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 03:1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



顾之川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为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中国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特别注重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母语教育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中国语文一直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古典教育。虽颇多曲折,却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作家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本文结合自己从事中国语文课程教材研究编写工作,从历史与现状的角度,谈谈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不妥之处,诚望得到批评指正。

壹 古典教育的历史

一  20世纪以前

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教育中,古典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所谓“古典”,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所说:“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后为今。”①也就是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古典。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人们都十分注重对前代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在周代贵族子弟的教育里,“诗”是重要的内容。《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教授门徒时,以《诗三百》作教材,要求熟读背诵,并能用于政治活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的话:“入

* 本文是在笔者参加 “东亚汉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日本二松学舍大学)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在先秦的政治文化活动中,盛行赋诗言志。这种风气盛行的前提,便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教育中,对周代诗歌学习与普及。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孔子与儿子孔鲤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可见,在先秦时期,以《诗》《书》等为代表的文化典籍,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汉代教育中,古典文化的传统尤为浓郁。汉代学官立有五经博士,以《诗》、《书》、《礼》、《易》、《春秋》三传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不仅是博士及其弟子皓首穷经的学习研究对象,又是读书人做官的敲门砖和执政者的教科书。同时,随着古文经被不断发现,社会上一般士子学习经书的风气也很盛行。东汉时期,儒学大师马融门下有弟子数千,私学之盛,可见一斑。而洛阳太学中,太学生多时曾有三万。《诗经》等经典长期流传,不仅学子成诵,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应对②。

六朝和唐宋时期对古代文化典籍的学习,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除儒家经典外,其他各种典籍中的诗文也成为重要内容。六朝贵族子弟从小就学习古诗文,社会上层弥漫着浓厚的古典文化风气。像《梁书》上记载的昭明太子“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的情况,并非个别。在《南史》、《北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熟习古代典籍的少年才俊不一而足。而在上流社会中,清谈《老》、《庄》,熟读《离骚》也是名士风流的必备条件。正是在这种浓郁的古典文学教育风气的熏染下,由梁朝昭明太子所编,集八代文学之大成的《文选》,成为古典教育中新的热点。“诗仙”李白在十多岁时,就曾三次拟作《文选》,“诗圣”杜甫也教育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宋代有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诗文创作的高度繁荣和古典教育的密切关系。

唐宋以后,社会流行的古典教育范本以“四书五经”为主,所谓“九经”“十三经”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这和代圣人立言的八股考试不无关系。这种古典教育,固然有束缚士人思想的一面,但也确是中国语文教育中不能回避的一页。

此外,在20世纪以前,出现了许多专门的古典诗文教学选本,宋代谢枋得《千家诗》因为“率皆显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清黎恂语),所以“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题辞》)。唐末胡曾《咏史诗》以及宋代杨简《历代诗》等,也曾被选作教材③。《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蘅塘退士)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作者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百首亦莫能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成了俗谚。《古文观止》则成为人们学习古文的重要选本。另外,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代表的蒙学读物,也非常注重让儿童在学习识字的同时,渗透古典教育④。这一切,都是中国语文古典教育中值得重视的经验。

二  20世纪前期(1900~1950)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西方教育制度开始传入中国。清政府1902年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这两个标志着中国语文学科的正式成立的章程,都把“读经”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辛亥革命之后,教育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12年1月,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师范中小(学)一律废止读经”,代之以修身、国文和历史等。而高校里有关儒家经典的内容,也只是作为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学的文献,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从此,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冲出了“读经”的藩篱,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1915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期间曾提出《教育纲要》,仍强调读经教育,遭到陈独秀等人的猛烈抨击。1934年2月,蒋介石发表《新生活运动要义》的演讲,提倡“尊孔读经”。1937年,何键还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提出过一个明令读经议案,希望中小学十二年之间,让儿童读《孝经》《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也遭到以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的强烈批评。“读经”运动最终不了了之,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文化广阔视野下的古典教育。

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比较⑤

时间
课程名称
目  的
内  容
1902
钦定中学堂章程
《书经》《周礼》《仪礼》《周易》
1904
奏定中学堂章程
《左传》《周礼》《御选古文渊鉴》
1923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
1.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2.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1.  小说:《西游记》《三国志演义》2.  戏剧:于元明清词曲内酌选其文词程度为初中学生所能了解,而其意义无背于教育者,如汉宫秋,牧羊记,铁冠图之类。
1923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
1.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2.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
组一:1.水浒传,2.儒林外史,3.镜花缘,4. 古白话文选,5. 近人长篇白话小说 以上各种中,略读一种6.诸子文粹,7.四书(节本),8.古史家文粹,9.王充,10.史通,11.韩愈,12.欧阳修,13.王安石,14.苏轼,15.朱熹,16.王守仁,17.清代经学大师文选,18.崔述,19.姚鼐,20.曾国藩……以上各种中,精读六种,略读五种组二:23.诗经(节本),24.唐以前的诗(选本,注重古乐府),25.唐诗(选本,注重李白、杜甫、张籍、韩愈、白居易、杜牧诸大家),26.唐以后的诗(选本,注重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李东阳、吴伟业、黄景仁……诸大家),27.词与曲(选本),28.戏曲(杂剧,传奇)以上各种中,精读二种,略读三种。
1923
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一)文字学引论
1.使学生略知中国文字变迁的历史2.使学生略具研究中国文字学的必要知识
1.甲骨文字述略,2.金文述略,3.从诗经到楚辞,4.书同文以后的言文分歧,5.六书 辞书与韵书 反切……
1923
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一)中国文学史引论
1.使学生略知中国文学变迁沿革的历史2.使学生了解古文学与国语文学在历史上的相当位置
1.第一时期:从诗经到史记2.第二时期:从司马相如到初唐四杰3.第三时期:唐五代4.第四时期:两宋与金元5.第五时期:明与清
1929
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
精读选文,熟习至少一百篇,语体文与文言文的比例依次为:7:3,6:4,5:5略读:选读名著,每学期至少二种。
1929
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
1.依学生的资性及兴趣,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2继续培养学生读解古书的能力3.继续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1.精读名著六种:有系统地分年,选及有关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学的体制流变之文。2.略读名著十二种:选读整部的名著,名著的选本,文学的总集……
1932
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壹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的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叁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
(一)精读:语体文与文言文的比例依次为:7:3,6:4,5:5(二)略读中外名人传记及有系统的历史记载有诠释之名著节本古代语录及近人演讲集古今名人书牍古今名人游记日记及笔记有注释之诗歌选本古今小品文及短篇小说集
1932
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壹)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的文化,以期达到民族振兴之目的。(叁)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
(一)选文精读  其排列之程序,应语体文言分授。文言文第一学年以体制为纲;第二学年以文学源流为纲;第三学年以学术思想为纲。(二)专书精读每学期约一部或二部。(三)略读  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
1941
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
(贰)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及读解古书之能力(肆)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从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唤起民族意识与发扬民族精神。
(贰)选文精读,第一二三四学年语体文与文言文并选,语体文递减,文言文递增,其比例约为七与三、六与四、五与五、四与六;第五六学年以文言文为主。(陆)文学源流(即文学史之具体举例),文字学大意及国学常识于第五六学年研究时间内讲授。
1948
修订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三、培养阅读古籍之兴趣与能力。四、从民族辉煌事迹有助于国际了解之优美文字中唤起爱国家爱民族意识,发扬大同精神。
第一学年以现代作品为主,惟阅读可采用古代小说名著及浅近语录;精读可采浅易欣赏方面材料,如白居易燕诗等均可酌选。第二三学年可酌量增选合于学生学习能力之古代作品,其语体与文言约为三与七之比例。

三  20世纪后期(1950~200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有时甚至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但终能拨乱反正,在曲折中前进。其中,1956年,由于受苏联的影响,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叶圣陶先生的主持下,由游国恩、周祖谟、隋树森、吴伯箫、张毕来等组成编写组,编写了全套中学文学教科书。在这套文学教科书中,古典教育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语文教育逐渐受到政治的影响,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古代作品被视为“封、资、修”的内容,古典教育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禁区。十年“文革”期间,整个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古典教育更是少人问津。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教育的“春风吹又生”,古典教育才又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比较

时间
课程名称
目的
内容
1956
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
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某些必要的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常识
限于篇幅,这里仅举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课文为例:论语和孟子五章,公输,楚辞二篇,屈原,晏子将使楚,归园田居,木兰诗,李白诗三首,陆游诗三首,辛弃疾词二首,刘玄德三顾茅庐,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我国的古典文学
1956
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
1.依据文学史的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2.结合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系统的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秦代以前的文学和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第二学期:唐代和宋代的文学。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从元代到“五四”的文学。第二学期:“五四”以来的文学。  
1963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当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古代诗文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课文数如下(前一个指古代诗文作品课数,后一个数字指课文总数,下同):初中           高中第一册  12/30           14/30第二册   9/30           12/30第三册  10/30           13/30第四册  11/30           14/30第五册  13/30           15/30第六册  14/30           15/30
1978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当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古代诗文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课文数如下:       初中        高中第一册    4/26         6/24第二册    5/26         6/24第三册    5/26         7/24第四册    5/26         6/24第五册    5/24第六册    5/24
1980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当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古代诗文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如下:       初中        高中第一册    6/28         10/28第二册    6/28         10/28第三册    6/28         10/26第四册    6/28         10/26第五册    6/26第六册    7/28
1986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为了适应“一纲多本”的需要,教学大纲只列出“教材基本篇目”,其中古代诗文作品的比例为:初中28/110,高中31/82
1988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读文言课文,能顺畅的朗读,能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在“教材基本篇目”中,共列96篇,其中古代诗文作品28篇。
1990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
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基本课文篇目”初中100篇,其中古代诗文作品23篇,高中70篇,其中古代诗文作品28篇。
199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试用)
读文言课文,能顺畅的朗读,能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大纲规定: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80篇,文言文占20%左右。
199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选文以中国现代作品为主,兼顾中国古代和外国的作品。附录“推荐选文篇目”(待补)。

贰 古典教育的现状

1990年代末,中国文化教育界对过去几十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经过这几年的总结、反思与重新审视,中国语文教育正在拨乱反正,回归传统,古典教育又重新受到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古代诗文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语文试卷也把古代诗文阅读列为重要的考查项目,各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以古典教育为特色的大学语文,社会上也出版了众多有关古典教育的普及读物。

一  中小学语文教育

2000年,中国基础教育开始了共和国历史上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带有过渡性质,即对当时正在使用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修订。2000年公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小学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 初中背诵古诗词50首,古文20篇,高中背诵古诗词50首,古文20篇。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古诗词,40篇古文。所列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评、千古流传的诗文名篇。选择的范围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唐宋诗词,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

第二阶段是制订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新的中小学教科书。义务教育新课程从2001年开始实验,以后逐年扩大实验范围,到2004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已覆盖90%,到2005年秋季,全国义务教育将全部实行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2003年颁布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04年编写出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共五种高中语文新教材,2004年秋季开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2007年,全国高中教育将全面实行新课程。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古代诗文作品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古诗文作品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分别约占35%和45%。

在高中选修课中,古典教育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其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研读都有古典教育的内容。如:“诗歌与散文”要求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小说与戏剧”着眼于培养阅读古代小说、古代戏剧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文化论著研读”要求选读古代文化论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的诵读篇目,包括先秦散文、唐宋散文、《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课外读物既包括《论语》、《孟子》、《庄子》等文化经典著作,也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等小说、戏剧作品。

人教版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入选古诗文情况

教科书名称
目的
内容
必修
选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至九年级)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全套教科书共168课,其中古诗文占55课。
每册教科书均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语文
1.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1.阅读 全套教科书共六册,选文133课,其中古诗文占64课。2.  知识短文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怎样学习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句式古代小说鉴赏古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唐诗简介《孟子》简介司马迁与《史记》3.  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解读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山水与文化
文言文选读(共两册,各60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文化常识(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1.  阅读全套教科书共五册,选文80课,其中古代诗文占35课。2.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3.名著导读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二  高考

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习惯上被简称为“高考”。这种考试,本来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择优录取新生提供依据。但是,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无法满足所有青年升入高等学校进一步深造的愿望。以2003年为例,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620万,而招生人数为380万,录取率仅为61%,其中录取到本科院校的人数还不到30%。所以尽管中国近年来高等教育有较大发展,但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的发展,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逐渐增加。由于这种供需的矛盾,造成了高考的竞争,因此,高考自然而然地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甚至成为社会焦点、热点之一,高考也被认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命题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评价方式。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文是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占总分的1/5。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考试说明》(从2004年起,改称《考试大纲》),有关古诗文的要求有:

第二部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04年,中国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高考试卷的多样化。分省单独命题的省份,由原来的上海、北京,又增加了天津、重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湖南、湖北、辽宁,共11个省市。其余省份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4套试卷中选择。所以,2004年,全国共有15套语文高考试卷。其中,古诗文试题主要有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和名句名篇默写三种题型,北京卷出现了给文言语段断句的题型。

2004年中国语文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试题比较

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
名句名篇默写
全国甲卷
《后汉书·孟尝传》
张籍《秋思》
《礼记·学记》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国乙卷
欧阳修《桑怿传》
宋祁《木兰花》
杜甫《蜀相》,李商隐《无题》曹操《观沧海》
全国丙卷
《晋书·吴隐之传》
欧阳炯《江城子》
诸葛亮《诫子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柳永《雨霖铃》
全国丁卷
《汉书·疏广传》
晏几道《鹧鸪天》
王勃《滕王阁序》朱熹《观书有感》李煜《虞美人》
上海卷
《说苑·政理》司马光《资治通鉴·李广》
杜庠《赤壁》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对联
白居易《琵琶行》杜牧《阿房宫赋》龚自珍《己亥杂诗》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论语·子罕》
北京卷
《隋书·循吏传》《淮南子·人间训》
苏轼《红梅》
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
天津卷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论语·为政》王勃《滕王阁序》李商隐《锦瑟》
重庆卷
《新唐书·忠义传》
梅尧臣《东溪》
《孙子兵法·谋攻》《孟子·梁惠王上》曹操《短歌行》
福建卷
《史记·申屠嘉传》
朱淑真《秋夜》
李白《将进酒》杜牧《阿房宫赋》朱熹《朱子治家格言》
广东卷
《孔子家语·颜回》
杜甫《江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赤壁赋》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浙江卷
欧阳修《许公行状》
李白《菩萨蛮》
司马迁《报任安书》刘禹锡《石头城》杜牧《泊秦淮》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江苏卷
《宋史·徐绩传》
柳中庸《征人怨》
《诗经·小雅·小曼》杜牧《阿房宫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湖南卷
苏轼《放鹤亭记》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杜甫《旅夜书怀》李清照《夏日绝句》
湖北卷
《资治通鉴·唐纪》
王湾《次北固山下》
李商隐《锦瑟》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苏轼《赤壁赋》
辽宁卷
《北史·王罴列传》
苏轼《蝶恋花》
《孟子·梁惠王上》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文阅读的内容在上海卷中占40分,在北京卷中占33分,包括全国卷在内的13套试卷中,古诗文的内容只占30分⑨。另外,2004年的全国卷、上海卷、浙江卷都出了有关对联的题目。全国卷的作文题2001年是“诚信”话题,2003年的作文题用《韩非子》中“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引出“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等等,都促使人们对古典教育的重视。

三  大学语文

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古典教育课程在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是专业基础课。比如,中国语言文学系一般要开设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文化史等课程,选修课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诗词格律、作家研究等课程。历史系要开设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中国历史要籍选读等。中医院校要开古代汉语、中医要籍选读,哲学系要开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选读等等。除与古典文化相关的各专业开设古典文化课外,大多数其他文科和艺术类专业,也都开设各类古典文化基础课程,有些学校还开设各种古代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公共选修课。

经过许多学者、教师多年来的呼吁和努力,“大学语文”(又叫“高等语文”)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各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课,也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与针对文科艺术类不同,大学语文课的学习者,还有大量理工科学生。这门课程尽管有多种教材版本,但都无一例外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古典教育,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主编的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高等语文》⑩为例,全书共有25讲,其中第1讲~第19讲都是有关古典教育的,题目依次为:

第一讲 《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

第二讲 《离骚》与骚体传统

第三讲 《易》与中国神秘文化

第四讲 《论语》《孟子》与儒学

第五讲 老、庄与道家文化

第六讲 《史记》、《汉书》与史学传统

第七讲 赋与骈文

第八讲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第九讲 李杜与唐诗

第十讲 “豪放”、“婉约”说宋词

第十一讲 《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

第十二讲 唐宋八大家与古代散文

第十三讲 传奇、话本与章回小说

第十四讲 元杂剧与明清传奇

第十五讲 《孙子兵法》与古代军事文化

第十六讲 《红楼梦》的意蕴

第十七讲 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

第十八讲 乾嘉学派与“小学”考证

第十九讲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

四  新闻出版

中国的新闻出版界也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据《中国出版年鉴2003》介绍,仅列入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年)重点规划》的图书就有200种。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岳麓书社、浙江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都出版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读物。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诵读精华”系列丛书,包括《古诗词诵读精华》(5册)、《古代散文诵读精华》(上下册)等15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中国历代名句名篇300》,中华书局的《中华儿童古今通》、《新编千家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等图书,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华遗产》、《中华活页文选》《文史知识》,江苏出版集团编辑出版的《古典文学知识》等期刊,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另外,一些民间的社会学术团体,如中华孔子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等,也在古典教育的普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叁 关于古典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  关于古诗文教学

中小学语文课中的古诗文教学,是对青少年进入古典教育的主要途径,必须深入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能力。首先,要转变观念,中小学加强古诗文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文本阅读入手,在落实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其次,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古诗文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充分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可一味拔高,也不宜任意夸大古诗文教学的作用。具体说来,小学阶段应以古诗词的诵读和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的阅读为主,七八岁的孩子正处于机械记忆的发展期,让他们熟读或背诵一些重要的篇章,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识记能力,对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疑会有促进作用。初中阶段除继续背诵古诗文外,可以古典小说的阅读为主,因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求知欲和阅读欲正处于旺盛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学生一旦被古典小说所吸引,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高中阶段要着眼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  关于儿童读经

近年来,中国社会普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等9位全国政协委员,以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1998年6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名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活动,不少学校开设了专门的“中国诗歌欣赏”“中国文化”选修课,也有不少人提倡“儿童读经”,一些地方甚至成立了专门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学校。

关于儿童读经活动,社会各界看法不一。倡导者认为,读经有利于培养传统美德,加强素质教育。反对者认为,经书中的古老内容无益于培育现代公民,读经会影响孩子吸收现代知识,宣扬“读经”是对儿童天性的一种“虐杀”,因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认为,儿童读经不宜提倡,但应提倡和鼓励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尽可能多地熟读、背诵一些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诗文名篇。经书中往往精华与糟粕并存,青少年缺乏分辨与选择的能力,即使成年人阅读这些经典时,也需要用历史观念和现代意识加以重新审视。所以,我们应该把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过的文学精品介绍给青少年,大凡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名篇、宋元杂剧、明清小说等等,都值得推荐给青少年学习欣赏,以丰富营养,提高品位。

三  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

中国有句古话:“凤其鸣矣,求其友声。”东亚文化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共同特征和互补性,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学者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携起手来,加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沟通,为繁荣东亚汉语文教育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的古典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互之间也缺乏交流和了解,大陆语文界希望向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行学习,加强彼此的了解和沟通,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下面提出几项具体建议,作为我们对国际汉语言文字教育研究的展望。

1.建立一个健全的组织,定期召开类似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这样的会议,可以在中国召开,也可以到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是中国最具影响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机构,从事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研究开发工作。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是一个民间的学术研究团体,在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我们愿意在加强交流沟通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2.参与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当今世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地球村”的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对于汉语言文字教育研究来说,还可以吸收其他更多的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同行参加,如越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

3.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日本、韩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学精品,但目前中国的语文教科书中却选得还不多。日本作家相对选得多一些,韩国作品则基本上没有。一般青少年很多是通过日本动漫和游戏了解日本文化,通过韩剧和流行音乐了解韩国文化。我们热诚期望日本、韩国的学者给我们推荐优秀作品,介绍给中国的青少年,帮助我们的青年一代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

4.建立长期的信息交流渠道,比如,可以开展网络、图书报刊的交流互换,也可以组织一些有影响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研究者之间的,也可以是教师之间的,还可以是中小学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注释

①段玉裁《王怀祖广雅注·序》。

②据《世说新语·文学》载:“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按,此句出自《诗经·邶风·式微》)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按,此句出自《诗经·邶风·柏舟》)

③明代程敏政《咏史绝句序》:“余家居,见塾师以小诗训童子,乃首以市井无稽韵语,意甚不乐。因以所记古七言绝句咏及史者,手书授之。上之三代,下及宋元,凡二千余年,以时比次,得数百篇。又以其猥杂而不便于一览也,加汰之,存者二百篇。其间世之治乱、政之得失、人才之邪正贤否,大抵略备。”

④见喻岳衡主编《传统蒙学书集成》,岳麓书社1986。

⑤⑥参见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⑦目前,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是“一纲多本”,即同一个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多种教材版本。这里仅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加以说明。

⑧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⑨上海、北京的语文高考试卷,所依据的是各自的《考试说明》,其他13套所依据的,均为教育部制订的《考试大纲》。

⑩参见温儒敏主编《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朱绍禹等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出版年鉴社《中国出版年鉴2003》


2005-04-04  

下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1:38 , Processed in 0.1312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