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学不好不是你的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6 10:4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学不好不是你的错 

2014年03月25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每个学科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不少数学不好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数学上,依然在原地踏步,数学这门学科好像在故意跟自己作对一样,越想学好越是学不好,越想拿下越是拿不下。甚至有人说,数学就是文科生的“死敌”,更是女文科生的“死敌”。
  天津耀华中学资深数学教师言承璎认为,学习数学与文理科和性别都没有必然联系,与学习心态倒是大有关系。好的心态,等于在战略上藐视了对方,为学好数学鼓舞士气;当然,我们也不能在战术上忽略了它。教了20年数学的她对怎么学数学,有一套不是秘密的“秘笈”。
  成败的关键在哪儿
  言承璎发现,初入高中的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在数学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初中时,老师会帮你总结一共有多少题型、多少方法,你使劲练就行;高中知识点密集,课时紧,一个知识点能衍生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不适应,总等着老师总结,这样不好。”
  “俗话说,文科一大片,理科一条线,数学尤其如此,它的思维逻辑性、线性关系太明确了。学数学最中心的思想,就是‘转化’二字。” 言承璎说,“我们教给学生的,正是如何把新的知识转化成原来学会的,把难的转化成容易的。比如立体几何,就是把它看成一个截面,或者展开成为一个平面,再用以前学过的平面几何的知识去解决。”
  所以,学生能否掌握这种“转化”的能力,就成为学数学的成败所在。为此,言承璎介绍了一套适用高中生的流程。
  首先,预习很重要。初中毕业的学生,看懂高中数学课本没有问题。预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温故知新。你在预习后可能发现,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联系到之前的知识点,如果当时这块没学好,就应该捡起来先复习一下,再看新的内容。
  其次,听课时要带着问题。“这道例题为什么这么处理”、“书后的习题怎么做”……这些预习时自己没明白的问题,就带到课堂上重点听老师讲解。“带着问题来听,主要精力就不会放在老师讲了什么上,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会发现老师是从哪个旧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哪块又重点强调了……这样,学生就不是追在老师后面疲于奔命,听课效果会好很多。”
  最后,自然是复习。“如果课堂吸收率好,也可以不复习,吸收得不够好就再复习下,然后再做习题巩固。”
  这三个步骤说难也不难,关键还在学生的自觉性。言承璎说:“数学是一个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最基本的,就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按部就班,一般学得也不会差。但学生绝不能满足于听懂老师上课就够了,而应该主动去想、去做。”
  言承璎所教的班差不多都有45名学生左右,除了平时的上课、作业、考试,如果学生不主动“冒头”求教,老师很难了解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学生发现自己有什么困难,要主动和老师沟通。只有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老师才能知道这个学生是什么思维类型,也便于因材施教。”
  考试的目标是什么
  言承璎回忆,在她上学的时候,数学高考的难度与课本差不多,只要平时认真听讲和练习,基本就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不过,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考试与课本的差距拉大——教材面对所有学生,而高考是为了选拔。所以,在课本之外额外分析、讲解一些题型,就成了言承璎最重要的教学工作之一。
  做题、多做题,经常被认为是学数学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言承璎说:“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确实如此,但这比例不是线性的。做100道题,能考90分,做1000道题,未必能考100分。”是否需要多做题,也要根据思维类型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生领悟较慢、不能自己摸索到方法,他就不一定要多做新题,而更适合把做过的、老师讲过的旧题,重新拿来分析。
  不少老师推荐学生使用“错题本”,收集整理错过的题。言承璎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一道题做错了,说明你的思维在这块有问题。如果订正后你彻底明白了,下回不会再错,那错题本也没有必要。但是,现在学生要学的科目多、精力有限,这里错了,仓促一改,并没有深刻地理解和记住,今后考试还会错。所以,建立错题本就能在考试之前的有限时间里,重点复习出现过问题的地方。”
  在考场上,学生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答题,那么,“会”和“熟”就是两码事儿,所以,平时有一些习题是为了训练熟练度,难度不大,题量较大。“这类题老师往往会给学生答案,要求做完了自己校对,错了就改过来。如果学生犯懒,题做完了就不管了,那就等于白做。”
  在水平既定的现实下,考试多拿几分也有诀窍。“放对自己的位置,别跟自己较劲儿。平时考120分的学生,别一上来就直奔最后一道大题,遇到不会的,就跟它玩儿命,这样肯定连本来的120分都拿不到。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试卷由易到难的编题顺序做下去,遇到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适当放弃。考试的目标,是把能得的分一分不落。”
  努力到底有没有用
  数学究竟是不是文科生的死敌?言承璎的答案是,我们学校的文科生,年年高考数学都有满分。
  其实,文科生学数学,优势劣势均有。“如果一个学生发散性思维特别强,逻辑思维相对较弱,那在学数学的时候,也许会有一些困难。但另一方面,高考的文科数学比理科简单一些,这样作为文科生,如果努力,就特别有希望拿高分。”
  至于性别,言承璎更认为这和学数学“没什么关系”。“有人说性别和思维方式有关,但其实很多女性也有男性思维。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教得好的老师男女都有。”
  和文理科无关,和性别无关,与学习心态倒是大有关系。言承璎说:“有的学生比较爱好文科,对理科包括数学,有畏惧或者忽视的心理。其实所有的学科都是如此,如果你惧怕它、躲闪它,它就会成为你的一个死结;如果迎难而上、努力去啃,一而再再而三,它慢慢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不久前,微博上曾有一场激烈的争论,学数学到底有没有用?言承璎答道:“每一个学科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言承璎说:“学数学绝对不是为了考试,它最大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一个人逻辑思维的形成,是长时间培养的结果。我教数学那么多年,经常感慨‘幸亏我教的是这个学科’,它对我的逻辑判断、语言叙述等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我能随时抽象出重点,然后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人真的不喜欢数学,怎么办?言承璎笑答:“如果天生不喜欢,那就顺应吧,人都有特长,我们可以安然接受。什么样的人生都可以是一个美好的人生,但我相信,富有逻辑和条理的人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10:48:20 | 只看该作者
 你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
  我是一名高三文科生,有个问题真的很焦虑,想不出解决方案,希望您能给点儿意见。我成绩还不错,但是数学偏弱,高一时一直是倒数几名,高二文理分班后,在文科班差不多排在中等位置。我觉得自己学数学挺努力的,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写作业效率很低,做题时总是走神儿,一点儿都不专注。每每开始写作业,我的脑子就习惯性地想其他事——最近看的节目、要做的事情……乱七八糟的。
  我想了很多办法都改不掉这个毛病,而且我在写其他科的作业时,基本不会走神儿。我觉得自己数学不好,但也不至于讨厌数学啊,遇到的老师也很好,怎么写作业就专注不起来呢?
  如果再这样下去,我真的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了。我现在真是急死了,越想越怕。
  破茧
破茧:
  你好!读完你的来信,我注意到,来信中很多地方都流露着你的着急和担心。所有学科中,你的数学偏弱,尽管你一直都很努力地学,但成效不是很显著。高一时数学就给你的成绩拖了后腿,现在因为状态不佳,你很担心高考时数学依然成为短板而影响前途。可想而知,这种担忧的情绪会让你在完成数学作业时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越是着急,做作业时就越怕自己走神儿;但越担心,反而会越控制不住自己,无法专注。
  专注于一件事情时,我们需要利用自己主观意志的努力将意识指向并集中在这件事上。形象地说,好比用放大镜将太阳光聚焦于一点。如果处于焦虑状态,我们的主观意志对意识的控制力就会减弱,导致无法完成聚焦的过程。这时,意识就会像撒欢儿一般在脑海里信马由缰,就像你信中描述的那样,一会儿想到这个,一会儿想到那个,脑子里乱乱的。
  要改善这种状态,首先是要让自己放松下来,焦虑水平降低之后,我们才能更游刃有余地控制意识。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你试图用迫使自己“放空”的方法达到所谓的放松,可能会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却是治标不治本。真正应该做的是从内心完全地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简单的4个字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在你的来信中,你提到自己虽然成绩不好,但并不讨厌数学,遇到的老师也很好,从这些文字中,我看到了你在努力说服自己去接纳数学,同时在责怪自己的“不专注”。数学不好并不是你的错,好多人都在数学方面不太擅长。而且你也完全可以有点儿讨厌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喜欢让我们不舒服的东西,更不喜欢费了很大劲却没见多大起色的学科。你心里对数学有点抗拒是无可厚非的。坦然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不会妨碍我们为了完成高考去努力学好数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接纳可以使情绪上的压力得到有效释放,并相应地降低焦虑水平。真正放松下来后,我们才能全力以赴投入学习中,而不是让担忧和焦虑占据宝贵的心理能量。
  另外,“接纳自己”还表现在正确处理学习中的走神儿上。这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学习中要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正常成人的注意稳定性都是有限度的,注意集中保持一段时间后,就需要进行一定的休息和调整,之后再次集中。如果我们无视客观规律,一味要求自己不能有任何松懈,那就等于跟自己较劲儿。而越是较劲儿,焦虑水平越高,主观意志的控制力越不起作用,集中注意就会越来越难。所以,即便是希望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地完成作业,我们也需要注意合理调适,哪怕只是抬头做个深呼吸,之后再埋头苦干,也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第二,当学习中突然想到一件跟学习无关但挺重要的事时,我们通常会感到有点纠结:如果想这件事,学习思路势必会被打断,但如果不想,又担心一会儿忘了。这时候不能一味责怪自己思想开小差,可以先找一个地方把这件事写下来,告诉自己等学习告一段落再去想它,之后再回到学习状态中。写下来,可以释放我们想到这件事又怕忘记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让潜意识的焦虑水平降低,便于重新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一定已经明白该怎样去做了。当然,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还需要你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慢慢来改变。加油!
  小月儿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10:48:47 | 只看该作者
 数学的过往,过往的数学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叫“没品吐槽数学应用题”。发起者振臂一呼:“都被数学摧残蹂躏过吧?一起来吐槽吧。”
  你看这道题:一个游泳池,只开排水管50分钟把水放干,只开放水管40分钟把池灌满,现在放水管和排水管同时打开,请问多长时间可以把池子灌满水?
  作为一名80后,我也曾有过无数次类似“脑子进水了吗”的怨念。那些人究竟是怎样的思路、出于什么目的、在何种心境下想出诸如植树问题、追击问题、说谎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这一道道故事性和画面感俱佳的神奇问题?
  在我国民间,“数学好即智商高”的神秘说法流传已久。在少儿期和青春期的比拼中,数学成绩优秀带来的升学实惠和智商上的优越感毋庸置疑。而我,偏巧是在这场比拼中折了腰的那一个。当年的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可以说,我把中学时代绝大多数的精力和体力全部花在了数学学习上。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尽管考上的是“985”、“211”、“全国Top10”,但数学却是我高考成绩中最低的一门,低到令人发指。
  我至今记得那个夏天,还在备考的我看一位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数学不是问题,高考不是问题,凡是能够靠自己努力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那时的我,挥舞着手中的数学卷子,对着电视痛骂:“骗子!”而我可敬可爱的高中数学老师在高考成绩公布后,拉着我的手说:“咱们以后再也不学数学了!”
  从那以后,我真的就再也没学过数学。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不必学习“挂人无数”的高等数学,坚决不选需要数学基础支撑的经济专业辅修。工作后我更是与数学绝缘,不要说做报表,就是简单求和也坚决使用Excel。当年那道曾经难以逾越的沟壑早已变成微不足道的过往,但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数学并不是天字第一号令人头痛的大问题,我的生命中又有了比数学严重得多的、更新的、更大的烦恼。而这些烦恼,真的都不是自己坐在书桌前拼命用功就能够解决的。
  我最近一次看到的关于数学的消息是在前不久。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英国政府苦于本国少年儿童数学不好,特从上海聘请了60名数学教师赴英讲学。中国网友一片幸灾乐祸之声:“让英国的熊孩子也受受罪!”而我,作为一名曾经饱受中国式数学教育“摧残蹂躏”的过来人,只想对英国的同学们说一句鼓励的话: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只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10:49:07 | 只看该作者
数学考试的噩梦
  有媒体报道,一项调查显示,80%左右的人都做过与考试有关的噩梦,而考试的噩梦中又有70%左右是关于考数学的。在微博和论坛里,很多人把自己称为“数学恐惧症”患者。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伊恩·莱昂斯博士的说法,全世界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数学恐惧症患者。
  有数学老师认为,让学生产生恐惧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应试教育和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考不完的数学考试,做不出的难题、怪题,以及由此备受摧残的自信心才是噩梦挥之不去的根源。业内人士也说,“在升学压力下,数学教学中出现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技巧,把数学学习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放在了次要位置。短期内的确可以提高成绩,但这是以牺牲学生的自信心为代价的。”
  都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但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推理能力的较量
  这是一场特殊的数学考试。
  据媒体报道,3月19日下午,中法两国各有25所中学的近3万名高一、高二学生完成了同一份数学考卷。这份试卷由中法两国的资深数学教师共同出题,旨在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今年暑期的科学夏令营。
  一名参加了本次考试的学生说,这份联合试卷的题目并不难,考查侧重于“推理、变通能力”,并不是中国学生习惯的套公式。据了解,即便在平时,法国老师也绝不会出难题、偏题来为难学生,否则会引起抗议。相比之下,法国学生更习惯于慢悠悠地进行推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中国学生如果离开公式,不仅做题速度慢很多,成绩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数学是思维体操,它的乐趣就在于严谨的逻辑和环环相扣的推导。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国际上声名显赫,但更多的人对这门学科的感情却是又恨又怕。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远比督促他们苦练多少偏题怪题、逼着他们在考试中拿高分更有价值。
  白马王子的概率
  说到兴趣,眼下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数学的美在于它深深镶嵌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通过数学找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陈思齐是典型的“学霸”,曾获得全美高中数学竞赛国际组冠军,并成功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可以用概率论找“白马王子”,觉得很有意思,就研究了一下,发现多位追求者陆续出现的时间段内,在黄金分割点上出现的人,“白马王子”的概率最高。
  不明觉厉。
  更让人感动的是这种热情,它能让你时时刻刻以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并从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相比之下,找没找到白马王子、拿没拿到名校offer、得没得国际大奖,这些都是浮云。
  遗传基因的风险
  一项对数学焦虑的最新研究显示,某些人更有可能害怕数学,不仅因为负面经历,也是因为与普遍焦虑及数学技能有关的基因风险——这些人对数学的恐惧让他们较难解决数学问题或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研究发现,基因可以解释个体数学焦虑差异的40%,而其余大部分引发数学焦虑的原因是环境——学校、家庭或者其他地方。
  有没有得到一点安慰?当你被数学弄得心神不宁时,先别忙着沮丧懊恼,也不必和自己没完没了地较劲儿,而是大可把这一切看成基因差异。你一旦真正接受了人和人存在先天不同的这种说法,给自己一个可以不那么优秀的借口,或许那个挡在你和数学之间的心结就会慢慢打开,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23 , Processed in 0.10483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