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去实用性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略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9 10:4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去实用性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略论


王炳学


中国书法由最初的实用到艺术伴随实用而发展,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但是,从公元二十世纪末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电脑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书法的实用性逐渐弱化,可以毫不讳言:今天,书法已经进入了去实用性时代。那么,去实用性时代的书法如何发展?这是摆在我们书法人面前的新问题,也是不可回避,必须去正视、去面对的问题。

一、古代书法实用性的主要表现及当代书法进入去实用时代的标志

1、古代书法实用性的主要表现

从文字诞生开始,实用性就成为书法的首要任务,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记录功能。星象占卜、祭祀表功、史册药典、公文律法,文字记录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战国及秦汉简牍。

二是歌颂功德功能。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如秦汉六朝乃至历代碑刻,墓志铭文。

三是干禄功能。书法在科举考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书法好坏成为能否顺利登上仕途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学子空有满腹经纶,但因字不好而无缘仕途。如董华亭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因字丑而由第一降为第二就是鲜明的实例。

四是日常书写功能。包括诗文、书信、日常手札记录。王羲之十七帖、宋元明清手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属于这一类作品。我们奉为经典传唱千古的王羲之《兰亭序》只不过是兰亭雅集的一篇序文。

2、书法进入去实用性时代的标志

(1)干禄功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汉代以文选士,隋代正式实行开科取士,士子谋取功名利禄,书法成为表达经国谋略才能最重要的载体。这一事实愈演愈烈,以致到宋代形成了以取悦考官而逐渐流行的“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官方流行的主要书法体式,成为文人士大夫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以致风靡数代,直至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消亡,科举考试取消,书法的干禄功能也随之丧失。

(2)日常书写功能完全退化。从文字诞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日常记录形式始终伴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也伴随着中国书法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随着二十世纪初钢笔的诞生,改变了这一传统形式,硬笔以其使用方便、书写简便的特点很快得到迅速推广,取代了日常书写的大部分功能,也随之推动了硬笔书法的产生与发展。尽管硬笔书法发展迅速,但书法的实用性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一是硬笔书法继承了传统软笔书法的书写性,与软笔书法技法、字构、章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传统软笔书法依然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字径较大的书写如标语、通告、传统春联仍然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二十世纪末期,计算机的开发应用与普及,以及现代印刷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计算机的先进性优势明显,软件开发者很聪明地将中国书法的诸体文字开发应用到电脑中,彻底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书写模式。电脑、印刷可以将字径随意放大,可以制作很精美的、带有书法艺术美的海报、春联,大多数作家、学者乃至法院的庭审记录员,特别是新生的年青一代,文字的记录完全摒弃了手写模式,放下钢笔拿起键盘,只需轻轻敲击,电脑屏幕就会很迅速地显现你的思想和日常记录,其运行速度与效率是传统手书的数倍,传统手写书法的实用性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3)书写体式的完备。书写体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实用性为目的逐步完善,从甲骨到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至东晋已经是诸体兼备。每一种体式的变化与嬗变,无不是以实用性为先导。如隶变过程,在长期的战争和繁杂的日常公务处理中,金文繁杂的书写已经不能符合现实需要,文字在使用中,逐渐拉平金文的曲画、省俭删改,以加快书写速度,从战国时期以秦为主的隶变开始,直至汉八分的成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成公绥在《隶书体》中说:“虫篆即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用之简易。”其间小篆的产生也是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的政治需要。至晋唐诸体完备后,至今书法再没有突破真、草、隶、篆、行五种体式。在电脑高度普及,书法的书写艺术的实用性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出现新的体式变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二、去实用性时代中国书法艺术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发展与发扬光大的必然性

尽管书法的实用性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笔者认为,中国书法不会因为实用性的消失而逐渐走向没落消亡:

1、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根基

中国书法是神奇的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家是最伟大的,简单的黑白两种单调颜色将书法艺术演绎的美轮美奂、衍生出无穷变化,成为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一大靓点。

从书法自身的技术层面及学术层面分析,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发展和积淀,书法从技法、结体、章法一直到书法史源及理论研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同时,历代书家赋予了书法艺术丰富的生命意象,蔡邕《笔论》将书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容的惟妙惟肖:“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卫夫人《笔阵图》云:“(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云也。”书法点线的拟人化和物化形象而生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几千年来,蔡邕的《九势》、《笔论》,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永字八法》等历代关于笔法、墨法、章法的书论可谓琳琅满目。

中国书法艺术魅力是无穷的,笔墨线条变化中产生的独具个性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数千年来影响和左右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向。正是这种无穷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广大受众,成为书法艺术发展与传承的牢固根基。
2、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支柱

中国书法艺术内涵的丰富性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书法的内涵主要分两个方面:

一是精神内涵。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论书剩语》中讲到:“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复可为人。”书法是书家精神的载体,是社会精神的载体,书法作品反映书家的精神风貌与追求,也能较好地反映社会的精神风貌与追求,书家个性的隐逸与张扬、精神与内在思想的发挥与宣泄会不自觉地融入书法创作。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在点线运行轨迹中,在黑白及字形架构中,都能够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精神与思想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观念。张怀瓘《书议》云:“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而其又在《文学论》中提到:“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与文学相比,可以更简单、更直白地阅读到作者的精神与心性。书法同样承载着万千书家的精神寄托,韩愈在《送高贤上人序》中写到张旭作书时的景象言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这不仅仅是张旭一人,千百年来,哪一个书家、哪一件经典不是书家精神与情怀的极度宣泄挥洒?笔墨是表象,精神内涵是本质。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寒食帖》,或喜或悲、或郁闷、或放浪,心性、境况与追求的高度统一,成就了传世经典。正所谓“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既乎兰亭,思逸神超 。”

而“道”的追求在书法发展中越来越强烈,苏东坡的“技道”双进的理论可谓代表了历代书家的心声,追求精神的体验与享受也成为古代书家的灵感来源和艺术归宿。书法的精神内涵丰富多彩,书法的艺术魅力光彩照人。

二是文化内涵。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这一点上,与绘画、文学、戏剧、舞蹈、武术,乃至儒、释、道诸宗教派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法又与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儒、释、道及中国文人思想是中国书法的核心内容,而世间万物、自然、阴阳无不在书法中得到具体体现。关于书法与自然及相邻文化的关系的论述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夫书肇乎于自然。” “书虽一艺,与性、道通。” “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 张旭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始悟得书法精妙,怀素仰观阵云而悟得草书玄奥。相邻文化学科联系紧密,书法艺术与绘画密不可分,正所谓书画同源;与诗歌文学、舞蹈、音乐、宗教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艺术大树。而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与人文精神在书家的书写内容里面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丝丝相连,不能孤立地去看待研究某一个文化学科、某一个学术范畴。正是这种高度融合,汇聚成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赋予了书法艺术宽博深厚的文化底蕴。

3、“电脑书法”从根本上不可能取代传统书法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计算机引入中国,并得到快速普及,其软硬件更新之快令人瞠目。特别是近十年来,利用中国书法元素的电脑制作越来越多,日常文字录入越来越简便快捷,其书体也由最初的宋体、黑体逐渐开发演变,篆书、隶书、行书都被开发成了软件字集,同时还有类似于琥珀体之类的发明创造,在字体颜色上变化多端,制作精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电脑书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每年春节前,在乡村、城市的大街小巷,各种印刷精美的春联铺天盖地,已经彻底取代了手写春联的地位。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不会因为“电脑书法”的出现与发展,传统的书法艺术就会没落与消亡。我们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是“电脑书法”不可比拟的,也是无法取代的,中国书法只能是用手书写在宣纸上的高雅的艺术。

三、去实用性时代书法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提升书家群体素质,强调书家的时代责任

书法艺术的延续与发展离不开书法家个体,书法家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当代书法艺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决定着未来书法艺术发展的走势。就目前书法家队伍建设,我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与提高。
一是提升传统文化底蕴。古代甚至近代的书家是很重视学问的,名留史册的大书家首先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他们从小受过严格的教育与训练,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发蒙,到小学、大学、中庸,经史子集是必修课。“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就连民国书家都首先是大学问家,如吴玉如、高二适、沈尹默、郭沫若等人。由于现代教育体制与古代不同,当代书家恰恰缺少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尽管很多书家在努力学习与弥补,不断增强自身修养,但与古代系统地教育与学习不能同日而语,这就成了当代书家的一块短板。近十余年,书法教育风生水起,开设了比较系统的书法教育专业,但是在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教育上与古代教育也相去甚远。书法艺术作品的内涵是以学养体现的,所以,增强书家学识,提高书家修养,拓展知识宽度和深度,就成为当前书法家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内容。做一个有学问的书家,做一个传统学养深厚的优秀书家,这应该是我们所有当代书家的目标和追求。

二是人文精神的重构。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书法不可回避的事实。文人应该有一种精神与气质,历代书家画家很重视精神的修炼,在日常交往中以及作品中那种张扬与意气弥漫整个书画发展史,魏晋名流、宋四家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人精神涵养了中国书画的历史成就,文人书法、文人画在中国书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精神的彰显,我们的历代经典才能脱俗、才能典雅。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当代书家越来越被社会同化,浮躁、功利、短期效应在当下书法界也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当书法与金钱亲密接触,文人的那点风骨就荡然无存。为了金钱、名利不择手段,拉虎皮做大旗、内靠官僚外靠奸商、忽悠炒作在书法界也屡见不鲜。作为社会的生命个体,书法家离不开社会、离不开金钱,但是当代许多社会现象并不是完全适合书法发展,随着社会进步,有些东西是要被大浪淘沙的。浮躁、功利的通病在书画界弥漫并不是什么好事情,我们进行书法学习与创作有时候是需要有点“傲骨”的,因为书法是艺术,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书法的高雅与风骨不能消失,这也正是书家被社会尊重的重要原因。

三是书家社会责任的强化。作为当代书家,我们站在书法艺术发展的前沿,我们承担着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肩负着书法艺术普及与传播的时代责任。我们不仅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我们还是一个担负社会责任的艺术人。而作为文艺形式之一的书法艺术,与文学、戏剧、音乐等文艺学科一样,也有着责无旁贷的教化责任。讴歌时代、弘扬主旋律、创建和谐社会、扬善弃恶,是书法艺术参与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建构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书家群体的艺术魅力、人格魅力、艺术成就以及作品的感染力、冲击力、影响力,无一不成为影响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因素,而我们更代表着中国书法的形象。所以,我们每一位书家都要树立强烈的担当意识,都要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我们良好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形象、以我们不断创新求变的书法作品,紧随时代发展,去影响和感染广大观众读者,用书法艺术的大美参与当代社会美与和谐的建设。更好地诠释书法艺术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书法紧密与社会融合,藉此进一步拓展书法艺术的大众影响力。

2、提高书家群体与大众的书法素养、审美能力的融合度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属于人民和大众的。近些年,我们的书法艺术在创新发展上大刀阔斧,从技术层面的笔法、墨法、章法,到审美层面的形式、色彩,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给。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书法艺术在创新发展上实现了一定的飞跃。但是有几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背离传统的创新依然存在。并且这些创新没有按照艺术发展规律渐进式发展,在创新过程中大肆宣传未经推敲的新的所谓艺术理念,广大受众不自觉地或者说是被动地接受到这些东西,对书法艺术发展产生质疑,出现了审美差异。如一些自我标榜为“现代书法”的制作艺术、表演艺术和行为艺术,偏离了书法艺术科学发展的主道。

二是圈里圈外界限分明,曲高和寡现象在所难免。当代很多书家和其他门类艺术都有圈子意识,很流行的如“影视圈”、“流行音乐圈”、“体育圈”、“娱乐圈”,在大“圈子”里面还有许多以利益为考量核心的“小圈子”,这些圈子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自我保护的外罩,客观上也产生了自我封闭,圈里圈外两重天地,哪管他春夏与秋冬,我自顾按照我的艺术思维去玩我的艺术。不自觉的封闭无意限制了艺术的群体交流与大众化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为社会、为人民、为大众服务的,艺术生命离开了大众将会很悲惨地衰退甚至终结,这也是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而这些“小圈子“坚持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去创作,其作品很难被大众接受,有的甚至自嘲:我的作品是给我自己看的,是给圈里人看的。这样的“曲高和寡”是对艺术的蹂躏。为什么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历代书法大家妇孺皆知被大众代代传颂?很值得我们当代书家去认真反思。
三是大众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利益为核心价值观念是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在这种社会现状下,高雅艺术被不断地边缘化,艺术的发展在社会夹缝中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局限。就书法而言,广大受众大部分还停留在“二王”及“颜柳欧赵”、“真草隶篆“的传统书法认识状态,在书法的实用性退出历史舞台,书法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客观实际面前,挖掘书法艺术发展空间,提高大众的书法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关乎书法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所以,书法艺术的发展既要强调学术创新,继承传统,提升书法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加强书法发展信息的宣扬与传播,扩大书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宣传、培训各种途径,提升社会的审美能力,做到书法艺术发展与大众审美能力双提高,缩小书家群体审美能力与大众审美能力之间的差距。让书法与社会有机融合,与大众有机融合,实现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3、理性加强书法教育与普及

目前的书法教育涵盖了四个方面:

一是书法专业教育不断发展。借助教育产业化,各高校在学校扩招上做足了文章,特别是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有条件的高校争相设置了书法专业,书法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现实。关于书法教育现状,倪文东先生曾经做过调查:目前全国有51家高校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有36家高校招收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有18家高校招收书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尽管与全国高校总数目相比占得比例有限,但作为一个就业前景不很乐观的专业,招生规模已经相当可观。

二是书法家协会和各高校、书法名家工作室组织的培训性质的书法短期培训班如火如荼。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专门人才,提高书家的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以老年大学为中心的老年书画教育长盛不衰。“老而有所为,老而有所乐”,老年书法教育方兴未艾,规模和参与人数逐年增加。

四是以少年宫等一批社会文化机构为主的儿童及青少年书法教育依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支撑起书法基础教育的一片天空。

这四种教育模式成为我们书法发展与繁荣的有力支撑,每种教育模式的重要作用都不容忽视。专业教育对我们扩大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整体专业素养,补充书坛新鲜血液至关重要。但应进一步实现科学规划,重视学科体系建设,制定教学培养标准。因为这些专门人才群体对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会产生较大影响。各类短期培训对提高当代书家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培训市场也有鱼龙混杂、以盈利为目的的现象,到处搞培训、千方百计收银子,培训市场还有待于加强管理与规范。而老年书法教育和青少年书法教育更是我们书法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老年人无欲无求,更多地是对艺术的快乐享受;青少年书法培养是我们的未来,即便将来不能成为专业书家,最起码他们对书法的审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小学已经设置书法课,尽管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书法不再像过去一样成为入仕的敲门砖,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和内动力大打折扣,但设置就比不设置要强,就算被动教育,学生们也可以掌握一些书学知识,提高书法欣赏能力,从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遴选书法人才加以重点培养。

书法教育与普及是我们书法人应该去好好研究的重要课题,他对于书法进入纯艺术时代的发展会起到积极地裂变性的推动与促进。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市场机制,推动书法市场健康发展。如今的书画市场热闹非凡,以北京宋庄等书画家聚集地为代表的市场化创作基地和以潘家园地摊式销售为主的书画作品集散地生意兴隆,各类工作室和画廊层出不穷,各种拍卖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这些市场介质和载体,对推动书画市场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如何确保书法市场的有序发展。我认为,一方面要逐步建立与完善书法作品经纪人制度,培养锻炼一批真正懂书法、懂市场、懂经营的书法经纪人才,作为书法家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要逐步规范书画市场运作,规范书法市场行为。市场需求有限,书画家经营空间受限,对于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书法大家的作品制假现象也不容忽视。这些实实在在的市场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规范,为书法家提供较好的市场环境。

应该更好地发挥展赛作用,让展赛成为书法事业发展的助推剂。未来的书法发展,展赛作为一种形式、一种文化,它适应当前快餐式快节奏的社会需求,要做到各类国家级大展、大赛和地方展赛及个人展览有机结合,各类主题展、行业展、公益展相映成趣,各类展赛在书法生活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助推剂、加速器。

应该更好地发挥协会、各级社团组织及政治舆论宣传作用。书法是中国文艺的一部分,如何实现去实用性时代的书法的大发展,以中国书协为“马首”的各级书法家协会和专业社团的作用至关重要。发挥协会社团的领导作用,发挥协会社团强大的组织作用,发挥协会社团的宣传推介作用。依靠协会社团的权威性,提高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度、认知度,提升书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打造时代经典,培养当代大家,不断提高书法艺术发展水平。

书法艺术是民族的,坚持书法艺术的民族性,进入纯艺术时代的书法将继续散发出熠熠光辉;书法当随时代,只有我们紧跟时代的脉搏发展,书法进入去实用性时代才能不被淘汰,才能不断取得新的发展,进而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2#
发表于 2014-4-9 10:47:14 | 只看该作者
退出实用,书法仍然必须重视普及性。
一门只属于小众小小众的艺术,注定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恢弘的绝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3:04 , Processed in 0.2141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