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魏忠:样板戏何以成不了样板房,教育的复杂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3 21:5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魏忠:
      质疑十一学校模式(六)样板戏何以成不了样板房,教育的复杂性

1963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京剧要不要现代化的大讨论,这正和目前比较热闹的教育要不要改革和要不要现代化背景及其相似。在1963年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实践,将芭蕾舞这种现代艺术形式用来反映符合时代特点的主题,这又和目前全国各地的教育实践和其相似。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不管我喜欢不喜欢,样板戏确实是现代戏反映现代生活的精品。但良好的愿望如果机制不对未必能带来好的效果,正如我不排斥很多学校改革的成果,然而如果将这种改革成果当作样板戏而不是样板房的话,改革最后会走向绝路,正如样板戏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巨大伤害一样,有理由详细“教育样板戏”是中国教育的一场灾难。


样板戏总结下来有一下几个特点:


  • 样板戏中的主要推广模式是三突出: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 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
  • 样板戏主题先行,全部的目标都是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党试图创建的革命工具、全部的题材都是武装斗争;
然而,精雕细做的样板戏并没有成为我党文艺的“样板房”,从1964年开始,在现代戏运动的推动下,古装戏全部下线,再后来样板越来越集中,以至于人们只记得八个样板戏,其实是江青重点栽培的五个左右样板戏。
很可惜的是,文革前后所进行的以改革和现代化为目标的样板戏思路,在中国教育界中被完好的保留下来了,教育部门成为中国计划经济最大的大本营,不仅完美保留了二战以后苏联建立在废墟经济所形成的“苏式教育”,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教育样板戏”的简单化教育行政模式。
如果仔细分析近些年教育部门所推崇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样板戏一样,都是基于“教育现代化”的原始动因,试图颠覆的都是传统课堂,这一点不明确,总以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官僚不想改革,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是我在很多次研究生相关论文中不断验证的:无论出于政绩还是出于教育的良心和教育家的冲动,中国的教育往往原始的推动力量是教育官僚部门、校长和局长,改革的最大阻力往往来自于普遍意义的教师(说这句话我不怕得罪广大的普遍教师,请往下看),这点上与文革之前样板戏所诞生的年代情形非常类似。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江青从文艺的改革走向折腾也只有一步之遥。
与样板戏的特点相一致,近些年的“中国教改成果”,其特点体现在一下方面,并且有逐渐汇聚,向样板戏发展的趋势:


  • 教育样板中的主要推广模式是三突出: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改革人物、改革人物中突出基础教育的校长、校长中突出名校的校长。
  • 所有改革校长中都具有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教育家形象,他们似乎成为圣人:精力充沛天天教研,又似乎不务正业到出出书演讲,然而演讲也好,报告也好,总是选取正面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对于失误和负面影响只字不提;
  • 所有的教育样板都是改革先行,全部的目标都是从试图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成就、全部的题材都是中小学尤其是重点中学,说白了就是高考;
然而,与样板戏的结局类似,在中国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度,任何教育改革都可以在局部开花,在全国凋谢。直到失败了,一个偶像轰然倒下,还来不及总结,又一个偶像又热火朝天地被树立起来!样板戏不断的折腾,然而几乎没有一个教育样板戏能够真正得到推广!
在这里试问一下教育部:国家纳税人的钱建立的那么多示范中学、明星中学,教育部门投入的那么多亿的课改成果、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库、数字化校园模式,有哪一个能维持和推广?
样板戏何以成不了样板房?
2012年至2014年我在美国考察了十多个州、几十所大学、几十所中学,自己的孩子也在美国读书,总计历时2年不到,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教育是复杂的,而我们总是试图用“教育是简单的”模式来解决问题!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还原教育的复杂性”。
教育学者查有梁研究美国和中国最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有三个结论很值得重视:
“自上而下行政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育体系,使得所有学生都不会掉队,不可能。”
“自上而下行政地推行一种课程理念和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可能。”
“自下而上经验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达到优良,不可能。”
这几天前面几篇质疑是十一学校的文章出来以后,接到了很多鼓励的来信和电话,最支持我的都是那些大多数农村和弱势学校的教师,尤其是那些按照样板戏示范而进行改革或者甚至按照我所写过的“教育革命”理念所支撑的实践,却无论如何达不到那种好效果的老师。
所以对于那些不断创造奇迹的教育样板戏,很多一线经过试验的教师都有以下的观点:失误和负面的效果才是真正促进教学发展与思考的重要动力,一项教育改革我们既要听他讲的正面,也希望听到他讲的负面。
教育改革的负面或者失败,恰恰是常态,而教育样板戏总是忽略这一点,而负面或者失败,并不是由于“教育理念不先进”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教育条件不具备”所引发的,从这个意义上奖,改革的失败,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推广性,失败的改革,往往透露了教育的真正秘密!
在电影《音乐之声》中,家庭教师玛利亚所体现的互动的、人性化的教育,是一个作家想象就能编出来的,玛利亚不但的教育改革不但征服了7个孩子,也最终征服了上校。玛利亚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改革理念,与绝大多数教育改革并无二致,但是能做到玛利亚的教育方法并不简单,那是因为,作家在写玛利亚的时候,可以发挥一切想象力,而教育工作者真正面临7个孩子似的学生的时候,却面临着无数个教育条件的限制,而正是这些条件的限制,才体现了教育学和教师多年的教育功力,而不是理念能够体现教育功力。能写出《音乐之声》教育理念的只是作家的想象就可以,而要为千万个教师提供解决理论和实践的,才可能是教育家的所为,而教育家要做的,正是要还原教育的复杂性。
教育的复杂性,并非教育理论的虚无论,复杂的教育,会有一般规律可循,而一般规律总是具有天才创意的作家能够灵光一现的,但是这种从灵光一现到付诸实践并且能够把条件找出来解决掉,需要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者的多年实证河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年杜威设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是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学校并且让自己的太太当校长亲自观察;而杜威的学生陶行知也亲自到最有生源代表性的江苏晓庄开始了自己的实验,更多的教育家从儿童、从少数民族、从坏孩子研究入手,寻找教育复杂性背后的教育一般规律。李希贵所推崇的雷夫,用传教士的精神在56号教室进行多年的努力,只将这一个教室的坏孩子为主的孩子的一门课成绩提高了很少一部分,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其原因在于这种研究本身具备可复制性和一般规律。
中国当代的所谓教育家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目前的教育家只做简单的事情:为经过严格筛选的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具有非常优厚特级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高考指标的前提下,把学校折腾得花里胡哨;而西方的教育家们所做的往往是围绕弱智、心里有问题、少数民族、黑人、残疾人、偏远地区所做的努力。总结中外教育家的不同,很多人往往归结于伟大西方教育家所体现的人性的一面,而忘记了专业性的一面。
正如一个伟大的作品,要表现战争、人性,要去描写那些日常生活所不大显露的人性的劣根性、残忍、冲突甚至同性恋、吸毒等,其原因并不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在各种极端情况下,人性的复杂性才能彻底显现,作品才真正具有代表性。如果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不能解决儿童、偏执、精神疾病、贫穷、少数民族、弱势情况下的教育根本问题,谈何教育样板戏,谈何能够知道我们的玛利亚们能够按照一般规律管理好上校的7个子女?难道《音乐之声》中玛利亚要干的事情是把7个初中的背景中考状元培养成北京市的高考状元吗?如若是那样,玛利亚和上校会相爱吗?
翻转课堂、走班制、小班制、在线课程、微课、MooC、大数据,等等是新的人文环境下给教育工作者的难题,难题在于作为网络移民的成年人,如何教育引导网络原住民?新一代的行为模式依然完全不同。然而,这些天,我不断接到尝试以上那些新技术的一线教师的困惑:事实上,问题非常多。有一个背景的教师告诉我,他所能够看到的微课的唯一用途是参加比赛,而一个重庆的农村教师告诉我,翻转课堂让他很受伤。事实上,上面两个老师代表的是教育改革的常态,是更值得尊敬的。在我所领导的公司进行的客户信息化建设中,真正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的,效果实现起来难度也是很大的,这也是我前些年关注教育改革的最重要原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教育改革,事实上是不合法的、甚至是伤害到学生的,我们的教育家们和教育实践者们是没有那种权利进行改革的。前面我几篇质疑十一学校的文章中就有涉猎,这里我再说得明确一些:十一学校的规模合法吗?经费合法吗?亦庄分校记者出身的校长资格合法吗?公办民营合法吗?教师引进方式道德吗?那个著名教育家出书合法吗、书是谁买的?公办学校的校长到处演讲收入合法吗?缴税了吗?继续下去我就不问了,是因为我比较尊重创新者。
读者们可能更加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的教育改革拿学生做实验,是应该严格在法律范围内和人性范围内进行,因为教育是严肃的,没有孩子是可以随便实验的。1999年,印度著名的教育学家苏迦特在边远的印度山村、后来在柬埔寨、南非、英国、意大利进行系列的实验,实验得出非常惊人的结论:人类进行到网络时代,学习不仅仅是建构的、还是自组织的。苏加特还对未来的教育三项重要技能重新定义:搜索、阅读、辨别真伪,苏迦特为此得到了2012年联合国教育大奖。然而,教育成就和教育结论都比我们中国教育家们大胆和出位得多的苏迦特,所有的实验是不能违反甚至影响到原有的教学秩序的。苏加特最早在印度边远印度语山村进行的实验:墙洞上的电脑,是不能进课堂的,也不为了那些孩子获得某种好的教育成果的,苏迦特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找网络帮助下学习的一般规律。
寻找教育一般规律,经过长期的非成就冲动的观察,才可能找到教育的一点点心得,这就是教育家应该干的。正如美国杰斐逊中学和罗伦斯维尔中学(前者是美国最有名的公立学校,后面是普林斯顿一所著名的私立高中)不可能诞生教育家一样,中国的由精英生源和精英教师所组织的精英超级学校,不仅产生不了教育家,中国人应该以此为耻!
文章写到这里,质疑十一学校系列六篇文章告一段落,作为一个和此毫无关系的人,对此感兴趣,纯属个人爱好,本人非常信奉马克思,他老人及说因特网一定能实现,他老人家说劳动是个人爱好而非为了换取什么,指的是我:魏忠。
我质疑的是十一学校的模式而非十一学校本身,我质疑的是李希贵现象而非李希贵本人,如果哪天十一学校想明白了,我可以请你们吃饭,如果哪天十一学校能够找到几个真正的贫困生,我也愿意捐一点心意。
本人是研究大数据的,如果这些通过公开资料所得出的业余结论伤害了当事人,伤害了谁朝圣李希贵、十一学校、中国教育改革的心, 我这里说声对不起了。
清明节三天,连写了6篇质疑十一学校的文章,还开了一次董事会,陪八十老母爬苏州的山。有朋友问,我花时间质疑,不浪费嘛,我回答:清明,总要写点祭奠文字的,踏踏青,扫扫墓,祭奠一下死去的灵魂,锻炼一下思维,不正是清明节该干的事情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11 , Processed in 0.14510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