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钟明善:对建立中国书法教育体系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7 02:4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钟明善:对建立中国书法教育体系的思考


一 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华文化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极深厚的中华文化思想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出发点、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盆上,我们的先民已经用石墨勾画出了神秘而博大的太极图。“中国古人认为宇宙之间首先是‘无极',即无所不包,又至虚至空。它是一切所出的总门。由此‘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此派生,以至无穷。太极图就形象地表明了这一浅显而深奥的哲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外象与本质规律在太极八卦中都能得到显示。宇宙间一切精神理念的复杂层次在太极八卦中都能找到它的坐标点。它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是神秘的,又是有象可寻的;它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它是思维,又是物质;它是宇宙观,又是方法论”。
       1.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哲学观念的核心。“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中国古人对无所不包容的“道”的最简要的解释。阴阳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属性,阴阳繁衍出无穷的生命,阴阳创造出人世间无尽的奇迹。这就是早就存在于中华民族先民理念中而后被道家在《易经》、《道德经》中明确提示、系统阐述的中国人原始的、本土的哲学观念。道家崇尚“自然”,也崇尚自然的规律。所谓“道法自然”即是此意。《易经?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以阴阳囊括宇宙事物万象之刚柔两性,以阴阳两爻作为代表符号。这也是最简单、最原始、最质朴的辩证法。《道德经》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詹剑峰在《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一书中阐释说:“实际上,老子所谓‘三'就是阴阳对立之‘合',它就是‘和'。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则‘一切事物本身皆包含内在矛盾',所谓冲气以为和,则在事物运动中的矛盾统一。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发生和发展的。
        2.儒家道德标准提出“中庸”,所谓不偏之谓“中”,不变之谓“庸”。而其审美标准行为准则明确提出“中和”,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汉代董仲舒则明确提出“中和”为美的观点。这一“实践理性”的美学思想,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至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佛家思想很快与中国本土的道家、儒家思想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有趣的是佛家关于“戒、定、慧”、“昼夜守一,必入定意”的禅定修持的意念活动,与道家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修道原则又是那样契合。
       这些就是中华传统艺术深厚的文化思想基础的最主要内容。也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出发点。


二 中国书法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以其独具的美的素质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明珠,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几千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创造了汉语的书面化工具——汉字。几千年来,作为交流思想、社会交际的工具,它广泛应用于我国各民族之间。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到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唯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于是书法就具有了实用功能和观赏价值双重品格。如果说汉字书法是一种特殊的意象艺术,那么,由点线搭配、变化所构成的表意的汉字本身就是这种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基本要素。脱离开汉字的基本形态、构字之理,也就不成为汉字书法艺术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人们书写、应用的过程中,汉字书法也产生了自己一整套艺术规律。它起于点画用笔,基于单字结构,成于章法布白,美于风神气韵;既要“求工于一笔之内”,又要“寄情于点画之间”。法度森严而又变化无穷。
       它所体现的中华文化思想、审美意识更是那样神奇、丰富,令人神往,令人陶醉。它既抽象又具体,它是意象艺术的代表。
       中国书法艺术是基于中华文化背景之上,以应用文字的书写作为艺术的特殊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只有中华民族神秘独特的审美观才熔铸了这一艺术奇葩。
       远在六千年前,我们的半坡先民不但创造了神秘精美的人面鱼纹陶盆,同时也创造了开中华文字之先的大量陶文,这些陶文不仅有像物之形的(矢),、(草),还有抽象符号×(五)、十(七)、|(十)、||(二十)等。这些抽象符号的出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先民的思维方式既有形象思维,也有逻辑思维、意象思维,已能以概括、抽象一类事物、各类事物的集合形态去创造文字、符号。
       凡此种种,每一个符号所表示的几乎都是中华先民生活、斗争、风俗、习惯、生命历程。汉语古文字的创造首先是记录汉语。作为汉语书面化的工具,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同时又有可以感知的原始的审美意识的注入。先民描绘物象的手段不是自然写实,而是抽象化、符号化、意象化。在构形时有讲究均衡美、稳定美的明显的审美意识。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是来自我们先民对天地身物形象美的联想与感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天性?是受上帝的启示?我们似乎都能感觉到,又不完全能说得清楚。但这种有理念、有审美意识注入的古汉字是实实在在地产生了。汉字的这种神秘性注定了以书写汉字作为实用兼观赏双重品格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先天性格深邃的意象。如果说文字的创造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那么,中国人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开始逐渐步入文明时代了。使用陶文、符号的半坡人、姜寨人、大汶口人就是在中华大地上较早步入文明时代的群体部落。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唐兰、郭沫若都认为这些陶文符号是古文字。这些陶文是汉字的萌芽,我们也可以视其为汉字书法的萌芽。有意蕴的、神奇的汉字是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唯一载体。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六千年前汉字书法已和我们的先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世界上和中华民族一样最早使用象形文字的有埃及人和玛雅人。约公元前一九OO年埃及人在建造克努姆赫特普墓室镌刻壁画时,就在墓主人的故事画周围刻了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大量象形文字。其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夏代末期到商代早期。埃及古象形文字中的“山”、“水”、“日”、“月”等字的形态和中华民族先民所创造的象形字几乎完全一样。这说明这两个文明古国的先民早期的造字意识上的不谋而合。抽象化、意象化的思维方式相似得像一个民族一样。然而,后来就不同了,埃及人、玛雅人的象形字逐渐被标音的文字所替代,而中国人也把以象形字为主体的汉字加以改造变成了以不象形的象形字为主体的方块汉字。这一过程是西汉初年完成的,历史上称做“隶定”,就是用隶书为汉字定了型。为什么汉字独自走了自己原来的标音、表形、表义的路子呢?这一方面是由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品格使我们的先民顶礼膜拜,另一方面是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家汉字起着超方言、超方音的奇妙作用。汉字把我们中华各民族、各方言区域的人民凝结在了一起。从另一意义上讲,汉字书法也起着超方言、凝聚中华各民族的奇妙的作用。
       象形字本身就是意象字。隶定后的汉字成了纯符号的“不象形的象形字”。那么,在形式美上,它已不受“随体诘诎”的篆书的制约,又是什么因素在暗中促成它的完美呢?从外形上看隶书、楷书的结字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线条化圆为方。为什么?对此我们只能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找答案。
       书法有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书法有一个灵魂:抒情性。书法是:“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书法三要素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无一不受意象特征的支配。
       笔势上,古人提出“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万岁枯藤。4用比喻讲了几种点画笔势,是抓住意象特征的一种形象表述。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只能用?意象思维。中国书法贵在自然,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实所忌讳。不知意象之理而以具象手法作书,终不能入书法大雅之堂。
怎样才好呢?自然,作书如做人,贵在自然。
       笔法上,前人讲求“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中锋用笔,侧锋取势;“沉着痛快”、“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藏露互见,方圆兼备”……
       为什么一定要用中锋?为什么要“藏露互见”、“方圆兼备”呢?这是因为中国书法的任何一种成熟的、优美的“法”的背后,都包含着深沉的带着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历史积淀的“意”,也可以说带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承传下来的文化思想的遗传因子。曾有外国友人谈到中国书法时说:“我们学中国书法学不像,是没有理解中国书法的法。”其实,中国书法的“法”是建立在“意”的基础之上的。是法中有意,意中有法。单纯求法是不会真正理解“法”的。为什么藏锋?藏锋的字有含蓄蕴藉的美。正体现了“中和为美”的审美观,与孔子所主张的“文质彬彬”,与我们中国人谦逊的美德、内向的性格完全契合、相通。藏锋正是这些品格的物化形态。为什么要运用中锋?中锋用笔可以做到“沉着痛快”、“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一句话,能充分表达笔势的力感、量感。这不也正是中国人主张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吗?至于“方圆兼备”、“藏露互见”、“中锋用笔,侧笔取势”,很清楚,就是平衡阴阳,以期达到刚柔相济、气血调和、形神俱佳。一根有意蕴的线成了中国书法的起点与归宿。
       字势上,中国书法要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5要求“密处不犯,疏处不离;计白当黑,调匀点画;点画呼应,顾盼有情”。其中“计白当黑”,就是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思想在书法结字上的具体化。紧守中宫,重心平稳的基础上极力追求斜侧变化,静中求动,动中求静,阴阳相混,水火既济,这里结字字势美的法则、规律和天地万物之理都相通了。结字字势美的规律在《易经》的哲理里,在阴阳相推、八卦卦象里也能找到它的奥旨。应用于书法的九宫格,就是应用了九宫八卦的象。所讲的“中宫”就是太极图的中心部位。在一个字的结体中,只有守紧中宫,重心偏下、偏上、偏左、偏右都不离中宫然后将在卦象部位的笔画按己意作伸展、紧缩、斜出、俯仰、偏正变化,才能使整个字主笔、副笔安排得错落有致而不会重心倾倒。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6书法结字与天地身物之神韵通过意象思维的思路漂浮完完全全通了。这种相通也只是意象相通。不能简单的用书之象去模拟身、物之象,低层次地用书之象去追身、物之神。
       章法上,中国书法要求阴阳调和,气血畅达,以“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为美的典范。这里“气”是至关重要的。气息流淌,就是《易经》所揭示的宇宙观:“变则通,通则久。”“久”即是“恒”。章法的要害就是“活”,就是静中之动。气活则韵胜,韵胜则有神。这样的书法章法就历久而仍有魅力。
       结字、章法上都讲求计白当黑,就是要求书家要有意识地留心空白,精心留白。书法不是再现什么物象,而是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层面、空间,创造新的形象,成为整个新世界的一部分。而空白正是这有意识的组合形式的一部分。在书法包括中国绘画的空白部分所表现的空间意象不只是为了烘托黑墨所表现的主体,而是书画家伸向宇宙空间的无尽的遐想。“空即是色。”在意象思维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空白里有着多层的丰富幻象。这就是中国书画家的空间意识。画家画虚处,以不画为画;书家计白当黑,以不写为写。这是意象思维所造的禅境、道境。在传统中国戏曲舞台上也能看到这一点。最纯粹而又最丰富的黑白两色构成的中国书法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了解中国书法就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意识,不了解中国书法也不可能深刻理解东方意识。中国书法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精髓正在于此。

三 中国书法教育的目的、任务、基本内容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那么,中国书法教育的目的、任务最核心的就是在继承传统发展书法艺术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中国书法教育的灵魂所在。
       在这一前提下,从中国书法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出发,书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这是贯穿整个书法教育始末的纲、灵魂。如果忽视了这一核心命题,书法教育就会乱了章法,或则成为纯技巧的传授,或则成为赶时髦的游戏,或则成为书法教师个人好恶与精神情绪的宣泄,更有甚者糊里糊涂在外域书风中寻自己书法的出路,丢了自己的祖先去拜别人家的佛堂。
       2.中国书法史教育
       中国书法如果从萌芽期的半坡符号算起,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六千年来,中国书法与汉字形体发展、演变形影相随,走过了萌芽、成长、成熟、繁衍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进程。灿若群星的古代书家用毛锥形、有弹性、可变化点线的毛笔创造了无数书法艺术瑰宝,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实践经验。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书法继承与革新的历史。引导学生研究历代书风、书家、书法作品、书学理论,继承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这是书法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只有对中国书法的传统理论与艺术规律、艺术技巧有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刻理解、认识与体会才能说真正步入了书法艺术之宫。“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对书法史论的研究应当感悟到:
        ①古人重书品,更重人品。重“德艺双馨”。书德、人品的要害首先在于爱自己的民族、国家与人民。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大家都有极强的民族、国家使命感、责任感。
        ②从中国古代优秀书法作品中找到古代书家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书法审美观,同时建立对古代堪称典范的优秀书法作品的感性认识与记忆。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历代学人公认的古代优秀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法书”的作品。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地下出土书法文物也越来越多。严肃地从多学科角度去研究这些书法文物十分重要。但要特别留心的是,不能说凡文字性文物都是书法艺术精品,都值得推广和效法。道理简单极了,古代文字遗存未必都是当时书家所创造也未必都能代表当时最高水平,有许多作品,应该说还不是当时成熟的书法。这些作品在秦陶文、汉简帛书、魏晋六朝刻石中都有。许多由当时文化水平不高、书法水平很低的作者所写所刻的作品,的确有粗犷、天籁的一面,但这些在当时也不是佳作,何况今日。如果我们在书法教育中让学书者对历代学人公认的典范作品有了清晰深刻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今日纷繁的书法现象中就能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既能正确认识古人,也能正确认识现代。在自己的创作、学习、欣赏中少走弯路。更不会把古人并不成熟的作品当作典范去机械模拟了。当然,在有了扎实的书法传统功底之后,吸取此类作品一些直拙、粗疏与天真、自然,会化腐朽为神奇。但必须留心不能以腐朽为神奇,要义在“化”。
        3.中国书法传统艺术规律的传付
       中国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早已形成了自己一整套艺术规律。这些规律,一方面体现在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一方面体现在书法研究与书法鉴赏的表述之中。这些艺术规律正体现了中国人独具的经过几千年筛选、凝练的书法美学观。对这些艺术规律的研究、总结、把握造就了千年书史上无数书法艺术家,造就了中国书法艺术浩若烟海的瑰宝奇珍,也必将使中国书法沿着自己民族艺术发展的道路创造出新时代的辉煌。如果对这些规律没有清晰、全面地理解,甚至一知半解、一无所知就会在当今世界书法热的大潮中不知所措,甚至盲目“追星”、盲目赶潮。一些模仿西方书法画和日本墨相派的作品在全国权威性展览评奖中获奖、在一些书法报刊上被吹捧,不正反映出我们的评委、编辑对中国书法传统艺术规律的把握太脆弱了吗?中国书法要走自己民族艺术发展的道路,在艺术上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书法,首先是中国人的,是受中华文化思想、中国书法传统艺术规律支配的。这是任何一个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中国文化人、中国书法人所不能须臾忘记的。
       4.在书法实践中对学书者艺术悟性的启发与引导
      书法学习与创作是书法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学书者“悟性”的启发与引导。近世大书家王世镗有诗云:“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下趣,自然指上有春风。”在书法教育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注意启发学习者的悟性。古代书论中对笔法、笔势、结字、字势、章法、气韵的表述大都使用意象,实际上就是启迪唤醒学书者的悟性,让学书者不拘于具体技法,在研究技法中,更注重意象神韵的把握。不知此理用笔墨砸在纸上做高岩坠石,用颤笔、屈做曲千里阵云、万岁枯藤,或真的在纸上“刷字”都是对古代书论中意象表述的老大误会。古代书论中的意象表述大都有历来学人公认的典范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典范作品为什么几千年来一直具有诱人的魅力和不衰的生命力,那是因为在其形式美中蕴含着一整套艺术美的规律和技巧,而这规律、技巧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在启发、引导学生悟性时如果只注意于“意”,而忽略了“象”的形式美具体规律、基本技法,那么意象悟性就步入了脱离中国书法传统的歧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离开中国书法传统的形式美的规律与技巧去挥毫,自由得很,潇洒得很,但那能叫创作中国书法吗?就像没有练过芭蕾舞基本功的人去跳天鹅湖一样,自由、天籁但不美,是瞎蹦。今日热闹的中国书法圈内外,这种现象不是随处可见吗!
       5.对外域书法的研究
      在中国书法从汉字文化圈走向世界的今天,研究外域书法不但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研究西方人的书法意识和日本、韩国的各个书法流派,使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去看待自己的传统与现实。用“它山之石”去映照反思中国书法,扬长避短,这样,我们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就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中不断创造更多闪耀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光彩的瑰宝。
       中外书法,同源异流。源于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东传一千多年来,经过异国历代书家的审美观念注入,即使在汉字文化圈内也产生了许多民族性的差异。异化使书法产生了各自民族的风格面目。今日书坛,中外书法各具特色,这是书法艺术民族化的必然趋势,是异彩纷呈的大好事。研究外域书法,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日本,还是西方,在书法形式美上都有各自的理解与追求,书家们在书法艺术个性风格的追寻上都有惊人的创造,而且也造就了许多面目各异的形式美的艺术作品。在欧洲、美洲、大洋洲都有许多热爱中国书法的朋友,试着用握惯了刀叉的手来拿中国毛笔书写汉字。但由于文字障碍,更由于东西方民族意识的不同,他们大都把中国书法看成像克利、康定斯基的某些点线运动组成的绘画一样,关注其笔墨造成的点、线、面表面的形式感觉。许多“作品”早已离开了中国书法的载体——“汉字”。研究、学习这些作品的形式美规律以及透过书法所表现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审美观念、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对我们理解书法作品民族化、个性化都是十分有益的。在研究、学习外域书法,关照中国书法的传统时,我们会自然发现,中国书法必须沿着中华民族自己艺术传统所铺垫的基石坚定地走下去。“洋为中用”,吸取别人的有益因素,发展我们自己的书法艺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机械模仿外域书法作品的形式是最没有出息的,也是最没有前途的。近二十年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状况是好的,在书法报刊上介绍一些外域书法,有一些朋友受外域书风影响试作一些模仿、探索,这都是很好的、有益的。但在一些媒体和比赛中给此类模仿之作冠以桂冠,赠以美誉就不能不说是一种误导了。这种误导引起许多书家的忧虑,也使一些外国朋友莫名其妙,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一阵了。
       6.对相关学科的研究
       中国书法是有很深中华文化内涵的一门国学基础学科,他根植于中华大文化背景之下,与许多国学基础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没有其他学科作基础,书法就会成为十分苍白的纯写字的游戏了。研究与之相关的学科,使书法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这时所产生的作品,自然就有了我们通常所称的“书卷气”。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学科是古汉语,特别是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汉字形体学对研究书法篆刻至关重要。汉字是中国书法的载体,要写篆、隶、楷、行、草各种形体的字,首先得研究字的形、音、义,从研究字源中理解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清代至今金石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研究,不但造就了许多国学基础深厚的学者,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型书法、篆刻家。当今书坛老一辈书家中就不乏这样的硕儒。他们大都无意成为书家,但他们建立在坚实国家基础上的艺术修养,造就他们在长期使用毛笔书写过程中自然成了卓然不群的书法家。
       中国书法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双重品格——实用功能、观赏功能。即使书法成了独立观赏艺术之后,它仍不是点线变化的笔墨游戏,人们总要赋予它以“载道”的使命。这就是书法作品文学性的要求了。要讲书法作品的文学性,中国诗、文就是书法作者必须上好的一门必修课了。试看古今卓有成就的大书家哪一个不是诗人、文学家呢!至于中国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学习书法同时必须研究的课题。虽然这样的研究不是让学习者都成为文化史学者,但最起码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也不能茫然无知,否则我们培养的人就会成为“写字匠”。

四 建立新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

       中国书法教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以书为教”,把识字与写字教育结合在一起。“唐之国学凡六,其五日书,置书学博士,学书日纸一幅,是以书为教也”7。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书法教育分两个层次。一是与识字教育相结合的写字教育。这是讲求书法实用功能的书法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基础。我们现在小学、中学的写字教育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二是部分文化人追求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个性特点、观赏价值的高级阶段。这是以书法家课徒授业传艺为特点的阶段。这一千年历史状况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书法热的大潮推动下,业余书法教育首先崛起于神州大地,紧接着小学也开始重视书法教育,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了书法教育研究会,组织人力开展小学写字课的研究,制定大纲编写教材,出版报刊,已建规模与体系,这是书法基础教育的重大成果,是功在千秋的盛事。早在50年代全国少数有条件的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就有书法教育课程。在70年代末书法热大潮下,中学、大学书法教育也在部分大、中学校开始推行。近二十年来,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书法课,部分师范、艺术院校附于其他专业也开设了书法专业。在没有书法本科生的背景下极个别高校还设立了书法硕士点、博士点,这都是好的开端。但在全国高校课程设置的艺术序列中没有书法,更没有经过全国长期从事书法教育的专家制定、论证的高校书法教学大纲,也没有根据这一大纲编辑的相应教材,也没有对高校书法教师的规范化要求,大家各行其是,令人着急。与日本、韩国的正规书法教育体系相比,我们确实落后了。
       百艺之兴,教育为本。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今天,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的今天,要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书法艺术,必须建立、健全中国新的书法教育体系。为此,我们建议:
       ①组织专家制定全国小学、中学、普通高校书法教学的整体规划与各阶段书法教学大纲。并根据大纲,组织人力编写系列教材。在全日制学校教育中统筹规划小学、中学、普通高校书法教育每个阶段的目的、任务、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上小学、中学不再附属于语文教学,将书法课像美术课一样独立开设,成为美育教育的支柱课程之一。好在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已制定出小学写字课教学大纲,编出了一整套小学写字课教材。现在要把中学、普通高校的书法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首先把书法专业正式列入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系列和研究生培养系列。
       ②为适应书法教育的要求,在师范院校开设书法专业,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的各级书法教师。在此之前先开办各级书法教师培训班,以应急需。
       ③艺术院校和高校艺术系的书法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应在统筹规划之下充分发挥各校专家、学者的优势,培养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的学者型书法艺术家、书法教育家。书法进入全国高校专业序列这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教育的重要举措。我们热切地期盼着。
       ④20年来,在中国当代书法教育系列中,业余书法教育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普及面之广,学习人数之多,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全日制正规学校教育。它是自成系统的艺术教育。许多热爱书法的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进入了各类书法学习班、书法函授院校、书法研修班。我们现在许多书法家都是业余书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很清楚,业余书法教育弥补了正规学校书法教育之不足,是我国书法教育之一翼。参加业余书法教育的学员大多有成为书法家的强烈愿望,特别是青少年。业余书法教育工作者也大都请书法家担任,他们也大都以培养书法家为己任。已经实践20年了,建立一套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业余书法教育体系的时机也成熟了。中国文联进行业余书画定级考试,其中就有书法。制定各级书法教育大纲、教学大纲,编写系列教材,培训教师,条件基本具备,关键在于组织。
       30年代已有许多老一辈书法艺术教育家致力于中国书法教育的研究与探讨。近20年来有更多的艺术教育家、书法家为此做了大量有益的实践、研究,创造了不少经验与成果,为研究建立中国书法教育体系创造了极好的基础。
建立新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此其时矣!
注释:
1拙著《书法欣赏导论》
2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
3《礼记.中庸》
4传卫铄《笔阵图》
5唐孙过庭《书谱》
6蔡邕《笔论》
7马宗霍《书林藻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3:07 , Processed in 0.0710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