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育的“死穴”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0 09:3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育的“死穴”在哪里?!
丁  帆
这个讨论了几十年的旧话重提,就是因为我们对语文教育还抱有改革的期许。
如果仅仅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卸给高考制度,恐怕也不尽公允,因为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历经多少朝代,不也同样出现了许多文学语言的大家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话本形式的文学尽可各领风骚数百年,即便是民国时期也不乏文学大师辈出,而我们“新科举制度”之下培养出来的人,为何就不能运用博大精深的母语创造出属于我们时代的灿烂的文学艺术呢?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文学艺术的大家呢?更具讽刺意义的是,我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恰恰是没有经过“新科举制度”熏陶的人,天然的社会生活使其挥发出与我们的文学教育保持距离审美经验,那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所无法培养出来的鲜活的文学创造力。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学创造力的衰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难道这仅仅只是商品时代计算机杀死语文教育的一个范例?问题或许就出在我们的语文教育制度的根本上,从教材到教师再到学生的整个语文教育流程中,几十年来我们就是在一个僵化了的体系框架流水线上滚动着,失去了语文教育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还能指望在某一个环节上有所突破吗?
教材乃是语文教育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几十年来,语文教材编写始终没能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这是制约语文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果让其进入一个优胜劣汰、自然竞争的良性循环之中,也许市场会骚动紊乱,但是最终会惠及语文教育本体。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这是一种进步,我们从中看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一线希望,倘若发展到“多纲多本”,中国的语文教育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有些人总是怕天塌下来,据我所知,因一本母语教材而变天的范例好像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中未曾出现过。恰恰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太过于注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忽略了教材的人文元素和母语的工具元素的附加值,才会使我们失去母语教育的鲜活的生命力。在我们的教材编写过程中,虽然我们也构想改变现状,但是,来自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我们不得不放弃许许多多的好的选文,更为可怕的是来自教材编写者本身在这个体制中产生的那种自发的、无意识层面对母语精华的自觉抵制,这种排拒力的克服非一日之寒。
教师乃是语文教育环节中执掌教材走向的大法官,其执行力的高下就决定了一名教师麾下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学生对语文教育的认知程度。我从来就对那种把学生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第一要素的认知不以为然,因为历史告诉人类: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只有好的老师才能带出好的学生,我见过差的老师带坏了好的学生,而未见过好的老师带出差的学生(个别学生因自身的特殊情况除外)。这十年来,我因为参加编写教材和参与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工程,认识了一大批中学语文教师,其中不乏我国顶尖的中学语文教师,像王栋生(吴非)这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创造力的语文教师令我肃然起敬,我可以报出一大串的姓名,他们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也看到一些语文教师因为知识面的狭窄而误人子弟的现象,他们不仅接受新知甚少,即便是旧知也知之甚少,他们中间许多人只能依靠“拐杖”教学,离开了教参,他们就寸步难行,所以,那些只能依靠现成的解读材料来教学的语文老师不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更有甚者,有些语文老师的思维理念和方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惊讶之余,感到悲哀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一些可怜的“套中人”。所以,我建议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打通对文史哲知识营养的全面吸收。没有哲学思想和历史知识的积累作为语文教师的认知基础和思想方法,其总体的人文素质提升是不可能的。同样,没有“创造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动力,我们的教师只能是爬行在字里行间的软体动物,我们语文教育也只能永远徘徊在低水平的肤浅宣讲之中。也许,我这些看法过激一些了,但是这的确是我们的软肋,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许多多大学教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浅薄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只能是通过知识的积累和通过大量的知识对比而形成思考的习惯,才能获得无限与无穷的“创造力”,否则我们将死在知识爆炸的“死海”之中。
学生被一些理论家们置放在语文教育环节中的主体位置上,从逻辑上来说,似乎是说得通的,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其对象产生效应,但是,中学生和已经成人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太相同,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定型,在更大的程度上,他们处在一个被输入文化营养的被动状态,其自我的选择性较差,所以决定其知识认知的导向权是在其营养师——教师的手中。所以,我还是要强调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这些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到你对学生的精神生杀。
这十年来,我与许多结识的中学语文教师休戚与共,学习到了许多大学校园中不可能经历的人生经验,我们都想为中国的语文教育做出一些贡献,鉴于此,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就有了许多共通之处。当然,也免不了在探讨一些问题时产生分歧意见,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价值取向。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想大声疾呼:语文教育的未来应该寄托在那些奋斗在语文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身上。
语文教育的“死穴”不是靠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位有真知灼见的领导来完成的,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一旦确立,就得靠千千万万个中学语文教师共同来推动这个历史车轮的前行!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带着镣铐跳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7:52 , Processed in 0.0636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