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红兵:
更高层次的课堂重建,要有思维的含量,智慧的含量,文化的含量
更高层次的课堂重建是着重于课堂里的教学流,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动态的内容,要有思维的含量,要有智慧的含量,要有文化的含量。
基础课程实施校本化重构是当下课改学校的首要命题,重构的意义就在适应本校学生的需求,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体现所谓的学校特色、学校个性。
但重构课程一定要跳出形式化的藩篱,不能就形式变形式,尤其是课堂变革一定要实现内涵的变革、思维的变革。明德学校将从学科重构、学科重组、学科重建三个方面进行。
学科重构——课程内容上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国际课程为参照,引进、借鉴、整合、融合国际课程的优秀元素。
第一阶段: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主,参照各地出版的课程教材;
第二阶段:以中国出版的教材为主,参照优秀海外国际课程教材,如IB课程、AP课程、香港课程教材;
第三阶段:中西融会贯通,创造明德自己的学术教材。
学科重组——部分课程内容跨学科多维组合,架设学科通道,打通学科壁垒。其方式有专题重组、戏剧重组。
专题重组:文科类的可以中国历史为主轴,将语文、中国地理、政治融会贯通;也可以世界历史为主轴,将英语、世界地理、政治融会贯通。
比如:学习秦朝历史,可同时学习语文中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等,可同时学习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地理,还可以学习了解相关的封建国家政治治理的方式。
理科类的可以生命、环保、新能源或者航空航天为主题,把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相关课程组合在一起教学。
戏剧重组:小学可以开设儿童舞台剧,中学可以成立莎翁剧社,这个课程将把语文、英语、音乐、舞蹈、历史、思想品德等课程组合在一起。
学科之间重新组合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培养十分有好处,学科的教学是学科视界,着重于本学科系统知识体系的学习;
学科间的组合,是生活视界,是着重于对知识体系的应用,更着重于人的整体思维,更着眼于人的成长。
学科重建——重新建立新的学科课堂。今天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基本停留在形式化的程序模式上,几乎成了一种潮流。
这些模式建构不能说没有作用,起码使教学更规范,课堂更有效,学生发言更积极。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变化都是形式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初级阶段的变化;
而更高层次的课堂重建是着重于课堂里的教学流,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动态的内容,要有思维的含量,要有智慧的含量,要有文化的含量,也就是学生在课堂里最终实际收获的是价值大的、极富思维意义的课程。
当课堂的形式模式走到今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从专家课程(教材),到教师课程(教学),最终转化为学生课程,我们需要课堂里深度变化。
我所说的学科课堂重建,可以从三个维度界定。
第一是多维视角的课堂。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应该启发学生从多个维度看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不应该是单一视角,而应该学会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例如学习“朝鲜战争”,可以让学生既看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让他们看朝鲜教材,看韩国教材,看俄罗斯教材,看美国教材,看看人家的教材是怎么说的。
从多种角度看同一事件,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选择。如果是理科教学,同一个题目,应该让学生知道有多种解题方法,所谓一题多解;
还要让学生知道一题多变,同样一种情况,会有几种变化,掌握变化中的规律。再进而探究与所谓规律相反的情况,让学生知道相同,知道差异变化,知道相反,多角度看问题,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第二是矛盾冲突的课堂。也就是说课堂不是片面传输,而应该充满思维矛盾,让学生的思维出现矛盾冲突,才能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戏剧原理说,有冲突,剧本才有剧情。
仿照这个说法,有冲突,课堂才有深度。例:学习美国独立战争,如何评判美国人的抗税,既要让学生知道站在英国人的立场如何评判,也要让学生知道站在美国人的立场如何评判,这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同时交给学生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较,让学生充分讨论,激发学生深入探究。
第三是批判思维的课堂。学生在课堂里不是简单的了解、认同和吸收课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而是要勇于质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来审视教材内容,与课本对话,与教师对话,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或者是在批判基础上的认识、吸收,或者是另辟蹊径,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新认识。
只有跳出形式化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
来源:上海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