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选用民间音乐进行教学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4 08:0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选用民间音乐进行教学的一些思考



北京市西城区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225室 陈 赛

           
                    
    一、教材的编配问题
1.匈牙利的音乐教材中很大一部分都选自匈牙利的民歌,而我国的民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其中很多内容由于音域或者技术上的特点并不适合儿童,甚至小学生歌唱,但是却反映出了某种群体或者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状态。从技术上来说,教材的编选当然应该讲究循序渐进、难度由浅入深,但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是否有些单一或者片面。
除了民歌之外,我国的民间音乐还有另外四大类:民间舞蹈音乐、戏曲、说唱、民间器乐,这些也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可能在技术上更加不适合歌唱了(器乐演奏更是有一定困难)。或者,只能够用于欣赏。
2.西方音乐诞生不久就开始了多声部进程,但是中国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是单声部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双方的美学观念,认识世界的方式,甚至社会制度有着很大的关联: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认为世界是由“数”组成的,而且追求逻辑思维,讲究思维的严谨、科学(这可能也是近代西方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于是讲究各个声部对位,功能进行。在政治上,从早期教会与皇室共存到现在的多党制,政权竞争交替。但是中国却认为世界是由“气”,其本来就是一个模糊的、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因而中国音乐历来就讲究模糊性,讲究“道”的理论,中国的民间音乐一直是情感的表达。再论中国的政治,历朝历代皇帝一统天下。
我们把中国的民间音乐用四部和声的方式重新编配,无疑是一种更贴近现代人审美方式的改革,使它可以更好的保存和发展,就像魏良辅对昆曲的改革、四大徽班对京剧的改革一样,只有变更才可以保持生命力。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讲,我们无疑是从西方的审美角度来变更着我们的文化。我们是否该用西方文化思维来改编我国民族文化,使之发展、更广泛传播呢?慢慢的本国的文化内涵是否会消失,在世界在经济、政治变成地球村的时候,文化是否也会变得全球化?
中国民间音乐以单声部为主,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多声部音乐,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是有多声部歌唱的传统的,但是他们的多声部也并不符合西方和声这种审美传统,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呢?
二、发声与音色问题
欧洲音乐史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成为基督教音乐史,他与中国音乐从产生的时候就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为上帝歌唱,因而对声音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注重音色的圆润纯净,发声方法。
中国民间音乐就歌唱性的而言,也要不同分类来论述:民歌,要考虑其色彩区中特殊的乐汇语汇,不同地域的“润腔”迥然不同。江南小调细腻委婉,内蒙信天游直率粗犷,晋北走西口晦涩苦楚,东北小调诙谐俏皮,这必然也要求着音色的变化。说唱与戏曲,这包含的范围更广更杂。每一剧种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理念,从演唱方式到腔调都自成一家。而就同一剧种中,又有各家大师自成一派。比如京韵大鼓中的“骆派”“少白派”,苏州评弹中的“夏调”“祁调”“蒋调”“杨调”“琴调”“丽调”。以上论述的这些恐怕都与欧洲的美声唱法都格格不入。
三、音准问题
我国的民间音乐自从产生就存在着与西方音乐不同的特点,又比如,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很多地区音乐中的t都不是十二平均律中t的音高,而是比t低一些而比bt高一些的音,称为“微降t”。在中国的人的传统审美中,只有这样唱才能表现出音乐中特有的韵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讲究技术,当然就要按照十二平均律中的音高来歌唱,但是这样却扼杀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韵味。亚洲的很多民间音乐都是五声音阶,之所以中国的民间音乐有它的特殊指出,这些韵味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反之,按照韵味歌唱又会影响了学生的音准概念。
      
                                             




2013-09-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31 , Processed in 0.0714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