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学校文化的酵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15:5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国家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经从理念更新进入到全员培训阶段。课改深入离不开  办学单位的自觉追求,近年来,“办学特色”日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办学单位、家长等社会各界的重视。上海市北中学把语文学科作为建构学校文化的酵母,创造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形成了颇具内蕴的办学特色,语文组的建设也因此呈现了新的面貌。
                                 语文:学校文化的酵母
                                 ——关于语文学科学校立意的初步认识
                                      上海市北中学校长 陈 军
    上海市北中学特别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育人”的教育准则。语文学科的建设工作,自不例外。除此,我们还认识到,语文学科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在学校办学总体架构内有不可替代的奠基、支撑与引领作用。我认为:“语文学科的学校立意”应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
    语文学科的学校立意至少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办学要保障全体学生各学科的有效学习,而语文就是学习其他基础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是语言工具,还包括“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认识基础、同构基础与精神基础,学校必须在整体课程架构中把语文学科放在辐射性的工具应用与激励性的精神发动的核心位置;其二,学校的功能与特点归根结底是文化性。学校靠文化育人。语文学科建设的成效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有人认为,学校文化特色可以以理科见长、科技见长、体育艺术见长,也可以以语文见长。其实,这是只识其表未见其里。有人把语文看作文科,把文科与理科割裂开来,这更是肤浅之见。“见长”者,不过是学生个性开出的花朵,而语文情怀、思维、思想等打造了学生精神的底子,正如泥土、空气、水一样,对学生个性成长起着“酵母”作用。数学见长,还不够,还需语文打底。如此,数学之“长”才可以持续开花结成硕果。无“文”(包括语文、艺术、历史等人文内容),其他所长可能是“术”;有“文”,其他所“长”就长足了“精神”。
    语文学科的学校立意,需要语文教师的艰苦探索;需要学校文化管理的总体设计;也需要全校各学科教师的互相支持。下面从学校管理层面,讲讲我们的思路与实践。
   1.文化奠基:强化专业哺育
   学校文化不是校长空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从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长”出来的。每个教师都是学校文化的发光体。各学科教师自我专业哺育是实现全校文化共建的前提。对此,我校语文组教师更是发挥了排头兵作用。近年来,我们的做法有两条:一是为教师举办面向全市的“学科教学思想研究专场”,用半天时间集中研究一名教师专业成长情况,做到“四个一”:上一节代表课;作一个学术报告;提交一篇论文;展示一份教书育人成绩单。通过研讨,在同行专家的指导下,促进教师自识己长、自定己长、自扬己长。同时,在学校选修课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聘请教师展示己长,使学生广受教师之“长”的熏陶。二是语文组集体完成“年度长期作业”,又称为“点读工程”。每位教师自选一名经典作家纵深研究,一个年度内完工。最后,全组教师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
这样的研究为学校文化活动储备了能量。学校由此催动两个层面的效能辐射:一是有专长的教师分别带出若干学生社团。如对新诗有研究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创办《我要飞》社团等;二是学校搭建“午间文化茶座”平台,由工会组织聘请有专门研究的教师面向全校教师举办学习讲座。以师为师,师师为友,从而培育以“学”为主旨的人际文化关系。
    2.文化拓展:注重以点带面
    当语文组的特色研究发展为学校的文化活动时,学校文化更加充满生机;语文组特色也更加光彩夺目。
例如近年的汉字研习,我校语文老师和部分学生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2009—2010年的研习侧重于部分汉字音、形、义的体认,兼顾字形的古今演变。2011—2012年研究的内容是“从汉字体验人生”,每个老师选出两三个能够概括或揭示自己教学人生特点的汉字,上升到教育学高度作自我评价与反思,从而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思想个性极为鲜明的“自我形象”。2013—2014年,我们确定的研习内容是“诗眼鉴赏”,从“诗眼”入手,既鉴赏其立骨风貌;又将“诗眼”转为“教眼”,从教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为了激发汉字研究正能量,学校决定: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确定为“汉字讲话”。由学生主持、主讲,全校师生聆听。学生发挥了巨大创造性,不作孤立讲解,不当掉书袋,而是引经据典讲明字音字义字形等内容外,侧重于联系学校、社会、国家等重大生活及事件加以阐发,每个字都讲出家国情怀,都吐露着现实时代的思想气息。一般而言,汉字只不过是一个个躺在字典里的符号而已,而一旦成为师生共研的对象,这些文字全都发出生命的歌声,洋溢着民族活力,从而使师生的精神更富文化内涵。
    3.文化凝聚:学科资源互通
    虽然中学学科分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但也具备相互沟通的可能性。用文化的方式“互通”,有利于培养互通的文化思维。2010年,我校面向整个高一年级开设选修大课《文史哲经典例文学习导引》,尝试着以“文学”带动“文史哲思考”,使学生初步形成文史哲一体思维的认知习惯与方法。该课程邀请了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理学科老师参加,组建了一个“教学小组”,一起上课,形成了一节课多位老师多位同学相互问答的学习格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们编制的课程大纲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三部曲,每部分由文学例文构成学习主体,从文史哲不同角度提出思考,引进相关知识讨论。例如:讲“人与社会”时,先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入手,请历史老师讲画,引带出宋代经济社会史实。继之在第二课时,引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讨论“打”的艺术描写,同时生发“打”的合理性的法律讨论。第三课时,又以“彩虹桥”的“拱”为研究抓手,引出“拱”的相关设计知识……总之,环环相扣,课课生波,或以文带史,或由史入文,或由文悟理,或由时代背景来认识文学价值。一年完成课程任务后,另一组人马在新的高一年级继续开课,课程更规范,效果更明显。
    2013年秋季,我校又设计了一门探索国际化的文史哲互通对话课程。我们认为,国际化课程的实质,应是引进国际先进课程理念和知识材料为培养新一代中国学生服务。为此,我们发挥语文、历史、政治、外语、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作用,并引进“外教”参与指导,开起了与美国某高中的对话课程。我们确立了一组课程议题:(1)中国的王维与美国的梭罗(以王维诗与《瓦尔登湖》阅读为讨论对象);(2)1840年前后的中国与美国的南方(以文学作品和相关历史背景为研讨对象);(3)中国的长江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以文学作品、地理知识以及其他人文活动为讨论对象)。通过学习、交论、写作、质疑等活动与方式,使中美学生在认知背景、思维方式、表达能力以及思想方法等方面产生共鸣和互补。
    课程设计注重学科资源整合,能形成立体的育人“文化场”。以语文课程为“基础”,在课程架构内,发挥“思想引擎”作用,会形成新的教育境界。
    当前,我校语文组老师正在努力追求“立根守正,养气铸魂”的为师境界。立根,大而言之,在育人上立民族母语根;小而言之,就是在学文上立文字根。守正,就是坚守语文教学传统,遵循语文能力成长基本规律;养气,就是培养语文专业才气;铸魂,就是铸造具有中华民族品性的一代新人的创造精神。全组同志齐心协力、兴致勃勃,必将为学校文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作者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华东师大特聘教授)




立根守正  养气铸魂
——上海市市北中学语文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北中学语文组 王志斌

上海市市北中学语文教研组团队建设的主旨是:立根守正,探索语文教育科学之路;养气铸魂,拓展语文教育文化时空。为追求这一目标,语文组全体教师点面结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注重一个“传”字
传,即传承,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研组建设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一直是市北中学语文教研组的传统。校长以身作则、带头上课也是市北中学的传统。老校长方仁工老师在担任校长期间坚持上课,带领青年教师开展“三线并进、多向沟通”课改实验。这项实验现在还在继续,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不仅成为语文教研组的教学理念,也成为其他学科教研组的教学追求。沈黎明校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如今陈军校长也坚持上课,用“点拨”法训练学生思维,建立学友文化。
所谓“三线并进”就是把语文课的教学分解为“古诗文教学、现代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三条线;“多向沟通”就是“课内外沟通,学用沟通,人文性工具性沟通,读写听说沟通,知识与能力沟通,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沟通”。在高三“三线并进”语文教学中,陈军校长和两位青年教师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承担现代文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程夕琦,有朝气有活力,喜爱诗歌,他不仅担任学校诗社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承担文言文教学任务的陶雨婷老师,是区新苗奖一等奖的获得者,现在担任高三备课组长。教学写作的陈军校长在两位青年教师教学的基础上,起着补台和提升的作用,难度也是最大的,因为要找寻教学的相同处,并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是不容易的。他们既自成系列又彼此补充,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更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传、帮、带的做法正体现我们语文教研组追求团队建设的理念。陈校长是“三线并进”小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小团队又是高三语文备课组中的一支队伍,高三备课组又是市北中学语文教研组中的一支力量。在团队中,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二、突出一个“研”字
研,即研究,教研组“研”字当头,形成学术研究探讨氛围。
实践之一: “名作点读”。
每年挑选出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家安排学习任务,每位老师研读一位作家,分为四个环节:①读他们的传记;②整理相关评论;③选读作品;④写一篇专论。2011年,第一本专著《走近名家名作——语文教学厚薄篇》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点读”,是我们研究的方法与过程。陈军校长专门撰文指出了“点读”的含义:
其一,在中华民族文学长河中寻找一位作家,通过研究,使其思想、作品作为养成研究者自身文学基础的奠基石,这既是研究的“点”,也是自己成长的立足点;其二,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即从一“点”入手,窥斑见豹,读一位作家某一部或某一篇作品,是由“点”入手,读这位作家的某一思想或艺术的方面,也是由“点”入手;其三,“点读”也有点评之义,既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得到同道认可,更是擦亮思想,教师靠思想而活;其四,“点读”之“点”有“点拨”“点厾”“点示”之义。
全体老师完稿后还有一个交流环节——“互评”,从而使个人研究的体会汇成集体智慧,个人独到的见解形成团队共识。老师们说,以前教课,凭经验多、凭教参多、凭技术多,偏偏淡化了“析文”——“知人”——“论世”这样的纵深研究,现在通过“点读”活动,书读厚了,材料读多了,视野读开阔了,上课的信心与激情也出来了,教学反而能化繁为简,以少胜多。
实践之二: “汉字研习”。
汉字研习,从“习”入手,学校开辟专门场地举办“翰墨沙龙”,倡导全校教师学习写字,既发展了教师的业余爱好,又锻炼了教学基本功。教师书法展的举办更增添了练字的积极性。目前,已由一般的书写活动而演变为母语文字的教养课程,培养了汉字书写笔性,增强了热爱汉字的情感。
“研”是对“习”的深化。每位老师自选几个汉字研究,步骤与内容由“认”“用”“感”三部分组成,“认”就是认识、体认,梳理该字的主要义项、读音、笔画、笔顺、繁简及书法表现形态等;“用”就是举出使用该字正误两方面的例句,加以鉴别与讨论,提升自己的用字能力,同时结合课文中的妙句实例,学习体味其通达、准确的艺术表现力;“感”就是联系自己生活经历,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喜怒哀乐。一字总领全篇,抒写内心体验。
最近,语文教研组又有新的研究方向——从古诗词和现代诗歌中选择“诗眼”,体味“一词立骨”的特点,研究“诗眼”的表达艺术,感悟诗人情怀,提高鉴赏水平,从而由“诗眼”而研究“教眼”,由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出发来研究教的艺术。
三、追求一个“创”字
创,即创新。立根守正、养气铸魂体现在教学上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深入班级、体验班风”听课评课系列活动是市北中学坚持多年的一项教育创新举措,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追求一处新意,称为“微创新”。不求多、不求大,但求实。课堂教学实践是对教学思考的检验,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又提升教学思考,这是螺旋式的上升,不求快、不求高,但求新。《有效运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老贝尔曼可以不死吗》《课文素材的写作应用》《我教鲁迅作品的创新尝试》……语文教研组老师们的思考心得已经收编成册,《教育创新N例》一书达到了“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效果。
语文教研组的研究又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上的主角。担当午间文化讲座最多的是语文教师。在与兄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中,语文学科又是交流次数最多的学科:与国培班学员切磋《陈情表》教学,与江苏南菁中学交流《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有交流就有碰撞,有碰撞就有火花,有火花就有燃烧的希望。
语文教研组不仅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创新,还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指导学生共同创新,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仅语文教研组教师指导的社团就有校报“溯光”、“芳草地”文学社、“梦笔生花”学生记者团、“我要飞”诗社、“翰墨沙龙”书法社、“行云流水”演讲社及水云间词社等。师生活跃在社团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才干。
如,“水云间”词社成立不久,学生参加全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张琳彬和陆慧嫣两位同学荣获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一等奖,另有9人获等第奖。词社成员自己编辑、设计的刊物《短长亭》文气扑面,精致可爱。兹录张琳彬同学获奖词作一首,请方家指正:
江城子·忆旧游
张琳彬
飞花细雨过清明,晓寒轻,忆娉婷。淡云依旧,脉脉遣离情。回首当年同学事,还若梦,似前生。
书城一路笑欢声,共书评,惜惺惺。细攀绿柳,曾记许功成。高步云衢如意日,重执手,赴鹏程。
传承、研习、创新是市北中学开展语文教研组建设的三项举措。古书说“野人献曝”,今特地恭恭敬敬奉上,与大家交流。
(作者为上海市北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2:29 , Processed in 0.0940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