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味书屋·长安街畔最后坚守的民营书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1 15:3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味书屋·长安街畔最后坚守的民营书店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2012年5月27日,北京国际图书节的最后一天,地坛公园里“淘宝”的人依旧是人山人海。在书商的摊位前,不少人怀抱着成捆的图书,不停地翻着小山似的书堆。而在距此不到7公里的西长安街上,一家名为“三味书屋”的民营书店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别处很难享受到的宁静,在这家书店已经习以为常。

现场闹市中的安静角落


三味书屋,坐落于西长安街与佟麟阁路交叉口,是长安街上唯一一家临街的民营文化书店。在银行大楼扎堆儿的西长安街,三味书屋的二层小楼显得很渺小。委身于银行丛中,书店的客流量很不稳定,周末反而人更少。店主老李说,一到下午5点,银行一下班,就没什么人了。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建起了高楼大厦,拆没了书店的顾客和人脉。老李回忆,这附近以前是新华社、中央音乐学院和国家教委等机关院校的宿舍,居民的文化层次高。现在,来店里的依然是中年人居多,有时候还能碰上新华社各地分社来北京出差的老顾客。
掀开门帘,抬头有一匾额,上面是出自《论语》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
虽然是周日,书店里却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人。两位头发斑白的老者,老李和老刘,他们是书店的创办人和经营者。老李留着鲁迅式的胡须,穿着白色短袖衬衫,脚踩一双黑色老北京布鞋,正在为新到的书上架。老李的老伴老刘,一位极优雅的女士,包着白色的头巾,轻轻地嘱咐店员为新书进行录入。
24年前,三味书屋开业,两人都是五十岁,迎来了如同孩子降生一般的喜悦。作为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三味书屋早已成为北京文脉中的一个细胞或是一个文化符号。然而,不管是和地坛还是和西单图书大厦比,如今的三味书屋都太过冷清了。
三味书屋里的陈设基本上还是开业时的模样,书架也是1988年开店时的配置。只不过,以前书架有三层,后来锯掉了一层。“一是因为没那么多书了,二是因为书架后面设了画廊,挂着一些艺术作品,怕挡着。”
老李的专业是材料,老刘学的是机械,两个人都是工科出身。但在三味书屋里面,却全都是人文社科书籍。“我这没有新书,也没有畅销书。”老李这样介绍自己的书店。
现状店内只有一名店员


遍寻书架,找不到金庸、琼瑶、韩寒,取而代之的是马基雅维利、波德莱尔、维特根斯坦等一个个生僻的名字。事实上,三味书屋里的书籍无形中筑成了一道高高的门槛,将一部分读者挡在了门外。这也正是三味书屋的定位。
“要是靠经营书,早就生存不下去了。”老李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三味书屋书并不多。老李说,原先有50多家出版社供书,前几年说要拆迁,就忙着联系出版社退书,而出版社是最讨厌退书的。现在,书店里的书都是他一本一本从市场上挑选,然后亲手上架。
老李说,最惨的时候,书店一天的流水只有一二百元,挣的钱还不够交电费的。为节省开支,书店也进行了裁员,由原来的两名店员变成了一名店员。“我们把营业时间也改了,以前是早九点到晚十点,是两个人轮班。现在是中午十二点才开门,到晚上八点,正好是一个人的班。”
因为利润微薄,老李和老刘的书店留不住人。在新来的男店员之前,有个小姑娘在店里干了两年多,最后说想出去看一看,于是与一屋子的知识挥手告别。

回顾中国民乐从这里走向世界

三味书屋最火的时候,是2000年以前。书店有个统计,他们一共卖出了十多万本书。因为此,三味书屋曾自豪地宣称:“每一百个北京人就有一个买了我们的书。”
然而,书并不是三味书屋的全部。老李坦言,那个时候,三味书屋还经常搞一些小型的音乐会。老李自豪地表示,爵士音乐是从这里被大家熟悉,中国民乐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当时,爵士音乐还被当作靡靡之音,一般人都是在香港电影里听个片段,而在三味书屋却有人被邀请过来演奏。民乐更惨,那时候很多国家一级大师,去不了北京音乐厅,只能在饭店里演奏。“我们觉得这是国粹,就把他们请过来搞音乐会,结果听得外国人泪流满面。”后来,中国民乐走出国门,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

尴尬房租压垮了民营书店
5月17日,单向街书店创始人之一的于威发微博呼救,称单向街书店面临“租金大涨,无以为继”的困境。联想到之前停业的风入松书店和光合作用书店,人们不禁为坚持了7年的单向街书店的命运担忧。
这样的担忧也存在于三味书屋的读者群中。老李表示,很多人问过书店的情况,并表达了一种担心。不过,他还是很乐观,还想着什么时候书店的人气儿能旺起来。
“我们和其他书店都不一样,不具代表性。我们的房子是自己的,其他的民营书店都是租的。”老李说,他知道单向街正在面临困境。“单向街在蓝色港湾,一年房租十几万,对一个书店来说是很难的。”他说,就连清华西门附近的万圣书园,也是房主在房租上给予了优惠,才勉强维持。
房租总是民营书店开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幸好在创办时,老李和老刘将这座老屋买了下来,避免了三味书屋落得跟其他民营书店一样的结局。这是三味书屋之幸。

欣慰读书的传统正在回归
老李并不指望着书店能挣钱。“要想挣钱,很简单,把书店关了就行了。”在旁人看来,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却用来经营书店,简直是抱着金碗要饭。老李说,曾有一家粤菜馆找到他,开出一年200万的房租想把房子租下来。还有其他一些商家找到他,大都是饭馆或者美容院。
这些租房的要求都被老李拒绝了。他说,老伴有退休工资,足够他们花。两个人之所以把三味书屋继续经营下去,是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把书店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一个原因,毕竟是经营了二十多年了,从心底舍不得。”
如今,老李和老刘都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体力毕竟不济。但对于这间24岁书店的未来,老李并不打算有人把它继承下去,而是认为三味书屋迟早是要消失的。“希望以后像单向街这样的书店能越来越多。”
老李认为,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让他欣慰的是,读书的传统正在回归。“现在人们都爱在家里摆个书架,不管是不是装饰,都要比放一排酒瓶强。”

北京晚报记者 王琪鹏文 纪晨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27 , Processed in 0.06398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