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也可以成为研究课题 山东省莱芜市凤城中心小学陈建涛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综合实践课程仍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如何让综合实践课程走近学生,让学生从中锻炼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一个大课间时,我在走廊里看到几个学生趴在地上玩摔卡片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地面上摊放着各种各样的卡片:三国、水浒人物的,宠物小精灵的,数码宝贝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玩的“打宝”游戏。看到我时,孩子们有些惊慌失措,而我却把他们召集起来,加入到了他们的游戏中。孩子们还纷纷好奇地问我小时候都玩些什么游戏,而他们的好奇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现在的孩子不仅自己的游戏时间越来越少,更对几十年前的民间传统游戏知之甚少。这种差别,不仅是对几个游戏的认知缺乏,更透出了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背景的陌生和疏离。 于是,我想到了和学生们一起开展“走进民间游戏”的课题研究,希望他们挖掘民间儿童游戏的价值,增加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并从中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们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首先,我指导学生制订方案、调查采访,向父母、祖父母了解他们的童年故事、曾玩过的游戏。为了让学生的调查、访问更有效,我设计了专门的记录表。活动中,学生们个个积极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有的学生采访了邻居的爷爷、奶奶,有的学生调查了晨练的老人。老人们不仅教他们玩游戏,还讲了他们童年时的趣事。调查汇报会上,李晓彤同学告诉大家,她奶奶小时候特别喜欢翻花绳,她跟奶奶学会了22种方法,再加上她自己的创新,一共向大家展示了38种玩法。 针对学生在调查采访中提出的游戏渊源、价值等问题,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表现出辨别信息和取舍信息能力比较差、搜集资料时容易开小差、容易迷失研究方向等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在过去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过于注重上网方法和技术的指导,而忽略了辨别信息和取舍信息能力的培养。于是,我更加注重指导学生分析材料的价值,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还成为了提供者,提高了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的效率。我还将教育资源整合、制作成了民间游戏专题网站,其中,陈宗琪同学的“行将消失的民间游戏”视频受到了其他同学的喜爱。 对于搜集到的游戏,我和学生们一起体验,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改造,比如“翻绳”、“弹蚕豆”、“跳房子”、“炒黄豆”、“猫捉老鼠”等。体验游戏规划时,学生们发现,游戏来源于生活,很贴近生活,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游戏的道具都能从身边随手取来;游戏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改进;很多游戏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有的游戏规则很简单,有的则比较复杂。 在改造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计了几款很新颖的游戏。有的小组把几个游戏组合在一起,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形成了新的游戏;有的小组利用原有的游戏道具对游戏进行了改进;有的小组自己动手制作了更合适的游戏道具。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游戏是点燃儿童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的火种。课堂上,当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体验那些被挖掘出来的游戏、畅谈发自内心的体会时,他们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碰撞。当看着孩子们穿梭于网络中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时候,当看着他们在操场上兴趣盎然地玩着游戏,时不时地因游戏玩法而争得面红耳赤时,我知道那些行将消失的传统民间游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