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迫在眉睫 ——来自各大媒体的报道(王宏彬摘录)
“书法成为必修课”引发了学生家长广泛关注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版课程标准。“书法成为必修课”引发了学生家长广泛关注。对中小学的传统美育教育,不仅仅是背诵经典,更在于心灵上的锻造。而书法,外于形内于意,有着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可问题是,孩子们的书法课成必修课了,老师们准备好了吗?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上课便流行用课件教学。公开课必有制作精美的PPT呈现出来,看得大家赏心悦目,也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不过,随着电脑普及到千家万户,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用电脑,越来越依赖“搜狗”输入法,我们不单提笔忘字,就连字也懒得写了。作为老师,上岗之前往往注重“说课”,其实,写一手漂亮的板书也是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小学阶段。曾听到朋友的孩子抱怨老师板书潦草,好多根本看不懂,如同传说中医生的诊断书。说起来,板书顶多算是硬笔书法,碰上真正的用毛笔写字,又有多少成色可供检验?书法被列入必修课,看似是对学生的要求,其实也是对老师的一次考验。 几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书法专业,进行本科教育,这所曾有启功这样的书法大家的高校做了很好的表率。现如今,书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教师队伍中有没有启功这样的名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更关心的是,那些学校里写得一手漂亮好字的书法老师,能不能通过书法讲出中国的汉字之美、汉字之韵,让孩子真正了解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这将是为人师表的重要一考。试想一下,当学习过传统书法的孩子们对老师的一手汉字指指点点时,作老师的下笔时是不是该“三思而后写”呢?
2012-2-9 19:05 来源:新商报
教育评论:书法教育不应成为短板
书法以汉字为艺术创造对象。汉字是中华民族先民从世界万事万物中提炼出来的文字,充满智慧,上契天文、下涵地理、中通人文,成为中国人认识自然、组织社会、创造文化的工具。因此,书法与汉字也就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功能。
近代以来,由于书法自身功能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汉字的书写越来越少,过去中小学曾开设的书法课已基本退出课堂,书法的群众基础也在日益萎缩。长此下去,必然影响国人对汉字和书法的熟知和掌握运用,进而影响到文化的传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上,欧阳中石、沈鹏、邵秉仁等先生,多次呼吁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在去年的两会期间,邵秉仁先生又以第一提案人身份提出:建议在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书法课的提案,并得到几十位科学技术界委员的联名支持,该提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于去年8月份,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了书法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国家课程”的性质,必须开设,为书法全面回归教育,提高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由于长期书法教育的缺失,书法基础教育研究薄弱,问题还比较多,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书法仍然未能获得足够的地位,仍然只是美术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而没有能够与美术学、音乐学等艺术门类并列为一级学科。这大大限制了书法教育的开展。其二是高校设科的限制,造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师资严重匮乏这一瓶颈,各省市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就是师资不足。其三是长期的“缺席”,造成了基础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从而制约了高水平书法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的编制,大量在学术上未经严格审核的基础书法教材泛滥,不仅扼杀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严重的是可能传播错误的书法观念和知识。如此种种,成为教育部的《意见》能否真正可持续施行的关键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以欧阳中石教授为主编、叶培贵教授为副主编、北京多名高校教授和一线书法骨干教师参与编写、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书法》教材,适时推出,很好地缓解了教材问题。这套教材采用三个编写原则:识字和写字结合,书法与生活结合,学习与应用结合,很好地处理了“硬笔与毛笔”、“知识与技能”等关系,构建了一个科学而又系统的书法学习和认知体系。当然,教材只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书法教育的健康开展必须解决学科建设、师资短缺等问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书法课程是语文教育的应有内容、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必须突出抓好基本功,致力于普遍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书法审美素养,引导学生体验书法的独特艺术魅力,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书法教育既要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又要符合一般艺术教育的规定性,还要充分显现书法与中国文化、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余山石) 2012-1-14 10:48 来源:人民日报
专家:电脑影响书法教育,书法决定民族未来
“200-300字的答卷,最终老师只认出了12个字。”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于茂宏哭笑不得。作为评委,刚参与了一次全国范围的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几千万份参赛作品,居然挑不出几篇像样的。 这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已经不会写中国字了。 在于茂宏看来,这与传统无关,与荣誉无关,而与未来直接相关——不经过书法训练的孩子,在思维发展上注定会存有盲区,在西方教育对此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下,我们再不醒悟,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当一个缺乏形象思维、没有创造力、毫无整体感的明天到来时,我们该埋怨谁?于茂宏拿起了笔,那意思很明白: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电脑要了书法的命 晨报:汉字书写的现状如何? 于茂宏:局面已非常严峻。在今天,孩子们更多地在使用电脑,很少再去练习手写汉字。有两个例证:首先,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一本字帖卖几十万本很正常,要成为书法组织的会员,大家都是抢着去报名,没个8-10年的功力,根本不可能,可现在,一本字帖也就卖个几千本,一般书法组织根本没人搭理。其次,过去各种各样的书法班非常火爆,可现在无人问津,许多班只能招到5-6名学生,在一些“少年之家”,老师只能兼职教书法,学生们都去学剑桥英语、钢琴去了,很多书法班已停办,现在剩下的,只有原来的15%。我们这一代,到高中毕业时,大家的字基本都练出来了,可现在一个班也难找到一个写字好的。 晨报:为什么大家都不会写汉字了呢? 于茂宏: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电脑普及,过去没有这么强大的文字处理工具,“书法热”历史上也曾有过起伏,但和这十五年没法比。 孩子不写字,都是大人错 晨报:日本、韩国电脑普及率比中国高,他们的孩子是不是也不练书法了? 于茂宏:就我所看到的情况,人家比咱们好得多,虽然电脑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他们还有传统,社会上普遍将写字作为一个人修养的标志,相比之下,我们这个传统已经丧失了。特别是经历“文革”的那一代家长,当年没怎么好好上学,自己字就没练出来,所以对孩子写字也不太重视,这就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晨报:大家都不练字,那么我们下一代孩子甚至连书法作品也都看不懂了,岂不荒唐? 于茂宏:但吊诡的是,随着书画市场的火爆,想进入专业书法协会的人反而多了,不少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在猛练书法,甚至不惜用行贿等方法进入协会,这样他的身价就提升了。表面上看,书法似乎挺繁荣,但那是畸形的,普通人反而觉得书法高不可攀,与我无关,依然不关注。总之,没利益,非考核标准,这让手写汉字之路越走越窄。 晨报: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这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于茂宏:确实存在这个方面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不是最主要的。许多人说书法对磨炼性情、增进交流、提高修养有帮助,这确实正确,但都没说到点上,我认为,在今天,书法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 书法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 晨报:这么说,是否有些夸张? 于茂宏:一点也不夸张,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院 R·W·斯佩里博士和他的学生龙·迈尔斯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的左脑、右脑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左脑负责处理语言、逻辑分析、数学等,右脑负责整体视觉、感觉等,左脑长于理性思维,右脑则是创新思维、整体思维。但问题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所有教育都是针对左脑开发的,从上幼儿园第一天起,老师就在给孩子排号、安排班级、固定座位等,这都在暗示着理性思维,以后孩子将学习数学、语文、物理等。虽然也有美术、绘画等课,但那都是“副科”,经常被“主科”所占用。这就抑制了他们的形象思维,不信你让一个成年人现在画一幅画,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水平居然还不如孩子。斯佩里博士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认为:现有教育让人类左脑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但右脑能力却一直停留在10岁左右的水平。右脑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则创造力、整体思维、形象能力必然被抑制。 晨报:那么,如何才能开发右脑思维呢? 于茂宏:斯佩里博士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让成年人练习绘画,他的这些建议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IBM、通用等大公司所采用。在斯佩里博士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竞争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在今天一个人只有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更灵活,更有创造性。通过多年研究,斯佩里博士的结论是:每个人都应该像艺术家那样去思考。 晨报:您的意思是,联系书法,可以起到同样作用? 于茂宏:是这样的,汉字构成很复杂,每个字都是一小幅画,学好书法,实际上就是在帮助你像艺术家那样去思考。古人之所以重视书法,就是看到了它对开发右脑智慧的巨大作用。在今天,如果忽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孩子将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挑战。 写字也要 从爷爷抓起 晨报:练书法有利于右脑智慧开发,这是否经过实证? 于茂宏:在国内,缺乏相关的调查数据,但斯佩里博士相关的调查数据是很完善的,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确实觉得那些书法好的孩子大局观强,脑子也比较活。我今年都60多岁了,但思维并不僵化,反应速度有时比年轻人还快,这可能就与我练习书法有关。我认识一个上海的老总,他招聘时要求应聘者手写履历表,只招其中字写得好的。因为字写得好,说明他肯下功夫,对公司的事也不会太马虎,此外,写字好的人修养更全面,反应也快。 晨报:如果让孩子们从现在起就重视书法练习,局面会不会有所扭转? 于茂宏:书法不仅要从娃娃抓起,也要从爷爷抓起,如果练书法也能像学英语、钢琴那样,升学有加分,家长自然会更重视。再有,家长写字好,孩子才会写字好,自己都不练,你怎么让孩子练? 晨报:大家工作太忙,可能也无暇练字吧? 于茂宏:这就错了,古人说“字无百日功”,只要你练,用不了100天,就能有很大提高,也不必用毛笔,毛笔变化多,但你又不想当书法家,仅仅是开发一下右脑而已,那么用签字笔也可以。我上学时写字很差,后来每天20分钟,坚持了2个多月,一下子就改观了。写字不需要一次花很多时间,关键在坚持,如果你每天肯抽出20分钟,你一定能成功。 2010-10-28 10:02 来源:北京晨报
普及书法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瑰宝,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汉字和书法艺术就不可能有五千年绵延不断、文明灿烂的华夏文化。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变化,在创作工具和载体方面,遭受了两次**性的冲击。一是上世纪初,硬笔的导入和发展,致使毛笔在大多社会领域退出;二是到上世纪末,计算机替代了手工书写,造成书法所依靠的硬件系统处于闲置。至此,古代的书写从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发展到今天书法活动衍变为少数人从事的艺术创作,直接导致书法接受主体的“断裂”和书法艺术弘扬的“梗阻”。下面就书法教育发展史、普及书法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作一些分析,供有识之士思考和讨论。一、书法教育历程的回顾书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即设有官学制度,使教育有了正规化的体系,官学施行“六艺”教育体系,“六艺”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和“数”是学习礼乐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基本的文化知识。传说《史籀篇》和《周髀算经》就是当时的识字、练字课本和艺术课本。秦统一中国后,基于政治和文化控制的需要,推行了“书同文”的文化政策,对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这对汉字和书法的教育普及和发展发挥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汉代在我国汉字演变史上是一个重要阶段,不但完成了字体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即篆书向隶书的转变,而且作为隶书快捷写法的汉简、章草,对后来的行书和草书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代的文字和教育政策,使书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早期的书法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文人自觉的书法创作也始于汉,汉代涌现出萧何、杨雄、师宜官、张芝、蔡邕等许多文人兼大书法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教育有了更广泛的发展,书法此时已经成为专门学业,并形成了“家学”的教育方式。即书家选择一二个学生教授书法,钟繇、韦诞即收有入室弟子。同时家境贫寒的学子也开始了书法学习,《晋书·忠义传》载王育少孤贫,为人牧羊,“折蒲学书”。《南史·隐逸传》载徐绍珍在地上、树叶上习书。同时,官府开设的学馆学书和寺院书法教学等形式,使这个时期的书法教育对象和形式更趋多样化,书法教习普遍受到重视,并成为学子立业的必修课。隋唐时代,尤其是唐代,政治开明、文化昌盛,书法得到空前重视。唐太宗不仅是书法的收藏者,还是实践者,同时鼓励臣子习练书法,他曾对朝臣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通过学习书法,太宗还提拔了虞世南和褚遂良,并置办文馆教授书法,书法也形成了学子考取功名的主要标准。宋代的书法不仅在科举制度上等到了体现,而且宋徽宗还专门设置了中央官学,课程包括国子学、书学、画学和算学,并在政府衙门设置“楷书”、“书令史”等名目之常员,负责书写记录。这为书法健全教育体系、书法艺术的创作和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宋史·选举三》中记:“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明代帝王对书法的喜爱同样推动了书法创作的兴盛。同时对书法创作优秀者予以赏赐和提拔,这对书法的普及无疑有明显的效果。《明史·选举志》记载:“选举执法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教育“每日习书二百余字,二王、智永、欧、虞、颜、柳诸帖为法”。明代也诞生了如徐卉、夏昶、沈周、文征明、唐寅、陈淳、董其昌等众多书法名家。并出版了姜立刚著的《中书楷诀》、李淳著的《李憩庵先生八十四法》、费■著的《大书长语》、丰坊著的《书诀》等书法名著。这些书法专著,对明代乃至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影响是巨大的。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康、乾二帝尤其喜好书法。同时清代教育制度基本沿袭明制,教育形式主要是学校和书院,还有民间的学塾。仅以国子监为例,监生每日必须临摹晋、唐法帖数百字。同时朝廷把书法作为录用官吏的条件之一。《清史稿·选举志》记载:“顺治十二年,诏吏部详察旧例,参酌时宜,析州、县缺为三等,选人考其身、言、书、判,亦分三等,授缺以是为差。”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并在部分大学、中小学设立了书法专业和书法课,同时设立艺术类专业提前招收书法专业学生,鼓励书法爱好者和有书法功底的学生学习和报考,乃至从事书法教育和创作工作,这对于推进我国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导向和推广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书法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书法教育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但受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发展和培训机构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书法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青少年书法教育尚待加强作为青少年书法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生的课堂教育尤为重要。但事实上,现状比起人们所期望的情况差距很大,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没有书法教育大纲。在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受高考和就业等目标性的驱使,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主课,备受关注和重视,而书法教育却始终未登大雅之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至今也没有制订出书法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也没有编制统一的书法教材。这样对于更加关注文化课成绩的学校、老师和家长也就不可能引起重视。其次是缺少师资队伍。每年举办的全国性书法大赛,可谓是高手云集,另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加上全国各省市的书法协会会员,可达数万人。然而从事教学的书法教师却是严重短缺,受利益驱动和社会活动多等原因,真正高水平的“大家”,难以从事书法教学。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基本上没有书法课教师,农村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可想而知,还有一大部分是由书法水平较低的语文老师教书法课,教育效果离教学目标要求相差太多,久而久之,书法课就干脆改成语文课,书法教学也就有名无实了。2、计算机的广泛利用,写字越来越少,有的人甚至不会写字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许多人写字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事情时有发生。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有些博士生,偶而提笔写字,让人啼笑皆非,就像小学生写字,他自己都觉得很难为情。试想,硬笔写字都如此,书法更是无从谈起了,有些甚至从小到大就没用过毛笔。所以说,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写字的确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节奏,传统的写字工具“笔”,已更多的被电脑替代。但书法作为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瑰宝,这样下去还能传承和发展吗?所以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书法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书法普及教育。3、书法培训缺少规范和支持,利益驱动太强书法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陶冶情操,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细致、认真、耐心的良好习惯,而且对磨练意志也有很大帮助。基于上述原因,现在参加书法培训班的学员也越来越多,有寒暑假班,也有周末班,异常火爆。但总结下来,书法培训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范性差。参加培训班的80%是中小学生,还有20%是成年人。大人和孩子一起上课效果很差,如何根据成年人和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培训班,是规范培训的突出问题。二是培训教材的编写。目前书法培训教材大都是书店里的临帖教材,对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没有针对性,这样下来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针对性强的书法培训教材已非常必要。三是书法培训班的利益驱动太强,师资水平、培训条件、培训质量都存在诸多问题,培训效果与培训广告来比较,大打折扣,学员和家长牢骚满腹,投诉越来越多。因此,教育部门加强规范、指导和支持势在必行。4、学生不能坚持学习。学习书法是一个充满艰辛与快乐的过程,但艰辛过后才会有快乐。许多学生学习书法过程中半途而废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缺乏兴趣;二是教学方法不当,学习成效小;三是学书法没有学音乐见效快,学生和家长着急,就转学其他。家长重视硬笔多于软笔,多数认为软笔没有什么用,对孩子毛笔字的要求也比较低。三、普及书法教育的对策1、制订教学大纲,编写统一教材针对书法教学尚未出台教学大纲的实际情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和协调,尽快制定中小学书法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指导书法教学。要根据各地区中小学生的年龄、书法基础、兴趣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中小学书法教材,用于书法教学。同时要对书法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并做好督导检查,避免学校不重视书法课问题的重复发生。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从教学上,要保证中小学校书法教师的总量需求,特别是要加大对师范院校书法专业师资的培养,以满足书法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质量上,对书法专业教师要加强教师资格认证,要求书法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书法专业水平外,还要掌握书法教学必备的逻辑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同时要加强书法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立志为振兴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奋斗终身的信心和美德。3、运用文学知识和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就是大家对不同时代书法艺术不同风格的统一认知。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加强对文学知识、历史典故、诗歌词赋以及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启发和诱导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爱好。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把抽象的书法艺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平面和立体效果,可以提高视觉冲击力,增强可欣赏性和趣味性。4、加强对社会办书法培训的规范管理和政策支持首先要加强管理,制订相关标准,规范社会办书法培训班的管理,包括生源、班级设置、师资要求、培训硬件设施、收费标准等等。第二是要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出台关于支持书法普及教育,特别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普及书法教育的相关政策,从资金、税收、就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促进书法普及教育的健康发展。5、全社会倡导普及书法教育的良好风气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的书法艺术,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它集中反映了华夏子孙的审美观。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魅力,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就迫切需要农村、城市、部队、学校、工厂等全社会都要倡导继承、学习和推广书法艺术,使其更好地发挥陶性情、达心志、富学养、养身心的作用。让书法艺术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
2010-8-6 18: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白先勇:毛笔存在,中国文化就存在
中国这个概念在我心中一直是清晰的,我的故乡在桂林,后来去了台湾。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化,你看看昆曲的美。 19世纪后,对比西方文化的建设,我们觉得事事不如人!可能我们整个二十世纪,历史都是一部追赶西方的奋斗史。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我现在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就是说当初,从五四以来我们的学制改了,我们是新学堂制的,是抄袭西方、日本的,其中有一个,就是几乎是自主性地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排除在我们的课程之外。我们小学、中学的美术课不教山水画了,我们画石膏像。为什么要画石膏像,也不知道,我们有几百年、几千年山水画的传统,为什么不画那个呢?没有人问呢? 我想,我们看昆曲的人也是可以去弄电脑的,这个不违背的。所以我们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我们的戏曲是落伍的,我们的山水画是落伍的,我们吹笛子也落伍了,一定要弹钢琴,拉小提琴才跟得上时代。现在毛笔也没有了。毛笔还存在,中国文化就存在,但是我们毛笔丢了就有危机了。我们的文化是一个线条文化。从我们的象形文字到我们的青铜器,到我们的建筑,我们对线条的掌握最准确。书法是我们最了不得的抽象化艺术。听说现在小学有一个小时的书法好像恢复了。我们又有希望了,我们的毛笔又回来了,我们的文化又有希望了。所以说,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是不是我们要坐下来检讨一下。 我觉得当务之急应该是对我们的文化,中国文明,作一个全面的重新评估。因为现在那么多的出土文物,我们的文明是要重写了。应该从我们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戏曲各方面,重新做一个评价,而且这个评价要客观、理性。要借助海内外所有的专家,一起来。我们需要重写一部中华文明史。写完这本文明史以后,至少我们的大学里头,要好好地写一本教科书。所有的学生,不管是什么科系,统统要念、统统要必修。但是我要讲的绝不是排斥西方文化,了不起的文化,我们当然要学,可以给我们启发。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自己的文化先要有个底子。 2011-12-8 11:37 来源:北京晨报 书法课融入语文课,不增学生学业负担
教育部日前规定中小学须开展书法教育,资阳市作为试点城市执行得如何?本报记者就此进行打探―― 范秀萍本报记者刘宏顺文/图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目前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有鉴于此,8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各地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意见》如何才能顺利落地?落地后,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9月6日,记者走进我省中小学书法教育先行试点城市资阳市,一探究竟。 现场 书法课排入课程表成必修课 9月6日,上课铃声响起,简阳市简城一小三年级一班的小朋友们拿出练习钢笔字的小字本。“这堂课主要教授左右结构字的写法。”该校副校长王宗伟说。教室中,同学们按照王校长所写的楷书“枫”字,一笔一画地在小字本上写着。 简城一小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袁红梅介绍,长期以来,该校一至五年级都在开设书法课,一至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铅笔书法,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学习钢笔书法。学校每天安排120分钟写字教学与训练。同时,每学期从每个班选出5名同学集中进行比赛,将好作品在全校张贴展示。 在资阳市雁江区第二小学,记者在该校四年级某班看到,书法课已从语文课中分离出来,每周一节,单独作为一堂课列在课表中。校长张一鸣介绍,现在家长普遍认为电脑可以代笔,导致一些孩子字迹潦草。“练字,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再者,还可以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张一鸣透露,目前该校除低年级开设硬笔书法课外,高年级还将开设毛笔课,专门的教学场地也将布置完毕。 落实 如何让《意见》不落空?考试可能增加“卷面分”权重 当下中小学生课业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真正从学生课程中再分出时间来学习书法,不让《意见》成为空谈?雁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刘绪国认为,“需要特定的措施保障。” “首先就是课时应保证,每周一节书法课。”记者了解到,目前雁江区规定,小学一到三年级,每周一节写字课,内容以铅笔字为主;三到六年级同样每周一课时,单周练硬笔,双周练软笔;七至八年级的学生则将在美术课或艺术课中,穿插一节写字课,一周一节;九年级和高中学生则根据自愿选修。 “其次,通过比赛的方式促进书法课的推广。”刘绪国说,今年11月雁江将举行全区书法大赛,以铅笔、硬笔、毛笔等比赛内容,参赛者需根据提供的内容现场书写,当面阅卷,学校关于写字课的开展情况还将纳入该校年终目标考核。 雁江区中小学书法课具体实施办法正在研究中,刘绪国透露,为切实提高大家的重视程度,年底期末测试除语文外,数学等其他学科也将可能会增加“卷面分”权重。 如何避免学业负担增加?调节原有课时,不另增课时 每周一节书法课,会不会让学生本已沉重的学业负担愈发超载? 刘绪国介绍,按照目前的工作安排应该不会。“并没有增加学生额外的课时,都是以原有课时为准,调节出的时间。” “其实,之前低年级也有书法课,只是将其称为习字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记住字怎么写,现在我们重在将美观意识贯穿在写字课中。”资阳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陈忠勇说。 那么,将每周一节语文课改为书法课,会不会对语文教学质量本身带来影响? 袁红梅说,目前该校一年级至四年级每周有7节语文课、五年级至六年级每周有6节语文课,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其中一节语文课变成书法课后,语文课仍是课时最多的学科,不会影响该学科的正常教学。 陈忠勇同样认为,语文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重在日常积累,如果将一些美学知识贯穿于书法课中,未尝不是对综合能力的一种提高。 2011-9-7 10:39 来源:四川在线 苏士澍:汉字,中国文化的根
“中国人的根在汉字里!”全国政协常委苏士澍呼吁全社会重视汉字书法。 中国书法里的文学、艺术、哲学、道德让很多老外深受感触,他们很多人因此而拿起了毛笔。 苏士澍说,中国书法正在走向世界。很多日本人把学习和练习书法当做培养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2005年,欧洲中国书法协会在德国成立。2008年,韩国甚至想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他感到痛心的是,在创造了这么精美的汉字的中国,汉字书写教育近年来却被忽视。他感叹,由于电脑的出现,让汉字书写在工作、学习中的功用大大降低了。今天的中小学生基本不会用毛笔写字,孩子们的字越写越难看。他说:“汉字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如果青少年不会、不懂、不热爱书写汉字,中国的未来令人担忧。” 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3年了。苏士澍一谈起这一弘扬中华文明的盛会,依然那么兴奋。作为一名书法家,他为北京奥运会在传播中国书法艺术上所作的贡献击掌叫好。 ——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蕴含了精妙的中国书法篆刻元素。 ——开幕式、闭幕式上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水墨画卷,让世人赞叹不已。 ——上千件书法精品装扮奥运场馆。 为此,苏士澍和全国政协书画室的政协委员、书法艺术家们多方奔走呼吁、提案建言。 2008年,他们专程赴广州、佛山、中山等地调研中小学书法课开展的情况。他们发现,广东省把书法课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还组织编发了毛笔书法教材,并连续举办“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让汉字书写在青少年中渐成风气。 2010年“两会”,苏士澍又再度提案,建议在每年9月第一周(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周)设立中国书法周,传承汉字书法艺术。同时建议教育部门将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把小学三、四、五年级作为书法教育重要阶段。他还建议:“大学也应增加中国书法周活动。有条件的院校增设书法艺术专业,培养书法艺术的高级人才。” 2011年“两会”上,苏士澍还在呼吁。 他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等多次建议,将习字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 经过多年努力,由教育部等单位举办的“书写经典、传承文明——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已连续举办两年,上千万学生参加,苏士澍和一些书法艺术家还被聘为评委。一些地方和学校,也把书法教育作为特色课程。 但是,这并不是说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苏士澍认为目前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所有教育教学围绕考试、升学转,不少人认为书法教育就是写字,与考高分、升学没关系,所以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没有积极性。他说:“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从如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根本上来破题”。 资料链接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学生汉语能力下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也在退化…… 2011-8-20 11:45 来源:光明日报
今天,你还会写字吗?汉字书写能力遭遇尴尬 “今天,你还会写字吗?”这个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问题。 随着手机、电脑的日渐普及,汉字书写脱离日常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汉字书写水平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7月24日,国学经典与汉字书写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北京和我省的多位国学专家对手写汉字的现状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我们每天习惯于双手在键盘上敲出一个个汉字。但有一天,我们却突然提笔忘字,突然发现手写出来的汉字如此不中看。这意味着什么?难道在当今这样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里,书写真的离我们很遥远了吗?” 汉字书写能力遭遇尴尬 “喷嚏、饕餮、鳏寡、羸弱、逶迤、针砭时弊、沆瀣一气……这些常用词,很多人可能会读,但多少人能正确书写?”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伯谦说,“现在提笔忘字的大有人在。” 纬五路小学的张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小学生写作文大多不再手写,而是用电脑打印出来。整洁的页面少了手写的温暖。郑州大学的刘东南老师说,大学生手写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现在想找出来写得一手好字的大学生越来越难。”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羡慕的技能。如今,当不少人写不出“尴尬”二字时,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据光明网近期开展的一项关于手写汉字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4.93%的人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与他人取得联系,仅有5.07%的人通过书信、留言条等方式进行联系;而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83%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表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 郑州大学张宽武教授疾呼,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河南省书画学会主席刘尚忠指出,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百余年来,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日渐强大的国家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就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提笔忘字”与科技无关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 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 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如何重拾“汉字之美” 汉字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并非仅是一种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在光明网的调查中,高达96.4%的被调查者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决不能放弃”。 令人欣慰的是,书写退化的趋势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规范汉字书写”,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汉字书写存在的问题,有专家呼吁将书写规范列为小学必修课。“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省书画学会副主席葛臣说。 据了解,郑州的很多学校里,每周一次的写字课也一直在坚持。为了让学生在学写生字的同时练好书法,有的学校还专门请书法家将课本里的生字书写成字帖。而广东、天津等省市目前已将书法课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专用教材编写以及专业教师培养工作将同步推进。 郑州大学书画院院长翟本宽表示,重拾汉字之美,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坐下来慢慢喝杯茶的兴致。
2011-7-27 10:58 来源:河南日报
政协委员建议:恢复书法课为中小学必修课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史竞男、黄小希)“今天你写字了吗?”这看似可笑的问题却着实让人笑不出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大多数人拿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以至于常听人抱怨:“我不会写字了”……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呼吁:在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加强书法教学,让书法走进课堂。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2009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以说,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吴为山委员说。然而,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书写习惯,汉字书法的普及程度也有所下降。曾经作为青少年开蒙教育重要内容的书法学习已渐渐远去,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正面临着严重的“书写危机”:中小学生们的汉字书写水平令人担忧;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写字”课有名无实,课程往往被取消或边缘化。吴为山认为,应大力弘扬汉字文化,大力普及汉字书法,以书法教育作为中国人文教育的基础,接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脉。 “日本在小学、初中阶段,书法都被列为必修课,高中书法作为选修课,大学文科设有书法专业。对于汉字书法的文化传承,我们的近邻比我们还要重视。”吴为山委员称,从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让书法重回课堂是一项十分紧迫重大的基础性工作。 “建议采取国家行政手段,在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恢复书法课为必修课,突出汉字书写在人文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吴为山委员说。 2011-3-4 14:50 来源:新华网 汉字书写之忧: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了? 中新网10月29日电(张中江)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钦羡的技能。但伴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国人渐渐发现,自己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提笔忘字”的情况屡屡发生。当不少人写不出“尴尬”二字时,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尴尬”的尴尬: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引人忧 “喷嚏、饕餮、鳏寡、羸弱、逶迤、针砭时弊、沆瀣一气……”对这些常用词,很多人可能会读,但怎么想也不能正确书写。《中国青年报》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同时,大多数人(74.2%)表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 还有机构以“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进行的测试显示:“旖旎”两个字写不出或写错的比例为95%,“寂”字54%,“寞”字65%,就连“跳”字也有19%。 去银行存款,不照抄书写范例怎么也想不起来“贰”字怎么写;遇到“邋遢”、“寂寞”等稍复杂的字,迷茫者大有人在。 对于想不出的字,不少人的解决之道是: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此类做法,虽则于使用上并无大碍,但多少让人感觉到一丝寒意,数千年历史的汉字,竟然以这样一种方式被“记住”。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国人“提笔忘字”的危机具有可怕的弥散性,它既体现在成年人中间,也表现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电脑时代越发达,其蔓延速度越迅捷。 北京一位中学教师表示,自己教高一学生时,曾对学生做了个小检测,要求写出“大写数字1-10”,香港的“港”字,“福兮祸之所伏”的“兮”字,“结果非常不理想”,大部分同学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是错的。 面对国人书写能力退化的现实,有媒体甚至刊文指出:“这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已经不会写中国字了。” 国外媒体也开始专注中国人的书写现状。英国《卫报》日前的一篇报道称,许多中日年轻网民出现忘记如何写字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过于依赖电脑和手机中以字母为基础的输入法。调查显示,这种被称为“字体失忆症”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导致中国年轻人对本国古老书写系统的前景感到担忧。 美国《洛杉矶时报》也曾刊发题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发现自己常常忘记如何正确书写汉字》的文章。文中称,“几乎你遇到的任何中国人都坦诚自己记忆力衰退,就像患老年痴呆的某个状态。握紧笔的手在纸上要写字时,突然出现了尴尬的停顿,而这些字在孩提时代不知道学习、重复默写过多少次。”文章被翻译成中文传至国内后,曾引发一场范围不小的讨论。 为何国人书写能力堪忧?技术冲击还是欠缺敬畏之心? 传承了数千年的汉字,为何在当下遭遇如此“冷遇”?在不少专家学者眼中,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冲击,是首当其中的因素。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 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惟一原因。该篇文章同时指出,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还有评论出,客观地说,无论电脑怎么发达,它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把汉字书写危机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了肝归罪于杜康,走路扭了脚归罪于马路。 “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 《甘肃日报》的一篇文章则认为,汉字书写的退化,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责任,更有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汉字的书写要求不严,应试教育下的各种考试竞赛对书写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师生把汉字书写问题置之角落,渐渐遗忘掉了。多数专家学者在谈及汉字书写问题时,都表示出了担忧。甚至有人忧虑,中国汉字有可能遭到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屏蔽”的危险。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杞人忧天”。“这是新技术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正常现象。绝大多数人‘提笔忘字’只是暂时性失忆,事后他们会通过查询字典、手机、电脑,复习字的写法,这种现象并不影响他们对汉字的使用,也不足以影响汉字的传承。”学者赵平安持这样的看法。 如何应对“提笔忘字”带来的危机?《中国教育报》的一篇评论指出,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 作家阎真也认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 另据媒体报道,福建、湖北等地已出台了加强汉字书写教育的措施。 但这些举措能否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曾在湖北省武汉二中执教的闫姗认为,在湖北这样高考竞争激烈的省份,写字课程很难落实。“除非列入考试,不然写字课程很难推广,通知也会成为一纸空文。” 有媒体文章指出,其实,早在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就已对中小学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等提出了要求。然而,这些文件的出台并没能阻挡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趋势。据2009年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3000多名受访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下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有4位委员提案“加强写字教育”,呼吁要重视当前存在的“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 《科技日报》刊发的一篇评论认为,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如何重拾“汉字之美”? 汉字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并非仅是一种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宇明曾表示,汉字的写字活动分为汉字应用和汉字艺术两个范畴,汉字的各种形体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和历史演变,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书法艺术的水平与全民书写活动的程度相关,应重视公民的写字教育,不一定每一个公民都懂书法,但写字应当成为公民的一种文化素养。 有评论指出,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或焚化,丝毫不敢怠慢。 这与当下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状,有着太大的区别。 《重庆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当下我们对汉字的态度,是否已过于轻薄与亵渎?电视上到处是篡改成语的广告语,大街上到处是错别字招贴,很多大学生不识繁体字、不能读传统典籍,很多白领不知笔墨纸砚为何物,甚至不能提笔写字。长此下去,真不知汉字会否毁在我们手中?还有评论直言,今人书写能力的退化,不仅透露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离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更是疾呼,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如何重拾“汉字之美”,种种评论之中,似乎也并无良方。可以确定的是,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2010-10-30 10: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