兰花;一事是黄永玉画张伯驹印象,皆烟火小事,而折射人间至情。虽深藏不露如古物,亦明式家俱之简婉可鉴。王世襄先生是京城一大玩家,一生玩出了不少绝响,如今都成广陵散。这二三事,可算得是皇城根下两个最大玩家闲人的把盏言欢,有生命的咏叹与默契在。


       黄永玉是我喜欢的一位老头儿。以画知重于世。画,我所不知也。文字亦绝佳,有“未改造好”之自然野趣。才读“无定河的浪荡汉子”,一匹90万字汪洋恣肆的河流蔚为大观,一条五岁浪荡汉子的心路历程荡气回肠。黄老头上世纪82年代于北京西郊偶然邂逅伯驹先生,随后先生仙逝,迨91年始画“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虽十年之后,尤“绘貌绘神,精彩绝伦”。吾不见画,而世襄老人见之,云乎哉:“永玉兄固有传神之笔,伯驹先生之形象亦感人至深,使崇仰者一见即终生不忘。”此何等画,凡人不及见。而吾有幸见黄老头文字:

“    某日,余偕妻儿赴西郊莫斯科餐厅小作牙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四片,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手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余目送此庄严背影,不忍它移,半月后惊闻伯驹先生逝世。人生常有此如此巧机缘不足怪也。余曾对小儿女云:张先生一生喜爱人间美好食物,尝尽世上甜酸苦辣,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居然能喝此蹩脚红菜汤,真大忍人也。老人读书与今人有别,修德与游玩亦与令人有别,古法也。尔辈他年接触张先生学问时,当知今日邂逅之意义。”亦绝妙好辞,还应了一句俗语:有缘千里来相会。这缘,是艺术的召唤,更是生命的共振。隔代的知音,伯驹先生有知否?

         伯驹先生知佛爱戏。尝云:“佛学以真我至于旁观地位,而以假我为一切化身,以解剖人生。戏剧则定其假我,以真我为一切化身,以解剖人生。一为写意,一为写实。一为由原质而生方法,一为由方法而反求原质;一为由高深而趋浅近,一由浅近而入高深。取法不同,归宿则一也。”真悟道之言,直见本相,直抵性灵。佛是弃一切真身而近于形式上的虚妄,因虚妄而弃绝现世之一切内容。佛讲世间没有生旦净末丑,乃至于我,都是色空,不曾存在,不复存在。是以均不可执着,我即非我,他人却可能是我。戏是抱定我为唯一之物,可身化万物以彰显生命,万物亦因我之幻化而放出异样的光芒,涵泳于一切内容之中而不拘形式,无论脸谱。生旦净末丑都可以说是我,亦都可以说是他人。我是一皮囊,可以包容万事万物,此皮囊之生命要义。皮囊而外,可珍贵的是友谊,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浓于血。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以“君子之交”扬帆,划桨的右舷是自己深爱的父母亲,左舷是自己可敬的长辈伉俪,暗礁桨声,浊浪滔天,天昏地暗之中两对老人家的海。不知切齿痛恨什么,却知道切肤痛惜的才叫“君子之交”。

       我这代人,生于“文革”之中,对于旧有的物什童稚混沌,对于野蛮的破坏亦只好奇无助。蒙学之后,则完全在教科书的烛照之下,以为一切都是如此三尺讲坛之光。而书桌外的世界则茫茫可怕之极矣。后来走上社会,渐渐地读到教科书以外的闲书,识得些野史中的人物,恍然发觉教科书之外另有一部历史。不唯现当代史如此,连五千年的历史都有另外一种面目,并不是那么黑暗、封建、吃人。很多时候古人生活的图景让我们这些作后人的深感惭愧。那些正史之外的遗存,也更牵动人的情绪,因这遗存恰恰是保留、保存传统中国文化的根、源。我们如何讲述过去是一回事,过去本如此是另一回事。总是会以不同的方式流淌、流传甚或是火山似的喷发。如张伯驹先生保存的字画,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李白《上阳台贴》,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宋黄庭坚《草书》卷,均系国宝,价值连城的,都无偿捐给了国家,成为后人传承前人文化的衣钵,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明的实物。而这些却恰恰是其时其地被“官方所忽视、藐视的。”或者说,官方所“暂未”顾及,而民间实以“可能”。历史在不经意间由极少数存担当大者完成了薪火传承。置身五千年煌煌文明之漫漫旅程之中反观来路,确确实实的事实是: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王者创造一套历史大行其道,寇者也可能有一本历史如武功秘籍之藏之名山大川,有朝一日也会重现江湖,引领一场新的华山论剑。

      近代历史,因为“近”,原来可以让我们细端详的。可是相反,因为政治的雾霾迭起跌落,“近代”模糊了,有些面目全非。这些年,雾霾渐渐消散开去,一些历史澄现本来面目,一些人物也如出土文物一点点碎片似地清晰复活起来。张爱玲、胡兰成、胡适之莫不是。木心莫不是。张伯驹也莫不是。劫后余灰,余温尤烫手。对这些人物,论者多作意识形态形而上的结论,往往叹惋于形而上,悲怆有致,喟吟有怨,这或许有益于捕捉读者的猎奇,却不易于抵达这些传奇人物的内心。比如说,张伯驹。读《张伯驹集》,读到伯驹老公子给某大人物的信,真是禁不住要泪流满面。一个捐连城之璧给国家眼皮子都不眨一下的人物,晚年却成了生于斯吟词于斯六十年之久的京城的黑人黑户。为了基本生活之需而不得不折腰曲文,言辩之间,凄苦之极,亦悲凉之极。看到章诒和说:万没想到张伯驹夫妇是登门吊慰死者与生者的第一人,也禁不住要山呼海啸。自己身陷囹囫,而尤义无反顾的记得仅仅喝喝茶、聊聊天的朋友,此一为戏,张伯驹是唯一主角。后人如我这样的读者于无声处泣下亦廖廖吧。高明的评者孙郁先生读了《张伯驹年谱》之后,“我在此读出我们文明里最黯淡也最性灵的一页。才知道,过往的时光里,有诸多我所不识、不解的人物,而这些已经成了广陵散的存在,不可复制了。想到此,便感到黯然,惆怅顿生”。孙先生长于从人性的深度去解剖民国群像,绵里藏针的行文风格,很容易勾起读者的停伫留连。他看到了张伯驹先生生命中本真的色,“一言一行,都有传统里的真气”。张伯驹“虽痴而不贪,能以远世的态度面对诸多美物,佛家的空无思想也含在期间。故拿得起,放得下。以为一切都转瞬即逝,唯爱在人间,美不被尘世掩遮,则心满意足矣。”这是的评,却多了一层哲思的悬想。任何推测的结论都不免要打几分折扣。

        还是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看得切近,看得通透:“我和他相处,感到的是人的气息和光泽。”“张伯驹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他正以这样的特殊经历,演示了‘人’的主题:一个中国文人的模样和心情”。窃以为,张伯驹先生按照自己所受的教养与天真的兴味生活,而不是任何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或者迫于形势的作为,这造就了张伯驹这个人。也即张伯驹这个人,是不可复制的任何人。先生坚守了生命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他遵照自己内心的召唤孤独前行,在他人以为的所有传奇之举,都不过是他真实生活过的一部分,是潮流中的逆流,有用中的无用功。逆潮流而动,并做足了无用功,搭建起文化的后花园,活出了生命的真谛。有意无意间在五千年文明的废墟上,亮起一盏安祥奇异的灯。“他的一生比捐献的文物生动得多:他的为人,更比国宝珍贵”。

        张伯驹的内心图景,在那样的浊世之中,怕是常人难以揣度的吧。后来人如我,也是很难从先生留下不多的词句字句联句之间,拾得只鳞片爪的。因为教养之不足,亦因为天姿之愚钝不逮。然而,可以确信的,作为鉴赏家、收藏家、词人和名票友背后的,是真实的一个人。真实的人自然不避真实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儿女情长。《张伯驹传》中,伯驹先生生活图景有所展示,却似乎一直笼罩在他身份的光圈之中。那光圈内更真实的生活:父母、妻子、女儿着墨甚微;写主要的知己实在也未尽人意。特别是伯驹先生几任妻子一笔带过,似有难言苦衷。唯潘素时而涉及,也只是如影随形,不见血肉。作为传,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以一生之功业与交往为牵引作传,终究有些牵了衣而顿失足之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9:11 , Processed in 0.0580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