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磊:与古人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5 05:5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磊:与古人对话
这里的“古人”,我是将它与传统画上等号的;这里的“传统”,我将它阐释为“书法经典”。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不管书法回归实用还是走向纯粹艺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都是汲取传统。这亘古不变的法则,是我们学书人永远铭记于心的。借用一位书家的话:“不临古帖,免谈学书法。”这是何等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与古人对话不单单只是学习传统,学习传统更不单单只是临摹法帖,而临摹法帖也不单单只是去研究字如何临得像、写得好。这只是学习书法中简单的一部分而已。想写好字,必须要去临古帖,临古帖便要深入去研习传统,研习传统更是要沉下来、入进去,去学习、研究、吸取、体味古人留下来的东西。为什么这些东西几千年来还让今人魂牵梦绕,还能摄人心魄?那便是一种文化精神。“二王”的书法便是如此。
  “二王”一词,从书法领域中看,已远远超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书法范畴。它成了书法艺术中传统经典的代名词,也成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符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学习、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学古不泥、勇于创新,弃汉魏端庄质朴之束缚,取民间随意简约之精要,把中国传统书法推向一个高峰,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人物,创造了最辉煌的书法神话,成为后世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是一代又一代书法人学习的典范。究其原因,便是用其超迈的书法艺术展示出精驰神纵、显扬个性、释放感情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符号。
  正因为如此,学习“二王”是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作为支撑的,技法的成分倒还在其次。而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并非说对传统文化研究得多么深刻、多么透彻,而是作为学书之人,从方方面面流露出的传统文化情结。修炼是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的,而技法能在一个较短的时段内较熟练地掌握。技法熟练了,“二王”的架子就搭了起来,再融之以个人传统文化的修养,写起“二王”来便会得心应手得多,也深刻得多。好多人学“二王”,只注重技法,而忽略“二王”的内在文化精神品味和审美情怀,只会落得俗气而终。
  “二王”书法艺术之所以好,是因为他们的书法能融性情于法度之中、融随意于笔端之上。如何将技法与性情相融合,实际上是书法家追求的大道。技法是共性的,是学书人必须学会,也是人人必能学会的。但性情是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它是一个人知识、境界、阅历、学识、修养、品格的总体反映。因此,学习“二王”要达事半功倍之效,最好是具有一定书法功力之后再去涉及,这样会更多、更好、更快地汲取“二王”书法的精华。
  我触及“二王”已有多年。十年前,民间书风、南北朝情结引领中国书坛,我也如是。在魏碑和民间书风的路上走了很长一段时日,视“二王”为俗书,深怕沾染自己,落个书坛俗名,虽时有小绩却终不能有自家面目。结果是传统者说我流行,流行行列里却没有自己的影子,不伦不类,不上不下,不传统不现代。有一天我忽然懂了,其实从内心来透析自己,无论从性格心境、审美情趣,还是书貌技巧上,我都比较适合走“二王”、米芾清新典雅的路子,于是,从此便开始了我多年研习“二王”的经历。
  学习“二王”书法,学其法帖的顺序很重要,虽然“二王”留下来的法书不多,且真迹更是寥寥,但好版本的法帖还是能找到。按照顺序研习,就能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首先应该临习一段《圣教序》,规范“二王”的字形,历练线的力度;二是临习《兰亭序》,掌握运笔使转的奥妙;三是学习“二王”尺牍、手札,掌握其性情美和随意性;四是临习一段《大观帖》里“二王”的法书,总体把握“二王”的通篇韵致和整体精神脉络。这样一个顺序下来,对“二王”的技法和精神便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在以后的过程中再不断地贯通、完善。
  学习书法说到底是对传统汲取能力的高低,纵观书坛之翘楚,无一不是沉到底将传统汲取得如此丰富厚实才有所得益。学传统就是与古人沟通对话,就是对传统的东西把掌得十分到位,然后由自己的领悟产生出很有“味道”的作品。到位就是似他,味道就是写我,先是到位,后有“味道”,学书成也。

(武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
发表于 2014-4-17 16:3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语文报梁朱杏. 于 2014-4-17 16:39 编辑

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师生硬笔书法大赛评审,曾任山西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武磊先生(右二)为特邀评委,图为他在现场评审参赛作品.jp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9:07 , Processed in 0.06780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