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与城墙 [选自诗集《门厅》(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给朱朱 宋琳 在自己的土地上漫游多么不同, 不必为了知识而考古。你和我 走在城墙下,东郊,一间凉亭, 几只鸟,分享了这个重逢的下午。 轩窗外的塔,怀抱箜篌[〔箜篌(kōng hóu)〕古代弦乐器。]的女人, 秦淮河的泊船隐入六朝的浮华。 从九十九间半房的一个窗口, 太阳的火焰苍白地驰过。 微雨,行人,我注视泥泞的街, 自行车流上空燕子婉转的口技, 雾的红马,踏着屋顶的蓝瓦, 我沉吟用紫金命名了一座山的人。 湖,倒影波动的形态难以描述, 诗歌一样赤裸,接近于零。 对面的事物互为镜子,交谈的饮者, 伸手触摸的是滚烫的山河。 我用全部的感官呼吸二月, 我品尝南京就像品尝一枚橘子。 回来,风吹衣裳,在日暮的城墙下, 快步走向一树新雨的梅花。 欣赏指要 读完这首诗不难想到,标题中的“城墙”是指南京的明城墙;诗里提及的秦淮河、九十九间半房、紫金山、湖(玄武湖)都是南京的名胜,还有“六朝”与南京的历史有关。此外,诗中一些句子也涉及与南京相关的典故,比如“自行车流上空燕子婉转的口技”中的“燕子”,就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即在南京秦淮河畔。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读懂这首诗中所勾画的一幅幅古今交错的图景。 诗的开始说“在自己的土地上漫游多么不同,∕不必为了知识而考古”,这似乎别有深意,为下文中不断涌现的古今景物做了铺垫。想一想,既然“不必为了知识而考古”,那么诗人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而“考古”的?他是不是有一种“归家”的感觉?诗的最后一节有一句“我品尝南京就像品尝一枚橘子”,怎样理解其中的情感意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