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语文报梁朱杏. 于 2014-4-26 17:56 编辑
中小学生书法教育之我见
王成聚·广东书法院学术部![]()
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009年,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以说“书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 2011年3月5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纷纷建言献策,共商国家发展大计。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呼吁:“在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加强书法教学,让书法重进课堂。” 吴为山委员甚至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在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恢复书法课为必修课,突出汉字书写在人文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书法界、美术界、教育界等众多同仁的共鸣,引发了与会代表们深刻的思考。我认为,吴委员的呼吁和建议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说其合理,是因为书法诚如吴为山委员认为的那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大力普及汉字书法,可以接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说其必要,是因为近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及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书写习惯,书法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大幅下降,曾经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重要内容的书法学习已渐渐远去,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正面临着严重的“书写危机——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着实令人担忧,许多学校的写字课名不符实,课程往往被取消或边缘化,直接影响着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的开展。造成这些状况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书法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持久性,是影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的书法教学中,教材是制约中小学书法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最困扰老师的因素。教材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依据。要高度重视书法教材在书法课教学中的灵魂地位,充分认清当前书法教材粗制滥造、鱼龙混杂的局面,认清质量低劣的书法教材对书法教育造成的危害。直到目前国家教委仍然没有对书法教材进行整改、普及和推广,更没有加强宏观调控和合理安排。分析造成此种现象的因素,无非是教育部门对中小学书法学科的设置意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中小学生开设书法课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多年来,由于没有写字课,教育部门也就不编,不审写字教材,从中央到地方均如此。因此,没有一套统一的学科标准,没有一部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一系列完整实用的教材等,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的开展,制约着中小学书法教学实践的衔接性。从中小学到中专、到大学,书法教育的程度仅停留在写字的初级阶段,学校教育目标几乎一律是死板的实用主义,与其关联的教学内容,也仅仅只是技法层面的再重复,如何执笔、运笔?如何书写点画?如何处理结体与章法?如何选帖、临帖等等,教材也只是粗浅地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强调书法的重要性及学习途径,从中看不出其中有对书法与当代艺术、学术、教育关系的思考。缺少这样一个思想基础,在培养人才问题上目标不明确,也难以找到适合、切实有效的方法。正因为书法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缺乏,所以造成了书法教材内容粗陋单一,杂乱无章,针对这一局面,相关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书法学科的设置定位不明确,严重困扰着中小学生对书法教育的认识。
什么是书法的本体?或者说什么是书法?多数人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写字就是书法,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我认为,写字不是书法。王羲之早就说过:“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写字与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写字是交流、传达、记载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是“文以载道”,我们称之为实用功能。“文以载道”主要目的是实现其教化功能,它应当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写字有一个起码的标准,就是横平竖直、工整匀称、间架结构合理,实用功能要求它必须强调书写内容的可识性和可读性。书法是什么?那就是“达其情性,性其哀乐”,它的表现对象是通过各种书法元素的组合与对比,所反映或传达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其实,写字不是书法是个十分艰难的命题,因为历史上写字与书法的产生、发展与完善存在着同步现象,从而使写字与书法成为一本算不清的账。加之,古代写字与书法的主体是同一个人群,都是文人士大夫,这对分清书法与写字,又带来一定的难度。古人称书法为小技,把从事书法创作视为余事,闲暇之余玩玩而已。言说书法为小技,是拿仕途与书法作比较的,那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治阶级倡导的价值观,是文人士大夫的最高人生追求,相比之下,书法成为闲暇之余的小技是很正常的。而今天,书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政治家成就事业、追求功名完全可以不依靠书法,而艺术家则需要把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并且付出毕生精力去研究去创作实践。这就是当下书法艺术的定位。
写字的出发点是实用,其表现对象是汉字,是汉字约定俗成的书写方式。张怀瓘在区分书法与写字时有一句十分精辟的话:“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写字写文章表达的是文本意思,而书法则一个点画便能表达心情、心绪。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我认为写字不是书法,这是就书法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的当下而言的。如前所述,古代写字与书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整体而言,古人写字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书法训练的过程,因此这个观点对古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当下书法人与非书法人在书法与写字问题上的确存在着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因此,写字不是书法这个观点主要基于这一点。
目前,中小学的书法课的设置,没有明确、独立的设置规定,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让书法进课堂看是容易,实施起来绝非易事。因为,书法进课堂后到底教什么,是教孩子们书法呢还是教孩子们写字?是写毛笔书法还是写硬笔书法?按照吴为山委员的呼吁内容定位,“书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书法可以接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很显然,吴委员这里呼吁的对象是毛笔书法艺术,不过,问题是写字和毛笔书法不是同一个概念,我们应该有意清醒的认识。再者,教孩子们毛笔书法必然要与古代经典碑帖联系在一起,而一旦与古代经典碑帖发生联系,孩子们必然要面临识“繁”的新课题,识繁又会给中小学生带来额外的课业负担。另外,由于毛笔作为实用书学工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各种各样的硬笔书写也早已替代了毛笔成为中小学生的实用书写工具,如何将孩子平时的毛笔书写训练快速转化为硬笔书写,就是每一个书法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由于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中小学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必须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如何将孩子们平时的毛笔书写中的繁体字快速转化为规范的简化字,如何在短期内将中小学生的书法水平快速转化为规范的、实用的书写能力,也同样是每一个书法教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是易事。但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会直接影响书法教学成果的巩固。
三、中小学书法基础教育是当代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力量储备的关键因素。
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的开设是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基础,是书法教育的基础阶段,为高等书法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后备资源与厚实的艺术积累。由于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虽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曾先后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199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1998)、《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002)等权威文件,但其基点仅仅停留在写字教学层面,即使涉及艺术文化层面也是浅尝辄止。
目前,由于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条件的差异,中小学对书法课的重视和设置不尽相同,或依附于语文,或依附于史地生不被学校重视的副科之下,这种不规范的设置从宏观视野角度来看,显然弊大利小,与当代大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的发展态势很不相适应,并给书法教育的普及、深入带来了更多的实际困难,严重地阻碍了书法学科的建构进程。对中小学书法教育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书法基础的缺失已经形成了书法基础教育层次与高等教育层次的断链,中小学书法教育与高等书法教育体制呈现出碎体化的特征,中小学阶段书法知识与书法技巧的缺乏,使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失去了广泛的艺术储备基础,制约着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深入、持续发展。目前,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高等书法教育的科学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快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加强文化建设,夯实书法基础,促进当代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当前,轻视中小学书法教育是当代书法教育的畸形状态。中小学书法的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成分,是向人类提供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重要载体,若没有良好的书法基础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传播也就无从谈起,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专业书法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是中小学书法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质量的最关键部分却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能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培养专业书法教师队伍是正确认识、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书法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关键。但目前,书法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究其原因:1、书法课没有被国家纳为必修课;2、学校没有在职书法教师编制;3、学校、教师对开设书法课的育人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据200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公布的数据(到2020年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总量比2008年减少1800万,减幅达11﹪左右)推算,2008年中国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为1.6亿,我们姑且就以这个数字为参照,按一个教师带300个学生计算,义务教育阶段共需要书法教师53万之多,那么这么多的书法教师从何而来?从每年报考各高等院校书法专业2000人左右的学生来,那是远远不够的。解决师资问题,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大问题。教育部门唯有认清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重视专业书法老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书法基础教育目前的困境,才能使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书法重现乃至超越昔日的辉煌。
五、普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时不我待,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刻不容缓。
邓小平说过,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因此,中小学生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不能养成良好的书写汉字的好习惯,不能掌握汉字书写的初步技巧和方法,将会失去培养的良机。然而,对汉字的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沉得下心思,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书写兴趣的培养,提高他们书写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设法引导学生彻底摆脱对书法学习的错误认识和不良习惯,引导他们对古今书法经典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让学生领略一下书法独特的节结构美、章法美、线条美、韵律美,领略一下楷书的静穆、草书的奔放、行书的洒脱,让学生从颜体的雄浑、柳体的峻峭挺拔、欧体的刚柔并济中体会中国汉字书法的美感,感受书法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初步领略书法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精彩,提高对书法艺术的了解,逐渐培养对学习祖国文化艺术的自豪感,加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和认同感。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即使高科技无论怎么发展,也无法替代书法书写的特殊美。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书法教育中,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能否写一手好字,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效果。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过:“作为一位教学工作者,他必须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一手好文章,还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与楷模。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进行钢笔字、粉笔字书写的同时,最好也能学习一下毛笔书法。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吕叔湘先生说过:“说千道万,教师水平是关键。”
除了老师优美的书写外,现代化信息设备在课堂上的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扇便利之门。利用多媒体影像手段,让学生立体、直观地欣赏到了书法大师们的书法作品,对大师们的用笔、结体、用墨等以实物显像设备进行直观还原和再现、提高了教学质量拉近了学生与大师的距离。
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养成良好习惯。”书法教育也如是。在日常的书法教学中,书法教师要把平时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平时的作业、作文、书信等与练字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习惯,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六、加强书法教育正规化、专业化的应对措施与方法:
一、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写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沿着目前的写字教学思想,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与时俱进。让学生从书法学习中改变自己,匡导自己,塑造自己。实施书法教育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和振兴书法艺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磨练意志,陶冶性灵,培养高尚审美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塑造人格魅力,通过学校普及和发展书法教育,必将大幅度地扩大书法队伍的比例,为书法人才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二、选拔、培养优秀书法教师队伍;设置书法教室,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书法书写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1、提高对写字的教学的认识,端正写字教学工作的态度。以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为目标,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巩固写字教学成果。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3、设置书法专业教师和书法专用教室4、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夯实写字基础;5、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6、开展与书法相关的比赛活动,以赛促练,展示写字教育活动成果。三、加强书法教师专业队伍的培养及建设;首先、领导重视并支持书法课的开设。其次、书法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书法和书法教育,愿意以此为终身事业来奋斗。再次、书法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书法实践和书法教育理论,书写技能、教学方法的学习。第四、书法教师要有自觉学习的精神和自学态度。书法教师以育人为为目标,坚定信念,经得诱惑与考验,耐得住清贫与寂寞,沉心静气,积极向传统经典学习,向名师求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境界。
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也是书法育人功能实时的平台。国家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书法教育教学正在蓬勃兴起,书法这一古老的而又年轻的学科正在崛起与壮大。但在取得成绩的背后,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书法教育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要对平时的书法课堂教学做好理性分析和总结,要对书法教学的本原问题进行有益地反思、反省,找出弱点,弥补不足,切实让书法教育真正发挥出教化育人的功能。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伟大的称呼。
(注:本论文获广东省“首届岭南书法教育论坛”优秀论文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