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兆言访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6 14:3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兆言访谈


  作家是很脆弱的,写作也是很脆弱的
    ●采访背景:日前,作家叶兆言的一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原因有二,一是这部小说在布老虎十年金牌书角逐中胜出,二是这部小说的书名一直未能最后确定。叶兆言给小说取的书名是《我们的心多么顽固》,但出版商觉得书名不太好记,曾征集过书名,但一直没有找到十分贴近小说的书名。叶兆言说,先用原来的书名,等到有了合适的,重印的时候再改吧。
  在叶兆言的小说中,这部新作十分特殊。“这部小说是一个私生子,有即兴的一面”,小说写得很快,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初稿,叶兆言说自己就像文学青年一样完全投入地写作。“简直就控制不住自己,在火车上用纸片写,不写就不行。”
  记者:这部小说跟你以前写小说一样,也是先有书名才开始写的?
  叶兆言:我没名字不会写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的心多么顽固》是普希金的一句诗,普希金诗句的原意就是希望一个女孩即使你不爱我,你骗我一下,你假装爱我也可以,我真的得不到,假的也可以。
  我觉得这种情绪也是小说的一种基调。我是用一种忏悔录的形式在写,而且是一种我不擅长的基调,我用的是一个比我大10岁的人的基调。我没有哥哥,比我大的小孩跟我同辈的小孩都有哥哥,他们经常有人保护他们,而且他们有模仿对象,我跟他们同样大的时候,那些哥哥出来讲故事,我就觉得特别羡慕。串连,他没去过,但他哥哥去过了,他给你吹北京怎么好玩,哪儿怎么好玩,我就特别羡慕。当知青,今天说来好像当知青很可怕,但是我那个时候觉得当知青真的很美啊。所以我这次用的一个语调就是我想追述一个哥哥的叙述,我觉得那种叙述有一种魅力,就是把不美的东西也吹得很牛,把不好的东西说得很好听。所以我写的时候既有一种读者的眼光,读者的眼光就是他想听这样一种声音,可能他是自娱自乐的吹,而且平心而论可能是一种很悲惨的事,做知青、失业、下岗,都是这样的东西。
  记者:莫言曾经说过这部小说写了一个男人曲折混乱的性史。
  叶兆言:这是我第一部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小说,是写一个比我大10岁的人,就是他自己在叙述自己的故事,这种叙述我很少有的,这是我的第一部主观小说。另外一个,他是在说自己的一生。因为时间定的是从他当知青的那天开始,在船上看上了一个女的,一直到2008年。它是一个平缓过渡,他们说这是一个知青小说,那完全不对。整个40年,是一个匀速,我自己写得也比较精细,几乎没有侧重。我写的是我所熟悉的哥哥们的那些故事,其实是描述一种虚拟的兄长,兄长情结,我没有哥哥,那种感情特别强烈,我就描述一个不存在的那种东西。因为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倒霉的事都赶上了。但是在写作的人眼里,其实不以成败论英雄,因为他们的生活很丰富。小说里有一个纯爱情的核心。我这个小说有很多寓言在里面,幸福老是在他手边,一旦得到了就很快失去。其实我是想讲爱是多么顽固,又想讲人的那种背叛之心多么顽固。
  记者:你去年的小说《没有玻璃的花房》写了多久?
  叶兆言:很慢,写了一年了,而且就16万字。我觉得我冥冥之中在悄悄地叙述一个当代的故事,写“文革”10年像我这样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其实从小说的母本来说就是《铁皮鼓》、高尔基的《童年》、托尔斯泰的《少年》,就是你特别熟悉的那一代人的成长故事。我其实是说的我成长中间的那个时代,可能区别在这。那个说的是前面十年,将近50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个50年是基本上跟我非常接近的50年。有这么一种感觉,确实是对当代生活的一种关照。还有一点我觉得我想也差不多,我写历史也好,写这个也好,其实有一种历史观念在里面。
  记者:你把这个小说的背景放在当代或者近代,和把小说放在历史背景里面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吗?
  叶兆言:没什么太大区别,我就特别喜欢反差,我两部当代弄完了以后,我很可能就去写历史了。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处在一个被别人了解的反面挺有意思的。比如,他说叶兆言开始写当代了,其实我在写历史,就会觉得非常得意,我觉得有这种游戏精神在里边。我觉得这个窃喜也很有意思。
  记者:你曾经说过,你的很多作品来自于阅读的经验。
  叶兆言:应该是。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哪有那么多的经验,一个就是阅读,阅读就意味着你所有的经验是间接的。还有就是想象,想象确实太重要了。阅读是生活的一面,像一个鸟飞起来一样,它是两个翅膀之一,另外一个翅膀就是想象。它两个东西扇起来就飞起来了。光阅读肯定不行,但是光想象肯定也不行,因为您想象的东西别人可能都有了,因为想象是弥补你阅读所没有的东西。我觉得想象更多的是你可以创造你没有读到的东西,要无中生有,因为写作其实就是一种模仿,一种是正模仿,一个叫反模仿。正模仿就是别人这样我也这样,但写作更多的是反模仿,别人这样我就跟别人不一样,因为有黑才有白,你没有定位,你根本没办法做。我觉得阅读更多的是定出黑和白。
  记者:有一种说法,一个作家持续不断地写作,是因为他希望在写作当中得到一种救赎。
  叶兆言:我喜欢用比较中性一点的词,因为救赎比较神圣,比较伟大一点,因为我经过“文革”出来的这种感觉,我特别怕大词,我更愿意用一些比较平淡的词,因为不一定有意义。我觉得写作有修行的那一面,就是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的意义。它会使你少想一点那些庸俗的东西。你写的是一堆废纸,谁也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它可以起到修行的作用,你可以在写作的这段时间变得比较纯粹。起码我觉得写作这个过程是比较愉快的。写作面临着两种愉快,一种是你能写出来,还有你写不出来也是一种愉快。我有一种恐惧感,我知道一个作家能写的时间不长,就像你的性能力到一定时候会失去一样。
  我就感觉到其实上个世纪一百年,真正适合于写作的时间也就一二十年,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不单单是你自己的问题,各种原因,也有可能是外面的因素都很好,但你也可能写不出来。比如张爱玲,她只能有那个沦陷区才能写东西,一旦退出就不能写,所以我有一种潜在的想法就是能写就写吧。我眼中的作家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在写作,你今天也许觉得我可以写的时间多着呢,说老实话,说没有就没有,而且说放弃就放弃掉了。身边的很多的例子也证明这一点,写作是很脆弱的,作家也是很脆弱的,我就觉得自己是个脆弱的人。所以我为什么在这种状态下不愿意停下来,跟这个有关系。我祖父说来也是一个作家,其实他一辈子就写了没几年,根本没有写作的时间,或者是没有写作的机缘。我觉得当代的好多的作家也是这样,他们可能才能不缺,时间不缺,但是他们可能说不写就不写了。我想各种原因都有,所以我就提醒自己别给自己找理由,尤其我又这么好这个,我就混一天是一天吧,像下围棋一样的,赶快下。
  记者: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劳碌?
  叶兆言:我不觉得。我没有什么其他爱好,我是很庸俗的人,很平庸。另外,其实写作很宁静,我这个话是很真心的,很多时候我是通过写来思考,不写的话,其实根本没有思考。我基本上每天写六个小时,其中绝大部分时间不在写,是在思想,就是通过写作这个行为在想,而我不通过写作,我就不想了。或者说,通过写都不一定能想明白,但不写的话其实根本就没想。所以我觉得把它称为修行更确切,如果不写的话,就根本不在想,比如脑子里假设一些情节的话,那都是虚的,都是没有的。别看一天写作6个小时,其实真正写作一两个小时就够了,大多数时间都不是在写作,写作是这样一个状态,它实际上是一个等待。其实我们都在等待。我觉得就是这样的,等待就是一个凝聚的过程。我在写的时候,大多数也是这样子,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在马不停蹄在写,但是很多时候在等待马不停蹄的到达。
  ●叶兆言档案:1957年出生,生长在南京,19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花煞》、《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走近赛珍珠》、《叶兆言文集》等多种,共计六百余万字,现为江苏作协专业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17:02 , Processed in 0.1134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