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习作教学创新散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 10:5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习作教学创新散论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编者接:2000122日上午,管季超同志应约在我校作了《小学习作教学创新论》学术讲座,参加听课的有本镇和南大各校青年语文教师60余人。
  现将本次讲座记录稿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各位青年朋友:
  刚才苏西安先生的介绍,我愧不能当,过奖了!
  如果说参加工作以后,我教了十二年的语文(期间有十年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曾经在中小学语文、特别是作文教学上作过一些探索,知道一点其中的甘苦,这倒是实话。
  9310月以后我应命到教委办公室工作,近四年又分工艺术课教研工作,但一直未能忘情于作文教学问题,而且正因为稍稍超脱于作文教学实践,思考上更趋于客观和深沉。
  中小学作文(习作)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学究竟是干什么的呢?——一言以蔽之: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世界上任何国家中小学的母语教育,都是公民养成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任务必须都由国语(语文)课承担。
  现在语文教育界号召学习叶圣陶等“三老”语文思想,我希望在座诸位青年同志最好能找到一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来看看。其中的《作文论》、《“通”与“不通”》、《“好”与“不好”》、《写作什么》、《怎样写作》、《论写作教学》、《写话》、《和教师谈写作》等诸篇,专门谈的就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问题,里面的观点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并不过时。
  对作文(习作)教学的目的叶老在不同时期的文章里都有精辟的阐述,譬如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后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即“不需要教”的境界。又说:“只因为要记笔记,要把情意告诉别人,要写信给家庭或朋友,诸如此类。这些事都是极平常的,但做不到便是人生的缺陷。咱们不愿意有这种缺陷,所以非学习写作不可”。
  其实,要问为何学作文,得先问生活中为什么要有作文; 要问怎样作文,得先问生活中怎样用作文。学生对学习作文的目的了然于胸,学起来当然会有动力呀!
  现在我们的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包括习作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二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所指斥的“少、慢、差、费”现象似乎并无多大改观。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课受到的抨击是最多的了。
  我这里引用几位名家的言论来说明之。
  一是可以偷懒,因为他们的话已说得够清楚了,不用我再费心思去组织词句;二是可避嫌,免得人家说:“你不是语文教师出身?你的教学中没有这些问题?”
  ——王元化说:“现在的孩子写作文,老师都要求什么思想健康,中心突出等等,这比八股还糟糕。八股里边还有一定的空间,个人的见解还可以阐发出来,而现在的这一套把思维也八股化了,这是最糟糕的。”
  ——潘涌说:“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化标准的严酷束缚下,观念和实践上堕入极端的畸形化。主题轻浅甜腻,题材如出一辙,语言贫困乏味,结构方法机械雷同。其严重后果和危害首先是导致学生人格分裂,即作文与做人的背离;其次是导致学生的思维萎缩。写的过程不是张扬思维、催发心智的精神创造过程,而是思维自虐、心智自戕的痛苦历程,往往可以发现原本思维活泼、聪明伶俐的孩子,经过作文教学“流水线”筛滤以后,丧失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造的最可宝贵的思维品格,久之,岂不令人为其思维发展的健康和谐而担忧。最后一点是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迟缓,丧失语言思维的活力和弹性。”
  ——曹文轩说:“写作文也是一种写作——初级写作。写作本应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十分愉快的事情。人类创造了文字、语言,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还出于精神上的欲望;文字语言的恰当的、出其不意的运用,使人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示,使人不吐不快的内心情感与郁积得以抒发与释放,使人在面对由文字、语言所构造起来的世界时获得审美享受。而当代中国却呈现出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小孩拒绝、厌恶写作。原因多多,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现行的写作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写作的快意。
  这种写作模式表现在写作内容上,就是在极其有限的观念之下来确定文章的主题,大千世界,所有一切,都生拉硬扯到这些屈指可数的主题之下,结果既使世界的丰富性无法得到呈示,也使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成为不可能。”
  以上三位名家所言,切中中小学作文(习作)教学弊端,对我们应该是有启发的。
  为了办好《红蜻蜓》这份校刊,具体运作的同志和各位指导老师是花了不少功夫的,但为了说明问题,我昨天晚上又重新翻看了已出的3期,发现不少学生作文主题(中心思想)雷同,甚至连开头、结尾也如出一人之口,这就不好了。有人说这叫青少年作文的“集体失语症”,话虽然尖刻一点,你能说不是事实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平日交谈天真烂漫、各具个性,一写起作文就“端起势子”,“做”起来,光说“大话”、“空话”,甚至“假话”,就是不说裸露真实内心世界的“真话”和儿童特有的“伢话”呢?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作老师的深刻反思,从自身作文教学的观念、操作方法上找原因。
  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年教师要尽快熟稔语文(包括习作)教学的规律,必须先看看先行者都做了些什么,“拿来主义”见效快么。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从训练文体到训练内容,从训练序列到训练方法,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实践与探索。在广泛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我国特色的作文教学流派,例如“作文序列训练”(张田若、李昌斌等)、“作文分格训练”、“作文素描训练”(吴立岗从前苏联引进)、“读写结合五步序列训练”(丁有宽)、“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北京景山学校)、“情境作文训练”(李吉林)、“童话引路作文教学”(佘同生、腾昭荣)、“言语交际作文训练”(潘自由、于永正等)等几种作文教学流派。当然,我这里举到的只是众多的作文教学探索中的一部分。春兰秋菊,俱有清芬,也各有缺陷,都有改进、完善的任务。限于时间关系,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大家都知道,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出台。新《大纲》不再用“作文”的提法,低年级叫做“写话”,中高年级叫做“习作”。这不光是一两个名词的变更,而是旨在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下来。
  新《大纲》淡化文体,降低要求,放缓坡度,并明确规定课内外阅读和背诵篇数,将听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加强了对“语文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要求等内容的修订,都将从不同角度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产生助益。
  可以预见,随着《大纲》的重新修订,语文教材的重新论证和编写,语文教法的探新又将成为热点。在座的青年语文教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投身语文教改实践,正可大显身手啊!
  高校长、苏西安先生给我出的讲题是《小学习作教学创新论》,所以接下来我想说说习作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的话题。
  小学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因其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引发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具有创新意识的习作,一般应具有下列特点:一、思维的敏锐性;二、思维的广阔性;三、思维的独特性;四、思维的多向性。
  从思维的敏捷性到思维的多向性,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由广度到深度的创新过程。创新训练的途径很多,但都不外乎是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拓展思维的广度,可以创新;拓展思维的深度,也可以创新;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同时拓展,更可以创新。
  由于思维本身的不可触性,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于物化的外力。习作,便是展示、检验与训练创新能力极好的媒介。在习作中实现观念突破、题材突破、表达方式的突破。
  在习作中培养创新意识,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陈旧呆板的教法不可能产生生动活泼的习作。例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以采用“看图画作文”、“看图形作文”、“听音响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编童话作文”、“单词联想作文”、“物件联想作文”、“根据提纲作文”、“拓展课文作文”、“假设作文”等至少10种以上的教法。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到现在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果真正做到了“六大解放”,何愁小学生习作不新意迭见呢?
  学生的写作潜力能否被开掘出来,创新意识能否得到好的引导,与作文题目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那些导致雷同化、模式化写作的作文题目背后,是深潜于教育界的价值观一元化,审美观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学生们在习作时能不约而同地编出雷同的故事,是由于长期受制于统一价值观和统一审美观的统一训练,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用统一的写作模式以满足统一的作文要求。
  我们的教师以往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的思想倾向、写作技巧上,却很少在文题的拟制上深思熟虑,也很少对文题的恰当性提出质疑,更没有对现行的作文审美观和评判标准作出反省。实际上,文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能否激发起学生们的写作欲望,文字表达欲望;而教师的审美观及评判标准直接制约着学生写作的思维层次和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有关习作题目选择、设置的研究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而作文的审美多元化,价值标准多元化应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过去我们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似乎主要是从“文”的方面着眼(当然这也是必要的),今后应该从“人”出发、从写作主体出发,抓住创新思维这一要素来进行研究。
  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一句话,作文(习作)就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因而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写作的产品——文章,就是披上语言文字外衣的思维,那么有创意文章的写作过程,就是主体给创新思维选择并披上新鲜的、漂亮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外衣的过程。
  在结束这次愉快的谈话之前,我想向在座的青年朋友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努力提高整体文化修养。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整体”,意思是说不光要努力提高语文修养,也应该从众多的相关学科,比如思维科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中吸取营养,语文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有品味、有底蕴、有现代意识的文化人,才可能胜任愉快。只在语文“本行”内翻斤头,恐难有大出息。
  第二是要特别重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参与许多次教研活动之后,我有一个印象,不知准确不准确:我们的一线教师潜意识是鄙薄、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静不下心来看专著和专业报刊,比较热衷于“看课”。当然好的课是应该看,也值得一看的,但如果你不“悟道”,老是在“法”的层面上拾人牙慧,也不会有质的突破。
  好像是范文澜的一个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希望在座诸位青年朋友有这种坐十年冷板凳的苦学精神。
  第三个建议是我最想跟青年老师们说,那就是要养浩然之气,树立做教育家、帮第一流教师的赳赳气概。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与其确立的人生奋斗目标是否高远、气概是否宏大有极大的相关性。试想:汤文先先生如果没有这样高远的奋斗目标,怎么可能在“文革”的磨难中“不坠青云之志”,八九十年代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光耀画坛;管用和先生如果没有这样的宏大气概,怎么可能从一名普通的中师生、小学教师成长为一位知名作家、诗人呢?
  最近几天,我正在看王东华写的《发现母亲》一书。王先生提出人才成长的“三棱锥说”。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个主要方面构成的。他认为四者之中,位于首位的是气概。我觉得他的观点是蛮有见地的。
  前不久,我在区电大给参加试用期培训的青年教师上课,讲到我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治学方法,我称之为“抓两极”的方法。
  教中学语文时,我一方面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以个案研究的方法跟踪研究学生是如何写日记、写作文的,以获得最真切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我直接与国内第一流的语文教育专家如于漪、饶杰腾、管金麟、董味甘等先生建立学术联系,两次自费参与全国性语文研讨活动,并“弄斧班门”,当面向专家求教。
  近四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转向儿童美术教育,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效果也不错。一方面,我以一个孩子作个案研究对象,从4岁半跟踪研究到10岁,将他所画的每一张画都存档以作研究;另一方面,我借助湖北美术出版社委托我执编《小画家》双月刊“名师介绍”等栏目的工作之便,广泛接触儿童美术教育界的名师专家,并在几年时间里收集到散见于各报刊的不少于3000篇的儿童美术教育论文,三百余本儿童美术教育专著和图录,参与筹备和主持了两次全国性儿童美术教育的学术会议,对儿童美术启蒙教育从感性认识到理论思考,从区内各校现状的调研到国内若干先进地区的考察、研究,从各家学说的异同、各种版别小学美术教材的比勘中逐渐悟出了一些东西,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观念体系,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也有底气了。
  说这些,希望对在座的青年朋友能有所启发。如果有可能,下次我们再找时间接着聊聊,谢谢大家牺牲休息时间来捧场。
  祝你们在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谢谢!

  ■附注:本文原刊于孝南区毛陈镇中心小学校刊《红蜻蜓》2001年第1期(总第4期),后节录刊载于《孝感日报》教育周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08-5-1 11:02:53 | 只看该作者

红蜻蜓/是我区最早的一份有准印证的彩封小学校刊

该刊的创办,直接影响,催生了我区同类刊物//为孝南教育史留史料
3#
发表于 2011-8-2 21:26:4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0:39 , Processed in 0.07547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