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学习和生命自由
2014-02-08 新京报
杭州外国语学校原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倪江。
《理想语文》
作者:倪江
版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年10月 自由阅读是世界性阅读理念,传统语文教学曾经有过的风景,却是当下语文阅读缺失的理想。解除束缚、释放心灵,是语文重回活力和自由的关键。曾经,“杭州外国语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书单”在微博上被热炒,转发几千次。这份书单涉及文史、艺术、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上百本阅读书目。这份不同寻常的书单,是杭外高一语文教研组的6位老师共同开出的,而作为这份书单的参与者之一、教研组组长倪江,在他的新书《理想语文》中,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教学理想——没有课外阅读,就没有语文教育。
□书评人 午潮山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临近期末,整天面对的都是字词句段篇章的题海复习。一边在费心督促学生复习迎考,一边也在苦苦扪心自问,这样学语文,枯燥乏味,到底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很意外得到江苏科技出版社凤凰颐合寄来的新书,倪江老师所撰写的《理想语文》,用了几个迎考前的夜晚读完,文中所表达的理念,深深打动我的心。
语文,到底该怎么学才有意义?书中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如果语文和个体的生命成长相联系,如果语文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浸润过程,这样的语文才是真语文。让自己的生命展示在众人面前,这是人活着的最大动力。语文的学习,完全可以为绝大多数生命展示自己提供最大的帮助。这是关系到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成长,关系到一个人以怎样的心灵活在世上的一种学习。倪江老师这本书,从自由阅读、自由教学、自由鉴赏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从自我的言语层面、文化层面、人格层面发现自己,解除束缚,释放心灵。
在文字里“出生入死”
从我自身的成长经历而言,我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正是在小学初中那段狂看武侠小说的阶段。厚厚几本小说在手,废寝忘食,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在后来成年时期的阅读中,这少年时代练就的阅读基本功,为博览群书奠定了基础。大多数人的语文阅读能力,也往往来自于偷偷看那些不被学校老师允许的“非法”读物。年少轻狂的时候,武侠小说成就了少年的英雄梦想;怀春的多情少女,从琼瑶三毛中获得了对爱情的满足;正是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少年人才沉迷于异想天开的科学幻想小说。自由阅读,是一种充满发现的快乐,是心灵的一种自我满足,是语文自我建构的最佳方式。
想起前几天一件真实的事。为了使学校教育更富有趣味,领导们把所有的上下课铃都改成了世界名曲,让孩子潜移默化,进行艺术的熏陶。等到放假那天,某爹在家欣赏音乐,无意中播放到其中一首名曲,正想津津有味欣赏一下。其小儿却厌烦地大叫,换一首,换一首,这是我们学校的上课铃声。好端端的世界名曲,却因为被强制性使用到某些场合,结果教育者的出发点和结果却是背道而驰。很多时候,我们在体制内的语文教学,干着和刚才放世界名曲一样的事。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取舍往往因考试范围而定。把课外阅读变成做题,把“课外阅读”书目变成强制性,这是语文阅读的万劫不复。我也深深相信,语文老师能够在课堂上传授的仅仅是一些篇章结构的技巧或者特定的解读,语言的感觉是老师无法传授的,也无法通过整齐划一的教学得到。正如学游泳的人一定不能只听教练在岸上的动作讲解,必须亲身在水里沉浸才可以熟悉水性,语文的学习,只有在文字里惊心动魄地“出生入死”,才可以学会用言语来构建表达自己。
教育的真谛不是强制,而是一种吸引。作为一个爱书人,我对书单或者书目也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我们该给孩子推荐阅读一些什么?倪江老师给出了答案:经典。即便随着时代的改变经典也在做一些改变,我们用自己有限的那点时间,用足够的耐心,去那些经历过历史和时间考验的文字中,去细细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生命需要的东西,便是经典阅读的意义所在。倪江在书中列出的一份杭外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书单和电影分级目录,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网上有很多人对书单的深度广度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份太理想主义的目录,会给学生负担,怕学生贪多而导致消化不良。我特别喜欢这份书单,因为这份书单,给成长中的阅读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按图索骥的捷径。倪江的书单,仿佛开了一个经典阅读的超市,可以更方便让需要阅读的人到里面自由选择,这恰巧是对阅读者自由的一种尊重。书单的广度和深度,或许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焦虑,但是正是因为这份焦虑,恰巧给了人保持谦虚,不断努力的动力。阅读有时候就像是人生,巨大的付出和挑战,经历苦闷和痛苦,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成长。这是成长无法回避的必然经历。
给生命以自由
语文,是最不应该被一元化的思维框死的。对于阅读,对于写作,出现标准答案,出现主题思想不符合要求而降低得分的事,是专制年代的产物。这样的标准,暴露出的恰巧是教育者的狭隘无知。因为有太多评价者,因为自己的浅薄,离开了标准答案就无法判断学生答案的良莠,也因为教育者本身习惯了传统的专制教育,习惯一根筋的思考方式,也无法容纳下孩子在表达上的多元化。
倪江老师在书中用到了一个词“阉割”,这是一个很精神分析的词汇,主流价值观阉割了课程,教师阉割了教材,课堂教育阉割了学生的想象,最后,被阉割者又执行了对下一代的阉割。太多教育者唯知识唯分数论就看不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人。不是在清规戒律中臣服,成了唯唯诺诺的顺民,再也没有作为一个人对世界的独立的自由的感知;就是在唯标准答案唯套路中逃离,成了学习的叛逆者,再也不愿从书本学习中获得成长。
我们的民族是个被“阉割”的民族。所以,暴发户们要去海外狂购奢侈品来弥补自己内心深深的自卑感,平民老百姓要在紧张焦虑之中争夺那点有限的社会资源,哪里还顾得上百年大计君子风度?改造这个民族,提升这个民族的素质,根本不在于那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口号中,而在于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开始,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差异,让每个人能够从语文的学习中看到更多元的存在,可以真实展示自己的思考,从而获得自己的价值。语文学习,原本就不是短平快的技巧训练班,而是一个悠长的思维训练和人格培养的过程。你没有给那个独特的人存在的空间,给他自由,怎么能够指望培养出独立的有责任的公民?
真实的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善恶并存,美丑同炉。我们无法给予别人他们想要的世界,理想语文,唯一能做的是培养他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生活的能力。用某位大哲学家的话作为结尾,你的语言能够到达的极限,就是你的世界的极限。语文学习自由,就是给生命自由。
真实的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善恶并存,美丑同炉。我们无法给予别人他们想要的世界,理想语文,唯一能做的是培养他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生活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