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岁月的长河中追寻汉字的足迹
吴丹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汉字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最主要载体,因而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求知的人们一般希望从源头上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常常不能完全如愿。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于是,笔者有了想将其一并整理的念头,此举之目的并不是要在学术上下定义、做结论,只是想将一些片段、说法进行梳理、合并,使读者能够对汉字的起源有一个全局的认识,并有所思考,在阅读中回顾、追寻汉字的足迹。
传说猜想篇——“间接造字”“直接造字”说
有人说:伏羲氏“始作八卦”,从而产生汉字。所谓八卦,是古人用以占卜的八种基本图形,由符号“—”和“--”组成。八种图形各有名称,代表不同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 )代表山,巽( )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又有人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易·系辞下》),认为“结绳”是汉字的前身。这个“上古”,有的以为指的就是神农氏时期。结绳就是用绳子打结,以结的形状和数量的不同表达某种信息。近代某些少数民族,如南美洲的秘鲁印第安人和中国云南的哈尼族人,确实存在这种“绳结语言”的遗迹。以上两种说法可以归为“间接造字”说。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相传,仓颉为了解决结绳、挂贝壳等简单记事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创造了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的方法。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推广开了,就慢慢地形成了文字。但是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如果确有仓颉其人,那应该只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应该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此为“直接造字”说。
其实,所谓伏羲氏、神农氏或仓颉等,都是上古神话中的帝王或圣人。关于他们和汉字起源关系的说法,尽管有某些合理的成分,但都只是传说或猜想,不能科学地解答这个问题。直到近代接受西方先进的语言文字理论,加之一系列的考古发现,才使人们对汉字起源的认识,有了较大的飞跃。
考古发现篇——
“仰韶”“龙山”等文化时期的陶文
现代科学认为文字产生于各种原始的图画和刻画符号,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汉字也是如此,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在中华古代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不少陶制、石制等器物上契刻或绘写有较为抽象的符号或图形,例如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它是距今约5000~3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其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等,同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的陶器上的图形、符号,也可认为具有一定的原始文字性质。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其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良渚文化(距今约5250~4150年)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此前,良渚文化陶器出现的少量刻画符号和纹饰曾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有关。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平研究员曾表示,“良渚文化刻符”被认为具有“前文字”的性质,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其中必然包括了良渚刻符的加入,良渚刻符应当是汉字间接的祖先。
对陶文的性质,学界看法不一。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认为是“记号”,著名文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而于省吾等其他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破解陶文很困难,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学者推论篇——最早刻画符号距今8000多年、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以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顾问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画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不过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他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尽管贾湖遗址的契刻符号为数甚少,不足以认定已经成为一种文字,但是大体可以认定这些符号也具有某种原始文字的性质,并且与距今约33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
有学者分析,我国最早的古书之一——《尚书》的《多士》篇中有句话:“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殷人的祖先已经拥有用文字记载的典册(古代书籍),也就是说,在商朝建立以前,汉字已经形成体系并且进入实用阶段了。而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外,其他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商代文字不仅表现为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材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从我们得到的种种资料来看,汉字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有待考古材料的丰富和理论认识的深化,才能最终解决的神秘之谜。汉字,需要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追寻它的足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