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四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18:1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四个问题
[2006-10-10]
上海语言文字网讯 建国以来,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大讨论不止一次。虽然历次改革、讨论解决了很多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接踵而至。这些问题之中,有的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长期存在着的问题;有的是时代的发展、对语
文教学要求的演变而产生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不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势必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避免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

  自从有了“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涵义本身的多义性,大家对其认识的角度和出发点又不尽相同,使得语文学科的性质出现了诸多解释和定位,诸如思想性、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可谓见仁见智。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以教育部或国家教委的名义颁发了多部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依据。每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颁布,都是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方向。但是,从历次颁发的大纲中,也可以看出其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局限性和不一致性。

  1955年、1956年的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是一致的,虽然提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但它突出的是语文学科的“政治工具”,特别是1958年以后几年,由于语文教学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完全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963年的教学大纲是在全社会“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问题的讨论”基础上颁发的,通过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大讨论,语文界的思想认识基本达成了统一,从此确立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工具”性质。

  1978年的教学大纲是在“文革”以后颁发的,虽然在文字的表述上带有“文革”时期的影子,但继承了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工具”性质的提法,并同时强调它的思想性。1980年的教学大纲是对1978年的教学大纲的修订,两部大纲在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上基本保持一致。

  1986年、1988年、1992年颁发的三部教学大纲,突出了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末,这一时期语文教学之所以没有偏离语文学科的轨道,语文教学在改革中不断前进,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应该得益于三部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明确的、正确的定位,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虽然强调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但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把思想品德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等同或并列,而是体现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2000年的修订大纲和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体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有了很大的改变。后者明确地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被“人文性”所取代,这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九十年代末文学界对语文教学关于“倡导人文,张扬个性”主张的影响。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是出现了教学中“人文目标”不易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左右摇摆、语文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的局面。当然,这种局面的产生,也许与语文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理念时认识、理解上的偏差有一定关系吧。

  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综观历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无不对当时的语文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对语文学科性质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能够让语文教师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避免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语文教学研究“学”与“术”长期严重分离,理论没有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语文教学迫切呼唤新时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

  语文教学研究的“学”指对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属于理论的层面;“术”指对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属于实践的层面。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着脱离的现象,“学”与“术”严重分离。虽然关于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且涉及的语文理论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但这些成果始终没有为广大的一线语文老师所认同。原因是这些理论研究大多是思辨的产物,往往脱离了我国的国情和语文教学的实际,对语文教学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多年来,教育理论研究还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是不被重视。一些师范院校、科研院所现在专职于语文教学研究的学者不多见了。小学教育,即基础的基础被看成是“小儿科”,在职称的评定上,小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被承认。语文教学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实践的层面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长期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

  语文教学迫切呼唤新时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什么是新时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呢?就是能够像黎锦熙、夏丏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那样,立足于、扎根于本土研究,将理论研究与生动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家,使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语文课堂,为广大老师们所接受。

  同时还要扶植、培养一批人品、师品俱佳的名师(包括语文教研员),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以推动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语文学习的社会要求,使得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始终处于次要的地位,重视兴趣,激发兴趣,有利于使语文教学从负担重、收效微的局面中走出来

  学生语文学习的社会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二是家庭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主要由社会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所决定,诸如教书育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的语言文字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等等,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对社会的责任感放在首要的地位;其次才是对儿童的责任感。语文教学要按照社会的要求预设教学目标(最起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如此考虑),塑造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完全从儿童的需求、兴趣出发。由于语文教师还要面临所教班级统考或升学的压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晋级、职称评定、升迁等,过于考虑儿童的要求、兴趣,有点不切实际。

  传统的蒙学教材《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说的是家长、教师在教育中的责任。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由于未来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爱有着较强的功利性,更多地表现为对子女今后前途命运的关心。这种关心使得家长很少考虑子女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家长指导子女课外学习语文往往急功近利,对各类作文辅导班趋之若鹜,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却不予重视。即使让子女读一些课外书,书籍的选择往往不以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爱好为前提。儿童想做的事不能做,能够体现自己独立性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势必造成这一代儿童对生活体验的缺失,想象力的匮乏,梦想土壤的贫瘠。

  汉语的冷落与外语(英语)的强势,造成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语文环境,形成重视语文学习的氛围

  语言是根植于一个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以其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独特的特点,昭示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子”。然而,当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之时;当汉语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国外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汉语学习之际,国人对外语(英语)的崇拜似乎到了狂热的程度,许多家庭学习英语“从娃娃抓起”。汉语目前在我国大有沦落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趋势。

  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改革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课时的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

  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外语(英语)学习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冷落汉语、弱化汉语,不意味着儿童学习语文能够做到无师自通,语文学科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语文环境,形成重视语文学习的氛围。

作者:陈先云 来源:《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27 , Processed in 0.0729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