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教学目标如何表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7 17:3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谈教学目标如何表述
邓木辉
近几年,很多老师在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谈到,为了体现新课改“学生为本”“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学目标不要使用“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等用语。比如,2011年第12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刊)刊发的《以<兰亭集序>为例看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文,就认为某老师拟定的《兰亭集序》教学目标所使用的“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通过理解……培养学生……”等用语不恰当,因为“它以教师的口吻来叙写教学目标,用了‘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等词,这样就是以教师的行为来界定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了。”我认为,这些提法似是而非,值得商榷。
首先,从逻辑事理的层面看。何为“教学目标”?简单地说,“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力争达成的目标。既然是“教学目标”,它就不同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由教师编制教案而提出,是教师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教师的“参与”及“主导”,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达成目标的大致“预设”;而“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力争达成的目标,由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而提出,提出及实施主要靠学生自己的“自主”与“自控”,一般无需教师的“参与”及“主导”。既然“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东西,是由教师制定的用以指导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东西,教师说自己通过某种方法、手段、措施、过程等“使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生……”有何不可?不仅可以,且唯有如此,才符合逻辑事理。而如果去掉“使”“让”“帮助”“培养”等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词语,反倒不合事理,不伦不类。试想:明明是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为什么要搞成“学习目标”?明明是教师立场、教师视角、教师口吻,为什么要搞成学生立场、学生视角、学生口吻?明明是“教师的”,为什么要搞成“学生的”呢?何况,难道去掉了“使”“让”“帮助”“培养”等用语,就变为“学生的”了?将“教师的”用这种办法变为“学生的”,这无异于越俎代庖,无异于掩耳盗铃,无异于文字游戏!
其次,从教学实际的层面看。应该承认,我们所见到的情形是:除自习课外,无论是常态课还是竞赛课、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等,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活动都“预设”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都围绕落实“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师总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措施、过程等“使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虽然实际教学过程或教学效果通常会与课前“预设”有出入。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其实,何止新课改如此,传统教学也这样啊,如果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作“一节课”,“这节课”何尝不是这样?),但学生的“主体”“主动”不是排除教师“主导”的自然“生成”,恰恰相反,它要靠教师通过适宜的方法、手段、措施、过程等去激发、去调动、去培养、去巩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教师的“使”“让”“帮助”“培养”等总是挥之不去,无论你怎样地“去教师化”。我认为,这样的状态是正常的,是合理的,是科学的,是符合学生认知实际与学习需要的。否则,还要学校干什么,不如让学生在家里自学;还要教师干什么,不如让学生在教室自习。事实上不能“去学校”“去教师”,学生有必要到学校到教室,就是为了接受教师的“使”“让”“帮助”与“培养”。那种以为教学目标使用了“使”“让”“帮助”“培养”等用语就取消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去掉了“使”“让”“帮助”“培养”等用语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想法和主张新则新矣,虽然时髦,但简单化了些,并不符合教学实际。
下面再拿使用学案、导学案的情况谈谈。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人主张“教室”要更名为“学堂”,“教案”要编制为“学案”。于是,真的出现了学案、导学案,且还相当流行。这里暂且不谈名称的改变是否真正等同于本质的改变,只想就学案、导学案的编制及使用略作分析。从制定的情况看,学案、导学案一般都为教师所拟定,无论“教学目标”抑或“学习目标”是否使用了“使”“让”“帮助”“培养”等用语,都没有改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这一性质,都无法否定教师事实上有“使”“让”“帮助”“培养”等主导作用,都无法否定教师事实上是“使”“让”“帮助”“培养”等的行为施事者。从使用情况看,学案、导学案均由拟定者提出学习的具体任务(有的结合考点编制为作业或练习),学生根据具体任务或学教材或查资料完成任务,他们何尝摆脱了教师的“使”“让”“帮助”及“培养”!
原载北京《现代教育报》第23期总3560期,2014310。刊出时有压缩
写作后记
无独有偶,写作本文后,笔者在阅读《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年第3期时还发现,该刊所载河北师范大学索桂芳老师的《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与《中语参》所载《以<兰亭集序>为例看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文关于教学目标用语的说法如出一辙!《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在分析“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时指出,目标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表述不规范”:“目标的表述采用了‘使学生’‘激励同学们’‘引导同学们’‘培养同学们’‘培养学生’的方式,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
可见,笔者探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01:39 , Processed in 0.16585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