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假语文”教学背后是“真教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3 23:5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假语文”教学背后是“真教条”

  王希明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3日第2版)



作者简介: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复旦大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日前公开批评一位年轻女教师的公开课“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真的假语文”。对此,有人赞其犀利,有人批评其刻薄。

  问题的焦点在于这一堂语文课为何会被视为“假语文”。王旭明列出的问题是“老师无节制放纵情感”、“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

  其实,这一言论需要放在2012年以来教育界开展的“真语文”大讨论背景下来理解。“真语文”的《宣言》中有这么一段:“语文教学不装、不演、不做作,慎用PPT,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两相对照,这堂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中的公开课正撞到枪口上。

  笔者认为,将散文《斑羚飞度》中的老羚羊描述为“无私奉献”、“勇敢付出”、“伟大”、“崇高”,并无不妥。

  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也不能成为“假语文”的判断依据。重要的是,“无私奉献”是由教师“动情”地说出来,还是学生从心底由衷地体认到;多媒体的使用,是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是辅助创设了情景,使学生如同目击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如果一篇课文的内在思想、情感,只是藉由空洞的概念传达出,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音乐填充代替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以公式化的理性问答代替对隐藏在文字之后的美的感性体悟,这样的一堂课,确实可以称为“假语文”。

  也许我们更应该问问,为何在这样的一次大型活动中,这位女教师要精心准备这样的一堂课。长期以来,似乎语文教学界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好的语文课必定是老师富有激情,设计巧妙;学生积极参与,对答如流;板书井然有序,课件美轮美奂。

  教学界的潮流不断,每刮一阵风,都留下一点影子。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乎学生发言不超过课堂时间一半的课就有被评为“灌输”的危险;强调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于是乎没有多媒体课件的课就显得不合时宜;强调文化高度,于是乎没有文史哲四面拓展的课就显得底气不足……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理念,灌注在评课中,逐渐形成了刻板教条的所谓标准。

  这种标准透着唯技术主义的色彩。其实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课堂的讨论、多媒体的使用等等都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应该简单做为评判优劣的标准。试问:“满堂灌”一定不好吗?如果“灌”得学生如痴如醉,沉浸在语文之美中,那又如何?学生讨论积极一定就好吗?如果一堂课学生挨个发言,漫无边际,浮于表面,那该怎么评判?老师回答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对答如流,就一定好吗?这岂不正说明老师问的是学生已掌握的东西,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笔者认为,重要的不是外在的技巧,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如果评价标准只绕着这些技巧打转,恐怕会使得执教者不肯重视提升学识、深入钻研文本,反而会致力于磨炼课堂表演的技巧。

  让人担忧的是,执教者在对标准的迎合中,有失去自己个性风格的危险;学生在对执教者的配合中,也有失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危险。课堂教学中,有些已经有预定答案的问题几乎可以看作是在设计陷害学生,挖个陷阱,让学生钻,最后正确答案是教师的。学生思考的是“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而不是“我真正想说什么”,久而久之也会学会迎合,学会作秀,失落真实的自我。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王旭明的批评针对的是一场公开课。毋庸讳言,有的公开课已经沦落为集体打造、一人登台,以学生为配角、以听课者为观众的表演秀。

  但是公开课并不能代表整个语文课堂的整体面目。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其实是,去掉公开课,剩下的日常教学是什么?如果剩下的只是应试,那么学生仍旧是在练习迎合他人,思考“出题者是要我回答什么”而非“我的真正看法是什么”。假使不幸如此,那么,公开课呈现了假的素质教育,热热闹闹之中是空虚;日常课呈现了真的应试教育,轰轰烈烈之中仍旧是空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1:44 , Processed in 0.0845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