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西平:“翻转课堂”与“生成课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 06:2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西平:“翻转课堂”与“生成课程”

    《中小学管理》按:“翻 转课堂”是与“生成课程”理念相呼应的对学习过程的一种重构。“生成课程”把课程“既定的”目标变成“将成的”目标,课程成为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 的生活过程。“翻转课堂”的实践应充分体现“生成课程”的这一理念,而非只求外在形式的改变。

    最近,一位校长对我说,他们高中将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我问他怎么“翻转”?他说:现在上面要求减少课外作业,而且教育行政部门还经常检查,可 是学生不做练习怎么应对高考?所以,他们就想让学生课下自学教材,课上腾出时间多做练习。我听了以后,深感如果教育目标不变,那么任何教学改革的模式,都 可能难以达到其创新的初衷。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一所高中的化学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的应用。我认为,“翻转课堂”是与“生成课程”理念相呼应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重构。
    “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也称“呼应课程”,是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贝蒂·琼斯(BettyJones)提出的。它是针对传统的预设课程而进行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教学理念的改变。
    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是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教学内容依据规定的课程标准或者教材确定;教学方法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实现这一规定性的目标而服务;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主要是检验所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这 种教学模式之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是由于过去我们获取知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积累;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社会价值,所 谓“学富五车”就是仓储式学习的结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预设的教学过程也在发生一定的改变,如启发式教学、小步式自学的尝试等,但从根本上 说,这些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还难以彻底脱离预设的窠臼。
    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知识爆炸,使得知识不仅有量的拓展,而且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同时知识的交融不断促使新学科的产 生,我们再也难以单纯地以一个人固有的知识来评价他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得人们随时可以在云端调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储存知识已经不是学习的 主要目的。在这种背景下,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生 成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特别注重课程的创造品质和生成品质,强调课程应该是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中动态生长的 建构性课程。它把课程的“既定的”目标变成“将成的”目标,课程成为师生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认识活动。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已知的结论性知识的把握已经不是主要目的,教材成为学生迸发思想火花的资源,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命意义、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为自我的持续发展奠定基 础的阵地。在这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和谐与统一。
    “生成课程”的理念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是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知识内化”是在课外通过作业练习完成的。而“翻转课堂”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了“翻转”——知识的获得由学生在课下完成,他们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或者阅读文本教材自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短小的视频、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线辅导等为学生提供帮助;而“知识内化”则 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有效辅导,同时通过组织多主体、多层面的相互交流,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这样,课堂这一 教学主阵地的功能就发生了改变:它主要不是用来获取知识,而是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课堂不再是预设的过程,而是生成的过程。
    由此我想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借鉴国外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但任何新的模式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重在理解其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而不只是其外在形式。
     来源:《中小学管理》官方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38 , Processed in 0.1029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