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00:1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构成:
(一)教育科研意识
一个教师若没有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创新,只能做一个“教书匠”。因而科研意识是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牢固的科研意识,把科研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并养成学习、思考、总结的习惯。一方面,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师不仅要经常动笔,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善于将成果发表,得到社会的公认,更重要的是要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变成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甚至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教师个体的基本素质之一,科研型教师更应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虽然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要求上有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但就科研型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保证教育科研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意义,明确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教育科研方法论,掌握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表述、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能够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科研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科研方法。
2、学科专业知识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基础。教师应全面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善于运用教育和教学的理论,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设计,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性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3、相关学科知识
从事教育科研,除需要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知识和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其它学科知识,从而建立纵横贯通的知识网络。
(三)教育科研能力
1、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就成为关键一环。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能力素养。
2、信息处理的能力
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在获取、掌握、处理、应用教育信息的基础上,探求新的知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
3、开拓创新的能力
中小学教育科研,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的活动,它所要研究的课题,常常是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与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4、组织协调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不但要掌握与运用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与有关的具体方法,而且应该学会组织同行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在项目的选择、科研队伍的配备、研究方法的运用等各方面,有组织协调科研工作的能力。
5、文字表达的能力
科学研究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者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作用。在此,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四)教育科研道德素养
1、坚持真理,勇于探索
只有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热爱真理,坚持真理,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高尚道德与情操,才能完成教育科研的任务。
2、实事求是,严谨治学
教育科研是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必须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确保教育科研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那种马马虎虎,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为教育科研道德和法规所不允许的。
3、发扬民主,百家争鸣
科学上有不同学派、学术上有不同观点,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现象。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科研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其正确的做法是:参加学术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虚心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观点。
4、尊重别人,合作共享
教育科研工作者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协作,组织共同攻关,越来越显得重要。这不仅是方法问题,同时也是科研道德问题。因此,要求在教育科研的协作共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5、批判继承,大胆创新
科学需要创新,科学贵在创新。教育科研也是如此。任何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迷信权威都是不足取的。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既要虚心学习国内外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又要敢于创新,具有努力攀登教育科研领域新高峰的决心与毅力。
(五)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过程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式,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些规律往往又是以具体的形式和方式体现出来的,而且这些形式与方式一旦形成,又大大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积累
积累就是打好扎实的基础、苦练基本功,积极尝试,不断积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例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开始教书时,仅是一名简易师范毕业生,但他在教育生涯中坚持开展教育科研,曾对3700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作了详细记录。后来,他在此基础上认真加以研究。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当代的魏书生、李吉林、马蕊兰、顾冷沅等优秀教师都有一个首先在工作中实验、摸索的过程,只有当这个阶段的积累十分丰富后,以后成果就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
2、质变
即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经验、灵感条理化,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维方式定势化,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这是教师科研素养提高最快的时期。例如李吉林、魏书生是从研究语文学科的具体教学问题入手,然后总结一套语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很快独立地走上科研之路。
3、拓展
教师科研素养经过积累、质变两个阶段后,逐步内化为一种科研观念,科研工作也进入得心应手阶段。但往往易进入“高原阶段”,如果教师始终不突破高原现象,其职业水平和成就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加强对动力的激发、毅力的培养,知识的更新,则能突破高原现象,跨入拓展阶段。
教师科研素养进入拓展阶段,并不是教育经验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重大改组,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旧有经验进行再认识和再加工的过程。它是教师在认知、情感、人格方面的全面升华,是科研理论、科研风格、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大师”的形成时期。
(二)培养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根本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应根据教师素养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根本途径,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
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觉努力的学习教育理论,并把理论的学习和日常的教学实际及科研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有了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科研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才有稳固的基础。
2、在科研实践中锻炼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同任何人的能力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验,才能学会和掌握小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科研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提高科研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完善自己。
3、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
学术交流能使自己的信息更丰富,拓宽思路,增长了见识并且能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交流有助于吸收众人之长,或借鉴他人的教训,或受他人经验和方法的启发,达到增强科研素养的目的,而且通过合作研究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带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1:47 , Processed in 0.1034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